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文學-我的孩子是兇手一個母親的自白 A Mother's Reckoning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我的孩子是兇手一個母親的自白 A Mother’s Reckoning BY Sue Klebold
這本書是1999年發生的科倫拜校園槍擊案, 這個嚴重的槍擊案兇手有二位,這位作者是兇手之一Dylan Klebold的母親,這本書是她這些年來的自白
我覺得很多人在看到這本書的封面時,第一個想法可能會跟我一樣出現在腦海中的是,竟然你的小孩是兇手,你不是應該會覺得很丟臉,會想躲起來嗎,怎麼還會出書呢?
相信我 她裡面也有說自己的心路歷程,我覺得她是把這些負面的想法跟情緒努力去轉變成正面的思考,去面對這件事,在心裡消化了十幾年才有這本書的出現,她站的另一面的思考也是值得我們去了解的。
簡介的部份其實有寫出,18歲的狄倫跟朋友犯下科倫拜校園槍擊案後自殺,可是在事發前三週,狄倫才參觀過即將要就讀的大學、跟她們討論如何布置宿舍,甚至前三天才興高采烈的參加畢業舞會……感覺一切都是很正常陽光的。
「到底為什麼他會做出這樣的事情?」十六年來 她一直不斷的自問。我覺得這是件很可怕的事情,就是父母親可能永遠也不知道道 自己的小孩在想什麼,在做什麼,我覺得這是真的。因為後面她才知道自己的小孩其實青少年憂鬱症,但她都不知道,因為在她面前她看到的是一個開心的孩子,這也讓我反思了一下,我們的父母親真的知道我們在做什麼嗎?或是你會告訴你的爸媽,你在做什麼事嗎 ? 我覺得很困難,尤其是在中國人的社會裡
狄倫的母親有在書中回顧兒子的成長過程,狄倫的哥哥青春期求學不順、在外惹事,得到父母較多的關注與關心,相比之下狄倫是家中不必擔心的孩子。蘇也回想,狄倫是一個敏感、追求完美、無法忍受自己出洋相的男孩,很可能是「迴避型人格違常」,青春期壓力大極可以轉而演變成嚴重的精神問題。
書中引自許多專家的判斷,狄倫在行凶前極可能患有嚴重憂鬱症伴隨邊緣人格違常,而不管是他自己或是父母,都不知道。不過,如果只是這樣,並不足以讓狄倫犯下重罪,並不是所有的人格違常都會導致殺人。而狄倫行凶時的同伴是好友艾瑞克,書中有提到艾瑞克留下的日記、筆記資料是完全跟狄倫相反的性格,充滿憤怒等等。精神專家分析二人犯案的關係是:艾瑞克靠狄倫的鬱悶怒火來助長自己的殘虐聲勢;狄倫利用艾瑞克的暴烈衝動讓自己有力量化被動為主動,實踐整個殘酷的計劃。因為二個人變成像是互補的關係一樣。
個人覺得她出這本書的意義蠻大的,她希望提醒社會大眾及早發現問題,以及早介入的重要性。因為她就是沒有發現到,也沒機會介入了。
我覺得她希望以母親的旁觀角度反省提醒世人,記取她的教訓、聽取她的建言,察覺到青少年憂鬱症及伴隨而來的自殺傾向,或許可以幫助到大家,真的是很了不起。
另外書中她有試著去找十三名無辜者的家人,試著去聊等等,有的家庭是可以接受並原諒她的,有的是無法接受,這一個我也覺得很了不起,必竟這是她小孩做的事,不過可能她覺得養子不教誰知過吧。
那裡買: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2會員
55內容數
電商新創產業在干麼BD大小事 從早期的電商團購平台 到系統商 又到蝦皮 又回到系統商的電商十年多的血淚談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Alien Puffy Lin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黑色優勢這本書是由席拉.寇哈特卡-Sheelah Kolhatkar所寫的, 英文名是Black Edge, 聽說這本書後來是Netflix以此書資料為基礎,拍成了電視劇金融戰爭(金融戰爭我有追幾集,蠻精彩的,但後面很拖戲,就不想看了。) 看完後我只有好羨慕他有內線消息唷。因為在股市市場裡,
一開始寫著:※警告!閱讀禁止※ 讀過的人當中,已有五人發狂,兩人離家,三人失蹤。 我們亦無法負責入手本書後的所有狀況。 但當然也是有很多的心機在裡面發生啦。就不多說了。因為這本書我個人覺得寫的很精彩,所以我一拿到馬上當天就看完了, 但我又很喜歡
就是你會有一種 為什麼這麼笨的事情可以發生的那種生氣,最後結局小說內容跟真實事件一樣,少女死後 他們這些人才得到審判。但己經來不及了。 這本小說很沉重,因為你會想到這是真的每天都有可能發生在你家隔壁鄰居,也有可能發生在你認識的任何人身上,如果我們都一樣冷漠,這樣的事情就會一直發生。
美國文學-金翅雀-唐娜塔特 THE GOLD FINCH 作者唐娜塔特 Donna Tartt,第一次看她的作品是她的處女作"秘史" 我很喜歡書裡因為神秘老人的戒指 牽引他方向,讓他找到神秘老人另一位古董家具修復的合夥人,後來慢慢學習也變成一位古董家具商人。
書裡他有提到台積電是他第一份工作,一做就是十年,他換了好幾個部門,他也有提到他在台積電學到許多提升組織效率的管理思維和具體方法,也有提到台積電的DNA,願景要大、 承諾、創新、持續改進、實事求是與不斷學習。我覺得真的是一個企業很棒的文化。 這是書的章節:(我很喜歡很清楚的章節 可以找到重點)
巫士的傳承-唐望故事 是由卡斯塔尼達(Caros Castaneda)所寫的,其實這一系統他大概寫了九本?還八本呢,結果我借到的不是第一集,所以我又用圖書館系統去借了其它本了,我先看這一本了 然後這一系列的書 ,如果造順序應該是 1巫士唐望的教誨 2解離的真實-與巫士唐望的對話 3巫士唐望的世界
黑色優勢這本書是由席拉.寇哈特卡-Sheelah Kolhatkar所寫的, 英文名是Black Edge, 聽說這本書後來是Netflix以此書資料為基礎,拍成了電視劇金融戰爭(金融戰爭我有追幾集,蠻精彩的,但後面很拖戲,就不想看了。) 看完後我只有好羨慕他有內線消息唷。因為在股市市場裡,
一開始寫著:※警告!閱讀禁止※ 讀過的人當中,已有五人發狂,兩人離家,三人失蹤。 我們亦無法負責入手本書後的所有狀況。 但當然也是有很多的心機在裡面發生啦。就不多說了。因為這本書我個人覺得寫的很精彩,所以我一拿到馬上當天就看完了, 但我又很喜歡
就是你會有一種 為什麼這麼笨的事情可以發生的那種生氣,最後結局小說內容跟真實事件一樣,少女死後 他們這些人才得到審判。但己經來不及了。 這本小說很沉重,因為你會想到這是真的每天都有可能發生在你家隔壁鄰居,也有可能發生在你認識的任何人身上,如果我們都一樣冷漠,這樣的事情就會一直發生。
美國文學-金翅雀-唐娜塔特 THE GOLD FINCH 作者唐娜塔特 Donna Tartt,第一次看她的作品是她的處女作"秘史" 我很喜歡書裡因為神秘老人的戒指 牽引他方向,讓他找到神秘老人另一位古董家具修復的合夥人,後來慢慢學習也變成一位古董家具商人。
書裡他有提到台積電是他第一份工作,一做就是十年,他換了好幾個部門,他也有提到他在台積電學到許多提升組織效率的管理思維和具體方法,也有提到台積電的DNA,願景要大、 承諾、創新、持續改進、實事求是與不斷學習。我覺得真的是一個企業很棒的文化。 這是書的章節:(我很喜歡很清楚的章節 可以找到重點)
巫士的傳承-唐望故事 是由卡斯塔尼達(Caros Castaneda)所寫的,其實這一系統他大概寫了九本?還八本呢,結果我借到的不是第一集,所以我又用圖書館系統去借了其它本了,我先看這一本了 然後這一系列的書 ,如果造順序應該是 1巫士唐望的教誨 2解離的真實-與巫士唐望的對話 3巫士唐望的世界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終於在倒數第二天晚上 她媽媽才和我說 她大女兒在上學期某天晚上念了一篇自己寫的文章給她聽 內容是,她準備好如何自殺了 跳樓死相太慘, 所以她已經開始作計畫要如何蒐集安眠藥,如何美美的死去....
Thumbnail
為明天的讀書會寫下筆記 CH1. 凱特 1) 12歲是大人還是小孩?為什麼很多青少年作品的主角年齡都是12或13歲? 2) 父VS女。爸爸的思維是什麼呢?爸爸為什麼「心不在焉」? 3) 媽媽呢?「沒有人可以成為凱特的媽媽。任何活著的人都不能。」柯尼莉亞又是誰呢? . CH2. 飄逸的
Thumbnail
當子女發生重大事故時,無論是被傷害還是傷害別人,為人父母的在第一時間往往義無反顧的站在孩子這一邊,可置理智、道德、規範於度外,可拿名聲、操守、性命來交換--這種不理性的行為模式,源自於親子間純粹天然的情感,但卻可能走火入魔。最近在Netflix上架的台劇《誰是被害者2》將這個現象發揮得淋漓盡致……
Thumbnail
深夜,一名幼兒園生目睹母親持刀威脅父親,翌日母親狀態回歸溫柔,帶著孩子消失。
Thumbnail
她唯一的活命機會,就是編織一個極具說服力的故事,讓四歲稚子相信周圍的槍聲,都是幻想世界裡,超級英雄對戰的炮火。
子女管教問題,愈來愈難處理,尤其到了學校和社會,未成年人受法律保護,無法無天也沒人能管,家長的責任呢? 剛在NBC聽到一個新聞,找一個中文新聞來分享: 美密西根州校園槍擊凶手未成年 父母過失殺人判刑10至15年
Thumbnail
也沒有比親眼目睹母親遭人殺害,更驚悚的事, 更可怕的行兇的人是自己父親,這一幕絕對是一生一世也擺脫不了的夢魘。 法國作家菲利普.貝松的新書《這不是社會新聞》講的正是這樣事件。 故事採用第一人稱,講述者是十九歲少年, 有一晚他接到十三歲的妹妹蕾雅打來的電話:劈頭就說:「爸爸剛剛殺了媽媽。」
Thumbnail
先說結論,《那些少女沒有抵達》很好看,但是也很沉重,畢竟此書要探討的主題是學生自殺,以及不同少女在成長過程中所能遇到的各種不快樂。 小說中的女主角是一所名校的中學老師,某天她的學生突如其來在校園跳樓自殺,在處理這宗突發事故期間,她不斷回顧自己的過去,她生長在一個中產家庭,母親極其嚴苛,從來沒有認真
Thumbnail
小孩死亡, 小孩造成他人死亡, 哪一個更讓人心碎? 這當然不是數學題,比不出來。 但是,如果小孩是兇手,又自殺, 媽媽的心,不可能還能正常跳動。
Thumbnail
我認為在與精神病患者的分析中,甚至在正常人分析的最終階段裡,分析師一定會發現自己處在與新生兒寶寶的母親相稱的位置。在患者已深度退行時,若想要求患者認同分析師或理解他的觀點,將比要求胚胎或新生兒同情母親更為困難。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終於在倒數第二天晚上 她媽媽才和我說 她大女兒在上學期某天晚上念了一篇自己寫的文章給她聽 內容是,她準備好如何自殺了 跳樓死相太慘, 所以她已經開始作計畫要如何蒐集安眠藥,如何美美的死去....
Thumbnail
為明天的讀書會寫下筆記 CH1. 凱特 1) 12歲是大人還是小孩?為什麼很多青少年作品的主角年齡都是12或13歲? 2) 父VS女。爸爸的思維是什麼呢?爸爸為什麼「心不在焉」? 3) 媽媽呢?「沒有人可以成為凱特的媽媽。任何活著的人都不能。」柯尼莉亞又是誰呢? . CH2. 飄逸的
Thumbnail
當子女發生重大事故時,無論是被傷害還是傷害別人,為人父母的在第一時間往往義無反顧的站在孩子這一邊,可置理智、道德、規範於度外,可拿名聲、操守、性命來交換--這種不理性的行為模式,源自於親子間純粹天然的情感,但卻可能走火入魔。最近在Netflix上架的台劇《誰是被害者2》將這個現象發揮得淋漓盡致……
Thumbnail
深夜,一名幼兒園生目睹母親持刀威脅父親,翌日母親狀態回歸溫柔,帶著孩子消失。
Thumbnail
她唯一的活命機會,就是編織一個極具說服力的故事,讓四歲稚子相信周圍的槍聲,都是幻想世界裡,超級英雄對戰的炮火。
子女管教問題,愈來愈難處理,尤其到了學校和社會,未成年人受法律保護,無法無天也沒人能管,家長的責任呢? 剛在NBC聽到一個新聞,找一個中文新聞來分享: 美密西根州校園槍擊凶手未成年 父母過失殺人判刑10至15年
Thumbnail
也沒有比親眼目睹母親遭人殺害,更驚悚的事, 更可怕的行兇的人是自己父親,這一幕絕對是一生一世也擺脫不了的夢魘。 法國作家菲利普.貝松的新書《這不是社會新聞》講的正是這樣事件。 故事採用第一人稱,講述者是十九歲少年, 有一晚他接到十三歲的妹妹蕾雅打來的電話:劈頭就說:「爸爸剛剛殺了媽媽。」
Thumbnail
先說結論,《那些少女沒有抵達》很好看,但是也很沉重,畢竟此書要探討的主題是學生自殺,以及不同少女在成長過程中所能遇到的各種不快樂。 小說中的女主角是一所名校的中學老師,某天她的學生突如其來在校園跳樓自殺,在處理這宗突發事故期間,她不斷回顧自己的過去,她生長在一個中產家庭,母親極其嚴苛,從來沒有認真
Thumbnail
小孩死亡, 小孩造成他人死亡, 哪一個更讓人心碎? 這當然不是數學題,比不出來。 但是,如果小孩是兇手,又自殺, 媽媽的心,不可能還能正常跳動。
Thumbnail
我認為在與精神病患者的分析中,甚至在正常人分析的最終階段裡,分析師一定會發現自己處在與新生兒寶寶的母親相稱的位置。在患者已深度退行時,若想要求患者認同分析師或理解他的觀點,將比要求胚胎或新生兒同情母親更為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