大約四年多前,我經歷了一場低潮。當時因為網路上一些立場不一樣的爭執言論,對方翻出了我過去所有網路足跡和照片,然後在一些地方散佈這些東西。在心理狀態斷線的邊緣,我不得不先關閉臉書,避難。
為了不讓狀態繼續往下掉,我一面在現實生活中尋找專業人士求救,一面在IG限動寫起了「
#每日感恩五件事」的小日記。
一開始只是為了避免自己陷入負面泥淖裡,越鑽越深又沒人可以拉一把(尤其當時真的是好幾度想從二十樓往下跳),所以決定開始寫。寫到後來,心境上有了很不一樣的轉變。
乍聽之下,這好像只是個強迫自己要樂觀、擠出一點正能量來寫日記而已,但事實上,這個「感恩」和盲目忽視痛苦的正能量很不一樣。寫感恩日記,是為了逼自己好好檢視每一天,在日復一日無聊的日常裡,挖出一點以前從來沒注意過的小小美好。
一開始的確是覺得每天都爛透了,世界也爛透了,是要感恩個屁?硬著頭皮寫了一陣子,發現自己看世界的視角轉變了。寫到後來,舉凡今天曬了五分鐘太陽、中午便當的三格配菜都是自己愛吃的、下午有一場超大的午後雷陣雨,但下班時雨就剛好停了、正在找停車位的時候剛好前方有人騎車離開......這些生活中超小的事,都成為了感恩日記裡的素材,也成了生活中的一點燭光。
「原來我的人生還沒有太爛嘛」。寫了一兩個月後,我的狀態好轉了許多,於是我又重新打開臉書帳號。
我對《僧人心態》這本書的第一印象也像對感恩日記那樣,有著某種刻板印象的偏見––這種印著臉上掛滿自信微笑的人物書封,一定就是某某某在自吹自擂自己的豐功偉業吧,再加上這個書名,肯定就是想傳教正面能量那套,我才不想看這種雞湯書咧!
大錯特錯!實際看完這本書後,要是能回到過去,我會賞以前的那個我一巴掌!
這本書絕對不是什麼宗教書,也沒有要灌你雞湯,而是在教你正視痛苦、不安、焦慮、嫉妒等等情緒,然後練習找出這些情緒的源頭,釐清之後再決定與之共存、利用這個能量或消化掉這個能量,而不是一直受困在情緒裡。
作者沒有要勸你入教,也沒有要你加入僧團,他只是把在僧團中學到的東西轉化,應用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入世。僧團中沒有機掰的老闆和扯後腿的同事,但現實生活有;僧團中沒有和異性相處的問題,但現實生活有。真正的修行不在道場,在人間。如何在人間安穩、安心,才是作者真正想傳遞的。
去年因為焦慮症而看了好久醫生的我,作者提出的觀點和方法,也的確是我曾嘗試實踐過的,所以十分認同。最近正逢天氣轉變,較為敏感的人應該心理狀態會直線下滑,希望無論是感恩日記還是這本書,都能成為接住你們的一線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