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14|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禪林寶訓》卷第二 090

2014.11.18 良因法師 隨筆
靈源謂長靈卓①和尚曰:道之行固自有時。
昔慈明放意于荊楚間,含恥忍垢,見者忽之。慈明笑而已。
有問其故,對曰:連城②與瓦礫相觸,予固知不勝矣。
逮見神鼎③後,譽播叢林,終起臨濟之道。
嗟乎!道與時也,苟可強乎?
《筆帖》
【注釋】
①長靈卓:北宋天甯長靈守卓禪師,福建泉州人,俗姓莊。嗣靈源惟清禪師。宣和五年(1123) 十二月二十七日,奄然示寂。闍維日,皇帝遣中使賜香,持金盤求舍利。爇香罷,盤中鏗然。視之五色者數顆,大如豆。
②連城:指連城璧。戰國時趙惠王得楚和氏璧,秦昭王聞之,使人送信與趙王,願以十五座城交換。後因有「連城璧」之稱。亦常用來比喻極珍貴的東西。
③神鼎:北宋潭州神鼎洪諲禪師。襄水(湖北)人,俗姓扈。嗣首山省念禪師,初隱南嶽,一缽自足。後遇湘陰豪貴來游,見洪請主其邑之神鼎寺,師允諾之,然至寺則已敗毀,唯餘殘跡。師遂清苦自持,居之十載,道侶漸聚,猶以破朽木床為獅子座,踞以說法,其淡泊如此。而以年臘俱高,諸方尊之如古趙州。寂年八十餘。

【演蓮法師譯文】
靈源惟清禪師對長靈守卓禪師說:得道之士想把所得之道加於弘揚,也必須待時機因緣成熟了,才能行得通。
以前慈明禪師在荊楚等地雲遊時,雖遭受許多污蔑,他都含藏忍受,別人瞧不起他,慈明禪師只是笑笑而已。有人問他:「別人如此輕慢你,你為什麼還笑?」慈明禪師說:「拿價值連城的璧玉去和一文不值的瓦石相碰,我當然知道比不上石頭堅硬,那又何必呢?」
後來慈明禪師往潭州神鼎寺謁見洪諲禪師,洪諲禪師遣童子問:「長老是誰的高徒?」慈明抬頭看著屋頂說:「親見汾陽來。」洪諲拄著拐杖出來,看到慈明高興地問說:「汾州有西河師子是嗎?」慈明忽然大聲叫道:「屋子倒了。」童子慌忙走出屋子,洪諲只是回頭看了一眼。慈明坐在地上脫下一隻鞋看著洪諲,洪諲忘了還要問什麼,忽又不見慈明。原來慈明早已整衣,從從容容地留下一句話「見面不如聞名」就離開了。
洪諲派人去追,沒有追上,歎道:「汾州乃有此兒耶!」慈明禪師自此美譽播揚于叢林,而臨濟的道風也因此得於重振。唉!即使本身雖有道,但時機未到,又怎麼可以勉強他出來弘道呢?
良因贊曰:
《中庸》說:「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雖說這是儒家的思想,但是佛門之「道」難道不也是如此?
真正開悟者處處往道上會,於「道」無有須臾相離。
即使道德內充,弘化也要等待時節因緣。
何況我們尚在養「道」,
又何必太在乎佛道之暢通與否,而汲汲於為人說法呢。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