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行願品》講記 08

2022/05/31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良因和尚 2018宣講於道山寺 佛七

諸位同學,阿彌陀佛!
各位請翻到講義第八面,在下半段的地方。我們接著看到:
庚四、「釋懺悔業障」。
這是十大願王當中的第四個「懺悔業障」,先說明懺悔業障跟前面的關係。前面我們修「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透過身口意三業修歸依的目的,就是希望得到佛菩薩的加持,能夠滅罪、能夠生善,所以歸依是一切善法所生起的基礎。
有了歸依的心之後,或者歸依的量生起來之後,接著就是懺悔,懺悔過去的業。就是在生善之前,你應當要先懺悔。就像這個杯子,你想在裡面裝甘露水,一定要把杯子先洗乾淨,不然的話,原本是甘露水,杯子髒了,裝進去也變成不清淨的水了。
所以「懺悔業障」對於修行人來說,是非常非常的重要!「懺悔」的這個「懺」是約著過去的,「悔」約著未來的。約著過去來說,「懺」就是懺罪,懺過去所造的罪業。我們通過各式各樣的方法,慚愧心,然後各式各樣的儀軌方法,將過去所造的罪業懺除,這個就是懺。
「悔」,不是悔往,「悔」就是對於未來同樣的事情不再造,這個就稱之為悔。「悔其後過,懺其前愆」,有慚愧心才能夠懺悔,這個很重要。接著看到「懺悔業障」的修行方法:
「菩薩自念,我於過去無始劫中,由貪瞋癡發身口意,作諸惡業無量無邊。若此惡業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
先「舉所懺」,就是所懺惑業苦的三障,為什麼會造這麼多的罪業呢?舉無始劫中,無量的生命當中,由貪瞋癡這個業因,然後發動身口意。
比如說我們今天看到一個財,或者男女色,起貪,或者起瞋,或者起癡,因此發動身口去造作,然後發動意業不斷不斷地去攀緣、亂想。因此就會造作種種的惡業,這個就是過去無始劫來乃至今生,都是這樣子的。
底下說「顯多」就是無量無邊,即我們所造的罪業,所累積的罪業是無量無邊的。而「若此惡業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這個譬喻,就是假設罪業它有體相的話,整個虛空也不能容受。
為什麼我們會一再強調懺悔業障呢?因為當不斷觀察我們的起心動念,不斷地觀察我們身口意所造業的時候,我們會發現,真的是像經典所說的,這個所造的惡業,真的是無量無邊。
不要說過去生,今生沒有學佛以前,甚至學了佛之後,念念之間,往往就跟貪瞋癡相應。如果沒有特別如理作意的時候,我們往往隨著習氣,看到順境就起貪,看到逆境就起瞋,甚至順境、逆境沒有現前的時候,內心癡心妄想一大堆,這是我們凡夫的狀態,
所以我們強調要不斷地如理作意。
但是不是每個人都能夠常常如理作意,尤其像現在這種社會上的環境更是困難。大多數的環境,都會影響我們的心,使我們心會做不如理作意,而起貪瞋癡。所以縱然學了佛之後,還是有很多很多的惡業習氣,所以必須要懺悔,學佛之後尚且如此,何況沒有學佛前無時劫來的眾多惡業。
所以有時候,我們在修行的過程當中,總覺得道理也學了很多,或者也是很努力地在修行用功,但是總覺得好像總是隔了一層,或者有時隔了好幾層障礙,就是沒有辦法契入,那麼這個時候,其實,我們要修的就是「懺悔業障」。
就像我有一個師兄,他過去是修淨土法門,因為剛開始學佛都是親近蓮因寺,當然學的也是淨土法門,他說理論上他也相信,但是沒有覺受,怎麼辦呢?他就閉關拜懺,拜阿彌陀佛兩百萬拜,然後拜觀世音菩薩也是一兩百萬拜。
他說經過這樣這種強大加行之後,他再看淨土法門的經論開示,這個時候就有很深刻地感覺了。而過去因為有障礙存在,所以道理上、理論上知道,也能接受,但是沒有感覺。這個時候透過懺悔,就有很深刻地覺受,真正的相信了。所以懺悔業障,對於我們修行人來說,很重要。以上是說明「舉所懺」的境界。
再看到壬二、「辨懺相」。
「我今悉以清淨三業。遍於法界,極微塵刹,一切諸佛菩薩眾前,誠心懺悔,後不復造,恒住淨戒一切功德。」
這個時候「明懺業具」,必須要具備什麼呢?清淨的三業:身業、口業、意業的清淨。譬如說,你要修懺,在佛前拜懺的時候,這個身一定要端正,然後穿乾淨的衣服,口業就是念誦的佛號,或者念誦的懺悔儀軌,譬如說八十八佛大悲懺,按照儀軌來誦念,這些都是清淨的口業。
當然最主要的就是清淨的意業,清淨的意業是什麼呢?總的來說,就是一種虔誠恭敬的心。分開來說,就是第一個、慚愧心;第二個、求加持的心。這我師父老人家說的,懺悔當中的這二個重要的心。
第一個「慚愧心」。就是說我們在拜佛之前,你要在佛前徹底發露我們的過失,我們的罪業,而且最好是明確一點。譬如說我拜八十八佛之前,我先發露:「弟子某甲,過去生乃至今生,什麼樣的罪業習氣,特別的重。」一點兩點,頂多不要超過三點,特別針對重要的部分去懺悔,去求佛加持,在佛前徹底發露,不敢覆藏。
再來第二個,轉過來「求加持」,我們罪業這麼深重,習氣這麼重,無量無邊,靠我個人的力量對治習氣、如理作意很困難,因為善根太淺簿,而且環境相對的太過惡劣,靠我們自己力量,要懺除很難,怎麼辦呢?求加持,求你所禮拜境界的加持。
譬如說拜八十八佛,當然就是八十八佛的加持,那你今天拜大悲懺,當然需觀音菩薩的加持,那你拜《法華經》,需普賢菩薩的加持,這個就是求加持。
先以慚愧心發露懺悔,接著求加持。廣說的話,有十種心。各位有機會可以看智者大師寫的《小止觀》,有懺悔的時候,依止十種心,此講得更廣、更清楚。基本上你就記得兩個,第一個是以懺悔慚愧的心發露,第二個就是求加持的心,以上是說明清淨的三業。
接著觀察「明所對境」。
「遍於法界,極微塵刹,一切諸佛菩薩眾前,誠心懺悔。」
為什麼我們懺悔的這個物件,就是指接受你懺悔的這個對象,為什麼必須是法界眾生?所謂的一切諸佛菩薩眾前,誠心懺悔,這個當然包括十方包括三世,即過去、現在、未來一切諸佛菩薩,所以總說就是面對一切眾生來懺悔
你會問說:懺悔的境界為什麼這麼廣呢?這可以從事跟理這兩方面來說。從事上來講,過去這些法界眾生都是我們造罪的境界,就像在受三歸依的時候,我們要觀想面對十法界有情、無情,斷惡、修善、度眾生,因為過去十法界的有情無情都是我們造罪的境界。
所以我們今天要納受戒體,在這個境界上當中要來斷惡、修善、度眾生、持戒。過去這些十法界的眾生都是我們所造罪的境界,現在這都是我們應當懺悔的時候所面對的境界。所以要面對十方三世,極微塵刹,一切諸佛菩薩眾前,誠心懺悔。
就理上來說,我們觀察這個法界,以法界觀的智慧觀察法界時,心入於法界此時從事懺(悔)的心轉成理懺的心。所謂觀察法界,就像前面一再講的「於一微塵見寶王刹,坐微塵裡轉大法輪。」知道佛與佛,眾生與眾生,佛與眾生之間,都是互含互攝。
比如我們今天禮拜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當中就含攝著十方的諸佛,乃至十方的眾生,這個清淨法身都含攝在內。所以我們面對阿彌陀佛禮拜求懺悔,等於是面對十方的一切眾生求懺悔。然後我們再面對阿彌陀佛求加持,等於是面對十方諸佛求加持,這個就是入於理觀,這即是事事無礙的法界觀
雖然,所謂清淨三業除了剛才講的慚愧心、懺悔的心、求加持的心之外,事相懺之外;更進一步講得更深入的就是理觀,觀察佛與佛,佛與眾生,互含互攝,各各周遍法界,這是約著所懺的境界來說的理觀
如果約著罪業本身,觀罪性空,這也是清淨三業。這個地方講到重點,就是面對的境界是互含互攝的十法界一切眾生,發起虔誠恭敬心來懺悔,並且依著儀軌,大悲懺八十八佛等種種的儀軌來懺悔,「後不復造」令未來永遠住於淨戒的一切功德。
接著再看辛三、「總結」。
「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懺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眾生煩惱不可盡故,我此懺悔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各位看!這個懺悔的法門,要修到什麼時候?要修到成佛為止。你看!十大願王普賢菩薩華嚴海會的聽眾,都是法身大士,乃至善財童子證了等覺菩薩,是為他們說的法門。也就是說,到等覺菩薩都還是要修懺悔,所以不是說,我今天初學佛,我罪業很重,我修行不得力,我才要修懺悔法門,不是的!
當然,初學佛,更是需要懺悔。但是懺悔的這個法,它是越懺越微細,越懺越微細,剛開始是懺悔粗重的貪瞋癡,殺、盜、淫、妄,這方面業懺悔清淨了之後,慢慢懺悔凡夫著有,更進一步的懺悔二乘著於空,更進一步的懺悔菩薩不能常常依於中道
所以「懺悔」的境界是越來越微細,越來越微細,而且懺悔是盡未來際到成佛為止,都必須要修的。所以現在各位每天的課程裡面,如果沒有安排懺悔課程的話,應當要安排,這個非常的重要,我們就不再細說。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鋼骨佛心
鋼骨佛心
苦志勞筋骨,大任乃克將。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