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以忘憂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樂與憂,是相對的。如果樂與憂是屬於感性的、情緒的,這樂必定是短暫的、是變幻的;相對的,這憂往往是如影隨形,揮之不去的。而且同一件事,是樂是憂,是因人而異的。
然則,怎樣的「樂」才是永恆的呢?
外表寬容,內心欣悅,精神充實,不假外求,自證自足,這種生命的樂,才是永恆的。
再問:如何才能獲得這個樂呢?
慕道、聞道、求道、得道之樂。也就是說,人一旦對生命有所感悟,對仁心有所發用,對道德有所印證,內心自然呈現出這個樂。
憂,人但凡所憂的,不外乎貧賤、得失、生死。
人若能立志於道,全情投入,專注慕道,以致發憤忘食,又管他貧與賤?此所以「君子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啊!
人能經常樂於道,心懷坦蕩,不記得失,自然就不會患得患失。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此所以「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啊!
人不但志於道、樂於道,而且能行於道,每當與學生論道,人老心不老,幽默之情盈溢,又管他什麼生老病死?此所以「生死有命,富貴由天」啊!
孔子去到葉國,時年已六十三了。葉公問起孔子的為人時,子路不作回答。事後孔子還以輕鬆幽默的語氣對子路說:「你為什麼不這樣說:他這個人嘛,發憤起來,連飯都忘了吃;喜樂起來,連憂愁都忘掉;甚至根本感覺不到自己老之將至呀!」
因為志於道而忘食,所以毋須介懷於貧賤;
因為樂於道而忘憂,所以毋須介懷於得失;
因為行於道而忘老,所以毋須介懷於生死。
孔子到了他那個年紀,什麼貧賤、得失、生死,已不足以掛齒。他只關心的:生命的感悟,仁心的發用,道德的印證。人生走到這個境界,試問又有何遺憾呢?!
【原文】
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
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述而18】
(謹識於2022年5月8日)
下一講:老而不死,是為賊。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63會員
    817內容數
    現代人該怎樣看待儒學呢? 能替孔子說句公道話嗎? 怎樣做一個《論語》的明白人呢?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為政4】 這則《論語》,過去講過的人相當多,有字面解釋的,有學術疏釋的,深邃通俗,不一而足。筆者嘗試以另一個角度,配合孔子的身世,盡量析述其心路歷程。 孔子的人生自述,有沒有值得借鏡的地方?
    門前哪三顆九里香樹是要剪型的,修剪前與修剪後有啥不一樣? 回應有三種: ①樹就是樹啦,有啥不一樣?閑著沒事幹! ②啊!是有點兒不一樣呀!沒事找事。 ③樹還是樹啊!本來無一物嘛! 朋友,您是哪一種境界呀? (寫於2020年8月18日) 下一講:蘇軾的三重人生境界
    當人生陷入逆境,又或面對惡人當道的時候,如何自處? 我們看看【否卦】對人生的啟示。 【否卦】的組成是坤下乾上,即下三陰,而上三陽,剛剛與泰卦相反而又相錯相綜。(抱歉,欠圖解) 【否卦】的﹝卦辭﹞曰: 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大往小來。 【否卦】的坤下,對身處於惡劣的大環境下,提供了幾點人生的啟示:
    「否」這個字的結構,下方有個口,上面卻有個不,那叫有口不能言。難言,還是可以言;但不能言,就不能言;否則,小則傷人,大則會有牢獄之災呀! 以下有幾種可能: ①為了飯碗,免為其難,即使自己不吃不穿不遊,家人都要生活! ②惡人當道,哪個工作單位沒有?只要不逼到埋身,自己辦傻,潛水隱形。
    【泰卦】的組成是乾下坤上,即下三陽,而上三陰。這裡的陽爻代表君子,而陰爻則代表小人。 【泰卦】的﹝卦辭﹞曰: 泰。小往大來,吉亨。 小為陰,大為陽。陰氣下沉,陽氣上升,上下相交,萬物生焉。若以人事而言,君臣上下互通,君推誠以任下,臣盡誠以事君,上下之志通,此所謂政通人和。故吉順亨通。
    今早五時起來學習《易經‧泰卦》,哪個時候的氣溫只有11°C,頭腦比較清醒。 有個成語——否極泰來,這大家都知道。哪個「否」跟「泰」就是出自《易經》。原來整個「泰卦」就是講君子如何以正確的態度去與小人相處。 (寫於2015年5月29日) 下一講:泰卦的人生智慧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為政4】 這則《論語》,過去講過的人相當多,有字面解釋的,有學術疏釋的,深邃通俗,不一而足。筆者嘗試以另一個角度,配合孔子的身世,盡量析述其心路歷程。 孔子的人生自述,有沒有值得借鏡的地方?
    門前哪三顆九里香樹是要剪型的,修剪前與修剪後有啥不一樣? 回應有三種: ①樹就是樹啦,有啥不一樣?閑著沒事幹! ②啊!是有點兒不一樣呀!沒事找事。 ③樹還是樹啊!本來無一物嘛! 朋友,您是哪一種境界呀? (寫於2020年8月18日) 下一講:蘇軾的三重人生境界
    當人生陷入逆境,又或面對惡人當道的時候,如何自處? 我們看看【否卦】對人生的啟示。 【否卦】的組成是坤下乾上,即下三陰,而上三陽,剛剛與泰卦相反而又相錯相綜。(抱歉,欠圖解) 【否卦】的﹝卦辭﹞曰: 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大往小來。 【否卦】的坤下,對身處於惡劣的大環境下,提供了幾點人生的啟示:
    「否」這個字的結構,下方有個口,上面卻有個不,那叫有口不能言。難言,還是可以言;但不能言,就不能言;否則,小則傷人,大則會有牢獄之災呀! 以下有幾種可能: ①為了飯碗,免為其難,即使自己不吃不穿不遊,家人都要生活! ②惡人當道,哪個工作單位沒有?只要不逼到埋身,自己辦傻,潛水隱形。
    【泰卦】的組成是乾下坤上,即下三陽,而上三陰。這裡的陽爻代表君子,而陰爻則代表小人。 【泰卦】的﹝卦辭﹞曰: 泰。小往大來,吉亨。 小為陰,大為陽。陰氣下沉,陽氣上升,上下相交,萬物生焉。若以人事而言,君臣上下互通,君推誠以任下,臣盡誠以事君,上下之志通,此所謂政通人和。故吉順亨通。
    今早五時起來學習《易經‧泰卦》,哪個時候的氣溫只有11°C,頭腦比較清醒。 有個成語——否極泰來,這大家都知道。哪個「否」跟「泰」就是出自《易經》。原來整個「泰卦」就是講君子如何以正確的態度去與小人相處。 (寫於2015年5月29日) 下一講:泰卦的人生智慧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袁宏道云:「知苦必有樂,故不求樂;知樂之生於苦,故不畏苦。」 這種對生命的體悟,的確是充滿了智慧之語。 這麼說來,果真禍福相倚,苦樂相依。 又何必老是在意要離苦得樂呢? 生命裡,我們所遭逢的一切,無論是幸與不幸都有其旨意, 更給了我們許多深思和學習的機會,彌足珍貴。
    莊子認為人們應該尋道,而得道的第一個門檻就是其寢無夢、其覺無憂。 人如果滿足於恬淡的生活,沒有太多的名欲功利,沒有太多的比較跟想要,睡覺時自然不會做夢,一夜無夢,醒來時就無所思,可以保持赤子之心直到離開家門,那時開始就會想起工作的種種煩惱,所以思想就亂糟糟了,無喜無悲的心情就過去了,我們又穿上了盔
    Thumbnail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雍也第六)。  孔子多次將智與仁並論,如『擇不處仁,焉得知?』(裡仁第四)。這裡講智者和仁者的一些不同特質。  三句話,三個層次。首先是表像,智者喜愛如水一樣,仁者喜愛如山一樣。樂水樂山,並不是說智
    宗教,各有各的信仰,能延續千年以上,且能跨國傳播的,都有一定的道理,沒有必要去論好壞或者誰對誰錯! 佛教的八苦,就算不是佛教徒,也得承認那是世間存在的情緒。分別是生、老、病、死、愛別離、求不得、怨憎會、五蘊疾甚!而我追根究底,就是情字在苦! 因為有了情,才會捨不得,因為有了情,才會被勒索!如果真
    Thumbnail
    在人世間受苦或者是受很多違緣、逆境的時候,都會想:「受苦要受到什麼時候?什麼時候才是個頭?」就算人世間的苦暫時過去,也還沒到頭!人世間本來就有很多痛苦的本質,蓮花生大士開示:「世間上的快樂,它的本質都是痛苦。」所以,一定要有一個究竟安樂、永恆的歸處。
    Thumbnail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雍也第六)。 魯哀公問孔子:『你的弟子中誰最好學呢?』孔子回答說:『有個叫顏回的特別好學,他不遷怒於人,不重犯同樣的過錯。可惜不幸很年輕就死了。現在沒有了
    Thumbnail
    智諭法師:【什麼是念佛中的聞而不聞】  念佛的人,心要注意到「平」。所謂心平,就是心清淨,心清淨,就是心無所住,樂的時候,心要平,不忘念佛;苦的時候,心要平,不忘念佛。大家要注意到。  樂的時候,要不忘一個「捨」字;苦的時候,要不忘記一個「忍」字。苦樂是平常的事,凡聖都要遭受到的。不要說是凡夫,
    Thumbnail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裡仁第四)。 這句話很有名。感情強烈,又很簡潔。令人印象深刻,過目難忘,容易記住。  孔子說,『我要是早上理解了大道,即使當天晚上就死了也心甘情願,沒有遺憾』。聞,不僅僅是聽說和知道,還進一層,是領會和理解,弄明白了。道,也不是
    Thumbnail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裡仁第四)。  惡,怎麼;終食之間,一頓飯的時間。造次,倉促危急時。『不以其道』應當是『不處也』和『
    Thumbnail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第三)。  孔子說:『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他會怎麼對待禮呢?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他會怎麼運用樂呢?』言外之意,就是沒有仁愛,就不會守禮,就不會正確選用樂曲。   按孔子對仁的理解,仁是人性中的愛,『樊遲問仁。子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袁宏道云:「知苦必有樂,故不求樂;知樂之生於苦,故不畏苦。」 這種對生命的體悟,的確是充滿了智慧之語。 這麼說來,果真禍福相倚,苦樂相依。 又何必老是在意要離苦得樂呢? 生命裡,我們所遭逢的一切,無論是幸與不幸都有其旨意, 更給了我們許多深思和學習的機會,彌足珍貴。
    莊子認為人們應該尋道,而得道的第一個門檻就是其寢無夢、其覺無憂。 人如果滿足於恬淡的生活,沒有太多的名欲功利,沒有太多的比較跟想要,睡覺時自然不會做夢,一夜無夢,醒來時就無所思,可以保持赤子之心直到離開家門,那時開始就會想起工作的種種煩惱,所以思想就亂糟糟了,無喜無悲的心情就過去了,我們又穿上了盔
    Thumbnail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雍也第六)。  孔子多次將智與仁並論,如『擇不處仁,焉得知?』(裡仁第四)。這裡講智者和仁者的一些不同特質。  三句話,三個層次。首先是表像,智者喜愛如水一樣,仁者喜愛如山一樣。樂水樂山,並不是說智
    宗教,各有各的信仰,能延續千年以上,且能跨國傳播的,都有一定的道理,沒有必要去論好壞或者誰對誰錯! 佛教的八苦,就算不是佛教徒,也得承認那是世間存在的情緒。分別是生、老、病、死、愛別離、求不得、怨憎會、五蘊疾甚!而我追根究底,就是情字在苦! 因為有了情,才會捨不得,因為有了情,才會被勒索!如果真
    Thumbnail
    在人世間受苦或者是受很多違緣、逆境的時候,都會想:「受苦要受到什麼時候?什麼時候才是個頭?」就算人世間的苦暫時過去,也還沒到頭!人世間本來就有很多痛苦的本質,蓮花生大士開示:「世間上的快樂,它的本質都是痛苦。」所以,一定要有一個究竟安樂、永恆的歸處。
    Thumbnail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雍也第六)。 魯哀公問孔子:『你的弟子中誰最好學呢?』孔子回答說:『有個叫顏回的特別好學,他不遷怒於人,不重犯同樣的過錯。可惜不幸很年輕就死了。現在沒有了
    Thumbnail
    智諭法師:【什麼是念佛中的聞而不聞】  念佛的人,心要注意到「平」。所謂心平,就是心清淨,心清淨,就是心無所住,樂的時候,心要平,不忘念佛;苦的時候,心要平,不忘念佛。大家要注意到。  樂的時候,要不忘一個「捨」字;苦的時候,要不忘記一個「忍」字。苦樂是平常的事,凡聖都要遭受到的。不要說是凡夫,
    Thumbnail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裡仁第四)。 這句話很有名。感情強烈,又很簡潔。令人印象深刻,過目難忘,容易記住。  孔子說,『我要是早上理解了大道,即使當天晚上就死了也心甘情願,沒有遺憾』。聞,不僅僅是聽說和知道,還進一層,是領會和理解,弄明白了。道,也不是
    Thumbnail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裡仁第四)。  惡,怎麼;終食之間,一頓飯的時間。造次,倉促危急時。『不以其道』應當是『不處也』和『
    Thumbnail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第三)。  孔子說:『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他會怎麼對待禮呢?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他會怎麼運用樂呢?』言外之意,就是沒有仁愛,就不會守禮,就不會正確選用樂曲。   按孔子對仁的理解,仁是人性中的愛,『樊遲問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