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行願品》講記 13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接著壬二、「例一切」。
「如今世尊毘盧遮那,如是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所有塵中一切如來皆亦如是,於念念中,我皆隨學。」
講到十方三世,各位注意「三世」包括過去、現在、未來,包括未來佛、一切眾生,他的優點我們都隨學。像前面我們講「隨喜」時,講到這個人有優點我們可以隨喜,那這個地方不僅要隨喜,還要隨學。比如說他能夠日課一千拜,我目前做不到,我的身心堪能性沒那麼強,我就先從一天兩百拜開始都好,慢慢地增加,但是我對他這樣的行為我內心是隨喜的,那麼是想要隨學的,這個就是隨喜功德,常隨佛學,念念中皆隨學
接著辛三、「總結」。
「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隨學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我們要念念地隨學過去、現在、未來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祂們所有的善業、祂們的善根我們都隨學。接著看到
庚九、「釋恒順眾生」。
「恒順眾生」指的是恒順眾生的善根。現在有的佛教徒都弄錯,過年他讓我喝酒,我為了恒順眾生我只好喝一杯,這個不是恒順眾生啊!這個是隨順他的習氣呀!「恒順眾生」是指恒順眾生的善根而來度化他,也就是觀機逗教,觀察眾生的「機」,就是觀察眾生的根機,然後給予他契合的教法。
前面的「請轉法輪」、「請佛住世」、「常隨佛學」,這些是偏向於智慧、自受用的部分,「恒順眾生」是偏向於大悲、利他的部分。當然從「請轉法輪」、「請佛住世」、「常隨佛學」,到「恒順眾生」,這一切的一切的,都是為了成佛度眾生而來做的。只是說前面三個願王重點是偏向於自利的、自己成就的,成就自身智慧的部分;「恒順眾生」偏向於大悲、利他的部分,事實上悲跟智都是由自性清淨心所顯的妙用,是不二的,只是在說的時候有所偏重。好,請看底下的文:
「復次,善男子!言恒順眾生者:謂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刹海,所有眾生種種差別,所謂: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或有依於地、水、火、風而生住者,或有依空及諸卉木而生住者。」
先看到這裡好了。所謂「恒順眾生」,就是說以同體大悲,觀察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這是就理上來說;那麼就相上來說,我與眾生的心都是周遍法界,彼此互含互攝,互相融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就像教室裡面燈光一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交融在一起。依這樣的智慧來觀察眾生,然後再來恒順他的善根,這個就是「普賢行」。
這個地方所恒順的眾生,有種種的差別,包括胎、卵、濕、化四生。「濕生」就是說在潮濕的地方,因為它的業力依附潮濕的地方會生起,這叫濕生;「化生」就是說它的業力的原因無而忽有,像天人、地獄眾生都是無而忽有,不需要父母的因緣,這個叫化生,極樂世界也是化生,它是蓮花化生
經文「或有依於地、水、火、風而生住者」,依於「」,比如說我們人、很多動物,都是依於地而生出的;依於「」是在水裡面而生,像水裡面的水族,魚、蝦水族、龍,都是依水而生的;依於「」是在火裡面生的,像火神,那還有什麼呢?地獄的眾生也是在地獄的猛火裡面生出來的,在火當中化生的;「」呢?像風神,在虛空裡的風當中生起,或者像一些很小的微細的細菌,漂浮的眾生,都是依於風而生住者。
或有依於「」,指虛空,像天上的天人是在虛空當中生活,這個是依於空;依於「諸卉木」,就像樹有樹神,比如說超過一尺高的草木,裡面就有眾生住在裡面,這個稱為鬼神村,這叫「依諸卉木而生住者」。好,再看底下的經文:
「種種生類、種種色身、種種形狀、種種相貌、種種壽量、種種族類、種種名號、種種心性、種種知見、種種欲樂、種種意行、種種威儀、種種衣服、種種飲食,處於種種村營、聚落、城邑、宮殿,乃至一切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無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
這個地方就是廣泛說明眾生種種的差別。這個種種的生類,指眾生種類的差別,包括身相的差別、內心想法的差別、外在威儀的差別等等的,各式各樣,在《瑜伽師地論》裡面,對於這些有詳細的介紹。所以菩薩要度眾生,一定要知道他的根性,他是什麼樣的想法,他是平常什麼樣的業,你才有辦法度他。就像鳥適合在空中飛,魚適合在水裡游,你如果說我要幫助鳥,把鳥放到水裡面去,幫助魚把魚放到空中去,到最後都是害死牠們了,不是度牠們的。
所以要度眾生的時候,對眾生的根性要了解!若要了解根性的話,除了現象界的觀察之外,再是就要學習,在經論裡面對眾生界的種種描述,尤其是瑜伽派的經論,像《百法明門論》乃至《瑜伽師地論》裡面,對眾生界的種種差別就有很詳細的描述,此處經文都是描述眾生類的種種差別。
我們看最後的「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這個地方稍微解釋一下就好了。「有色」指有形色的,「有色」包括有想無想,無想是指無想定,無想定以外若還有意識心活動即稱為「有想」。再來,「無色」就是指非有想、非無想,這個就是在非想非非想處天,那這些各位可以查佛學詞典就好了。
我們看下一段:
癸二、「正明隨順」。
「如是等類,我皆於彼隨順而轉,種種承事,種種供養,如敬父母,如奉師長,及阿羅漢乃至如來,等無有異。」
先看到這裡,觀察眾生的根性種種無量無邊的差別之後,接著就是要度眾生,但所謂度眾生不是說:「我高高在上,你是個卑劣的眾生,你很可憐,我幫助你。」這個不是菩薩的慈悲心,這個只能說是世俗的惻隱之心。
若看他很貧窮很悲慘,我就覺得他很可憐,要幫助他,但是我認為我是超越你的,心是不平等的。心是不平等,所以對於眾生這種幫助就是可有可無,同時再加上跟眾生的緣有差別,有好的緣,有差得緣,各式各樣的緣的差別,所以世俗的惻隱之心,它的量是淺薄的。像有的人,他專門救濟貧苦老人,有的人他專門救濟流浪狗,有的人他專門做生態保護,這些當然也是好,心態都跟慈悲心相應,只是說他的量很窄。
菩薩的量是什麼呢?「如敬父母,如奉師長,及阿羅漢乃至如來,等無有異。」如恭敬自己的父母親,就像尊重如來一樣,為什麼呢?因為從理論上觀察,無量次的輪迴都必須要有父母親的因緣,那麼輪迴無量所以父母親也無量,所以一切眾生都曾經做過我們的父母親。
所以我們今天在度化眾生的時候,不是「我很好,你很差,所以我幫助你」,不是這樣單純的這樣想法,而是什麼呢?而是因為報恩想,過去生你對我有恩,而且還是大恩,曾經做我的父母親,對我有大恩,所以今生我要來報恩。這樣的心態跟「看你可憐,想幫助你」那可是完全不同的。
「報恩想」的時候,就像是報恩的心,是對眾生恭敬的心,而且是一種平等的心,不管你對我好也好,對我不好也好,因為你曾經是我的父母,對我有大恩,所以我一視同仁的報恩,這個是敬父母。
另外像奉事師長、阿羅漢、乃至佛都要有這種恭敬心。為什麼說對眾生種種承事,種種供養要像佛一樣呢?因為一切眾生都有佛性。我們今天供養一切佛,供養一切眾生,事實上一方面是緣著眾生的佛性,與十方諸佛無二無別的佛性,只是他一念在迷,所以變成眾生。但是我們看到他佛性的功德不失,所以以供養諸佛的心態來供養一切眾生。
所以就像《維摩詰經》裡面,維摩詰居士得到文殊師利菩薩所供養的瓔珞之後,他把瓔珞分作兩份,一份供養最高最尊貴的難勝如來,一份供養城裡面最貧窮最下賤的乞丐,這功德無二無別,因為他都是以供佛的心態,來供養佛還有最貧賤的人,所以恭敬心、尊重供養之心是這樣的心態。依著這樣的心態接下來要怎麼做呢?
「於諸病苦為作良醫,於失道者示其正路,於闇夜中為作光明,於貧窮者令得伏藏,菩薩如是平等饒益一切眾生。」
這個地方如我剛才講的平等,因為它入於理觀,平等要從兩方面來說:第一個「從事相上來觀」,一切眾生都是我們過去有大恩德的父母親,然後第二個「就理觀來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佛性平等無二,眼前所謂善良的眾生、惡劣的眾生只是一時的幻相而已,但是菩薩入於平等觀。
此處「平等觀」有四種譬喻:或作良醫、或示正路、或者光明、或者像伏藏一樣,這些都能給眾生大的利益,但這些大的利益就包括財施、法施、無畏施,一切的布施都包括在內。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75會員
641內容數
內含照因老和尚略傳及甘露法語上、下兩冊 由四眾弟子們編輯整理,緬懷老人家往日行儀,俾令見聞者普潤法雨。祈願老和尚早日倒駕慈航,廣度群品。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鋼骨佛心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諸位同學,阿彌陀佛! 各位請翻到講義第十一面的上面,我們接著來談第八個, 庚八:「釋常隨佛學」 「常隨佛學」的意思是說,我們一切的身口意三業都要隨佛之行而行,佛陀的口業怎麼說?佛陀的身業是什麼樣的威儀?還有佛陀的意業是怎麼樣觀察?這都是我們應當要隨學的部分。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接著看辛三、「總結」。 「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常勸請一切諸佛轉正法輪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接著庚七、「釋請佛住世」。 接著看「總結」。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再看到壬三、「喜二乘善」。 「十方三世一切聲聞及辟支佛,有學無學所有功德,我皆隨喜。」 有人說:「我修大乘的,我看不起二乘的人,阿羅漢沒什麼、辟支佛沒什麼。」千萬別這麼想,這些二乘的人也是很尊貴的,他們也是世間的聖人啊! 再看到壬四、「喜菩薩善」。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再看到庚五、「釋隨喜功德」。 隨著他人所生起的善業而內心歡喜,隨喜他人的功德,這叫隨喜功德。所以隨喜的境界,一定是對方的善業,而不像現在隨便說「這個也隨喜、那個也隨喜」,有的甚至不是善業也在隨喜,不是這樣的。 我們看到底下,辛二、釋相,看要怎麼修。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諸位同學,阿彌陀佛! 各位請翻到講義第八面,在下半段的地方。我們接著看到: 庚四、「釋懺悔業障」。 「悔」,不是悔往,「悔」就是對於未來同樣的事情不再造,這個就稱之為悔。「悔其後過,懺其前愆」,有慚愧心才能夠懺悔,這個很重要。接著看到「懺悔業障」的修行方法: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接著看:「能讚的相」。 「各以出過辯才天女微妙舌根。」 再下一段: 「一一舌根出無盡音聲海,一一音聲出一切言辭海,稱揚讚歎一切如來諸功德海。」 下一段: 讚歎佛也是一樣,具足四悉檀的功德──歡喜、生善、破惡、入理。 接著、看到庚三的「廣修供養」。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諸位同學,阿彌陀佛! 各位請翻到講義第十一面的上面,我們接著來談第八個, 庚八:「釋常隨佛學」 「常隨佛學」的意思是說,我們一切的身口意三業都要隨佛之行而行,佛陀的口業怎麼說?佛陀的身業是什麼樣的威儀?還有佛陀的意業是怎麼樣觀察?這都是我們應當要隨學的部分。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接著看辛三、「總結」。 「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常勸請一切諸佛轉正法輪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接著庚七、「釋請佛住世」。 接著看「總結」。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再看到壬三、「喜二乘善」。 「十方三世一切聲聞及辟支佛,有學無學所有功德,我皆隨喜。」 有人說:「我修大乘的,我看不起二乘的人,阿羅漢沒什麼、辟支佛沒什麼。」千萬別這麼想,這些二乘的人也是很尊貴的,他們也是世間的聖人啊! 再看到壬四、「喜菩薩善」。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再看到庚五、「釋隨喜功德」。 隨著他人所生起的善業而內心歡喜,隨喜他人的功德,這叫隨喜功德。所以隨喜的境界,一定是對方的善業,而不像現在隨便說「這個也隨喜、那個也隨喜」,有的甚至不是善業也在隨喜,不是這樣的。 我們看到底下,辛二、釋相,看要怎麼修。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諸位同學,阿彌陀佛! 各位請翻到講義第八面,在下半段的地方。我們接著看到: 庚四、「釋懺悔業障」。 「悔」,不是悔往,「悔」就是對於未來同樣的事情不再造,這個就稱之為悔。「悔其後過,懺其前愆」,有慚愧心才能夠懺悔,這個很重要。接著看到「懺悔業障」的修行方法: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接著看:「能讚的相」。 「各以出過辯才天女微妙舌根。」 再下一段: 「一一舌根出無盡音聲海,一一音聲出一切言辭海,稱揚讚歎一切如來諸功德海。」 下一段: 讚歎佛也是一樣,具足四悉檀的功德──歡喜、生善、破惡、入理。 接著、看到庚三的「廣修供養」。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一心觀禮,極樂世界,德風華雨,妙香天樂,泉池林樹,寶網靈禽,色光聲香,遍滿佛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增益有情,殊勝善根,大願大力,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文章深入探討《妙法蓮華經》中提婆達多品第十二的教義,強調菩薩為了追求無上菩提而不懈努力,並描述提婆達多如何成為能夠引導眾生的高僧。文中提到的深刻道理,讓讀者瞭解大乘佛教的精神,以及修行中的捨得智慧。透過細膩的辭句及寓意,該經文表達了對眾生福祉的期許以及菩薩行的具體實踐。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極樂世界,教主本尊,今現在彼,為諸有情,宣說甚深微妙之法,令得殊勝利益安樂,十方菩薩瞻禮聞法,得蒙授記,稱讚供養,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楞嚴經」云:世界,眾生,業果,三種相續不斷,無有窮盡(眾生業不盡,而依業受報,故眾生界不盡)。設言眾生界有盡,我願方盡,以無眾生可度,故度生願畢。菩提道成:即圓滿菩提,佛道成就。福足慧足,已成兩足之尊。自覺覺他,已得究竟滿覺。佛道既成,我願方成。如是發心,名之為大。
Thumbnail
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法會之中的所有大眾,不是胎生,不是卵生,也不是濕生,全都是化生,而且是蓮花中化生。在七寶池中的蓮花,它是正覺寶花,是阿彌陀佛的性德變現出來的。大家心地清淨,沒有爭執,連分別執著、起心動念都沒有,這是眷屬平等。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一心觀禮,極樂世界,德風華雨,妙香天樂,泉池林樹,寶網靈禽,色光聲香,遍滿佛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增益有情,殊勝善根,大願大力,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文章深入探討《妙法蓮華經》中提婆達多品第十二的教義,強調菩薩為了追求無上菩提而不懈努力,並描述提婆達多如何成為能夠引導眾生的高僧。文中提到的深刻道理,讓讀者瞭解大乘佛教的精神,以及修行中的捨得智慧。透過細膩的辭句及寓意,該經文表達了對眾生福祉的期許以及菩薩行的具體實踐。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極樂世界,教主本尊,今現在彼,為諸有情,宣說甚深微妙之法,令得殊勝利益安樂,十方菩薩瞻禮聞法,得蒙授記,稱讚供養,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楞嚴經」云:世界,眾生,業果,三種相續不斷,無有窮盡(眾生業不盡,而依業受報,故眾生界不盡)。設言眾生界有盡,我願方盡,以無眾生可度,故度生願畢。菩提道成:即圓滿菩提,佛道成就。福足慧足,已成兩足之尊。自覺覺他,已得究竟滿覺。佛道既成,我願方成。如是發心,名之為大。
Thumbnail
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法會之中的所有大眾,不是胎生,不是卵生,也不是濕生,全都是化生,而且是蓮花中化生。在七寶池中的蓮花,它是正覺寶花,是阿彌陀佛的性德變現出來的。大家心地清淨,沒有爭執,連分別執著、起心動念都沒有,這是眷屬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