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05|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美國「羅訴韋德案」:AKA Jane Roe裡的McCorvey

FX 在2020年的記錄片《又名簡羅》(AKA Jane Roe)試圖還原McCorvey的真實態度。紀錄片開始不久的一幕,是Norma McCorvey說,「這是我臨終前的懺悔」。

基本背景
McCorvey是《羅訴韋德案》(Roe v. Wade)的原告(化名Jane Roe)。1970年代,美國性別平等運動興起,衝擊當時的墮胎禁令。McCorvey被強暴後懷孕,但因住在禁止墮胎的德州,決定上訴。
自1960年上訴,一直到1973年的最高法院,才宣判德州違憲。
判決並未平息爭議,社會出現「選擇派」(Pro-Choice,女性擁有身體自主、墮胎權)與「生命派」(Pro-Life,胎兒生命權)。
McCorvey坦誠為爭取墮胎機會,才謊稱遭強暴。這使反墮胎者相信法院判決是建立在謊言之上。
90年代,McCorvey立場轉向「生命派」,受洗懺悔,公開反墮胎,並進一步否定自己的女同性戀傾向,與25年的女友分手(但維持同居,直到女友去世)。

操縱和自白
McCorvey認為自己不過是兩邊的棋子。
1969年的上訴案,是兩名年親女律師,想要尋找「典型」的女性受害者/原告起訴墮胎違憲。McCorvey符合知識精英認知的清潔工(工人階級)、貧窮、無力離開德州(無法移動到墮胎合法州),以及一開始的強暴敘事。
當1973年,法庭宣判違憲,律師對她說「我們勝利了」,McCorvey回說「不,是你們贏了」。McCorvey的小孩已生下。她一生中不曾墮胎。
McCorvey的轉向,在紀錄片的後段,導向背後的金錢關係。McCorvey聲稱自己是受指示說話。其中一位反墮胎牧師承認,為了維持她的反墮胎立場,曾陸續支付456,911美金。

「我是個好演員,但現在不演了」
截自Appletv
紀錄片裡,導演問McCorvey,「所以這一切都是演戲嗎?」
McCorvey說,「是的。我是個好演員,但現在不演了。」(I am a good actress. Of course, I'm not acting now.)
紀錄片裡的McCorvey是一位渴望受到矚目的平凡人。
70年代以後,「選擇派」的「進步」形象受到追捧,然而大眾更關注的是運動裡,有魅力的演員與運動家。受關注的是在Roe v. Wade影片裡飾演Roe並獲得金球獎的女演員Holly Hunter,而不是McCorvey本人。
McCorvey的立場轉向原因,依然充滿疑惑。
她在10歲與女友離家出走,被發現後,送到女子感化院。16歲接受男性求婚,生下女兒後,被母親以她是同性戀為由,奪走她的女兒(此為自述,也有一說當時毒癮)。這些都未改變McCorvey的同志身份,並與後來的女友Connie相愛。
在與「救援行動」、福音派視同性戀為惡,卻使她甘於公開否定自己。
在紀錄片裡,當談到Connie時,McCorvey說,「我愛她。我做到了。我全心全意愛她。」

能為自己說話嗎?
McCorvey以Jane Roe之名為大家所認識,而Jane Roe一案也成為支持墮胎的標誌。可她並不是一個標誌,而是一個活生生的人。
片裡有一幕是她在受洗後,牧師宣稱以耶穌之名,宣布Jane Roe已死,並以McCorvey活著。話雖如此,大家就是因為她即是Jane Roe,現在反對墮胎的身份,才會不斷宣稱Jane Roe已死,支持反墮胎。
McCorvey本人始終不存在。
支持與反對方都能在紀錄片裡,取得對自己有利的部分解讀,導演也找到自己的敘述方向。
雖然紀錄片以呈現「真實的」McCorvey為目的,很可惜的,並未追問太多細節,直至影片最後20分鐘,才剪輯出McCorvey去世前說話的鏡頭。
觀眾看不到McCorvey在墮胎/反墮胎以外的性格和生活。
至於McCorvey的立場?
「如果一個女人想墮胎?那很好。這跟我無關。(It's no skin off my ass)」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談一談近期閱讀與觀影,想想自己的生活。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