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06|閱讀時間 ‧ 約 12 分鐘

1分鐘的理財:槓桿ETF的7個思考

  「使用槓桿ETF放大報酬率好嗎?」最近剛好跟一位朋友聊到這個問題。   許多投資者相信長期經濟趨勢是往上的,所以會把0050當作購買標的,作為核心資產配置的一環。那麼,問題來了,既然你都相信0050長期下來可以給予你正的報酬,為何我們不要乾脆買00631L(也就是0050正二),運用槓桿投資,把獲利放大?
  本文開始前,先強調一下,以下內容僅是個人思考體悟,所列舉的標的(00631L、0050)只是舉例說明,類似的標的眾多。此外,文中內容不代表任何買賣建議,畢竟我不是財經網紅,也不是投資老師,更沒有要引戰、開戰(不夠格,揍飛~),純粹分享。
來源:網路圖片
來源:網路圖片

獲利不是兩倍,還買高賣低

  在此之前,我要先澄清一項常見的謬誤,雖然00631L名字叫做「元大台灣50正二」,看名字感覺報酬是0050的兩倍,也就是說0050漲1塊,00631L就要是0050的兩倍,漲2塊。理論上這樣的理解是沒錯,不過實際操作並不是如此,請看看公開說明書:
本基金為達到追求標的指數單日正向 2 倍報酬之目標,投資組合整體曝險部位將盡可能維持在基金淨資產價值 200% 之水位,故本基金需依基金資產及市場現況每日計算基金所需曝險額度及重新平衡投資組合,因此基金淨值將受到每日重新平衡後之投資組合價格波動之影響。
  我幫大家白話翻譯一下,標的指數指的是「台灣50指數」,也就是我們常常在講0050所追蹤的指數,而00631L是槓桿型ETF,所以它的曝險程度為200%,也就是開兩倍槓桿。聽到這裡是不是暈暈的,沒關係,幫大家重點整理一下:「00631L就是追求0050的兩倍,也就是漲也兩倍,跌也兩倍」。
  不過它是每天進行調整平衡的。換句話說,我們不能單純用乘二或除二的概念去理解。假設0050收盤價為100元,接著連漲5天,每天都漲10%,最後一天收盤價不是把100*150%=150元,而是161元(要以每日收盤價去算)。同樣道理,00631L的漲跌幅,也不會完全就是0050的兩倍。這個特性,也決定它的不可預測性。後文將針對這項細說,在此先不論。
  正因為每天要進行平衡,以維持兩倍的槓桿,所以就會發生一個有趣的現象:股市下跌時,為了維持淨資產價值 200% 之水位,反而得賣出部位(賣低);同理,股市上漲時,得增加曝險以恢復槓桿比例,買進部位(買高)。造成了「買高賣低」的現象。

國中公民的觀念,雞蛋不要放在同一個籃子裡

  小時候就在公民課本上學到一句話:「雞蛋不要放在同一個籃子裡。」萬一運送途中出了意外,就連一顆但也吃不到了。這不只是國中公民教科書的內容,更是投資理財的鐵律!
  同樣的道理,目前就我所知的槓桿ETF,並沒有分散於全球的標的。換句話說,買槓桿ETF等於重壓在某些特定區域。萬一那些地區發生政治紛亂,或者升高戰爭風險,又或者有其他意料不到狀況發生時,股市的表現會好嗎?而此時你又重壓在這些特定地區,會不會到頭來一場空呢?

人人都說自己心裡有譜,等他們吃一記重拳就知道了

  模擬飛機失事的處理流程,跟真正遇到飛機失事的處理,我相信在緊張之下,總會有所差異。我很喜歡拳王泰森說過的一句話:「人人都說自己心裡有譜,等他們吃一記重拳就知道了。」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只有自己親身體驗過,才知道極限在哪裡。
  槓桿ETF會放大正報酬,同時也會放大負的報酬。它的波動是非常大的,否則為何買賣槓桿ETF時,需要再簽一張「風險預告書」呢?不過,許多研究都已經證明風險的評估報告,並不能完全反映風險承受度。另外,我們看見書中談到或腦海想像大跌20%、30%、40%,甚至腰斬的50%以上,總認為到時自己可以淡定自如,一派輕鬆面對。然而,這畢竟不是真實體驗,只是隔靴搔癢,「模擬」與「實際」中間,我相信存在一定的落差。何況,心理學說道人們常「過度自信」偏誤,往往高估風險承受度,以為能堅持到底,殊不知股災一來,才發覺真實的自己竟然那麼不堪。

報酬來來去去,成本永遠持續

  「(5-1=A);(5-3=B),請問A、B誰大誰小?」相信你一定嗤之以鼻,這是一題簡單不過的國小低年級數學題,愚蠢如我都知道AB。被減數5是固定的,所以減數(1or3)的大小決定一切。
  我們換個場景,如果開了一間店,你是能決定「營收」(營業額)還是「成本」(人事費、店租等等)?顯而易見,未來營收不確定,但是成本可以自己決定。剛剛的被減數「5」就像營收,減數「1」、「2」就像成本,數學考題的被減數(5)是可控的,但是人類世界的營收或是股票報酬率,卻是不可控的。我們唯一能掌握的只有成本,當成本愈低,愈有機會賺愈多。
  因此,槓桿ETF需要買天進出平衡,它的內扣費用相比其他原型ETF成本高出許多,在報酬率不確定下,我可能偏向選擇成本少的那個:「報酬來來去去,成本永遠持續。」 

人們怕不上不下,槓桿害怕上上下下

  面對上一個問題,有點數學腦的,立刻會推翻我的想法。「縱使減數大,只要被減數夠大不就好了?」誠然,被減數就是報酬率,理所當然開槓桿的報酬率,會比使用原型ETF來得高,否則幹麻開槓桿?
  我們先做一個假設:原型ETF、槓桿ETF(以2倍為例),價格都是100。倘若第2天跌5%,第3天漲5%,第4天跌5%,第5天漲5%,換言之,歷經兩次的漲跌循環。大家可以試著按計算機,原型ETF五天的價格依序是:100、95、99.75、94.7625、99.50063;槓桿ETF五天的價格依序是:100、90、99、89.1、98.01。奇妙的事發生了,同樣的原始價格,歷經同樣的漲跌幅度,原型ETF最終跌了0.5%,槓桿ETF跌了1.99%,槓桿受傷比較慘重,這就是波動性造成耗損的結果。
  簡言之,股市一直往上,槓桿當然一片長紅,不斷放大報酬,贏過原型ETF;股市一直往下,槓桿當然就「江河日下」,不斷慘跌,輸給原型ETF。可是,一旦股市不上不下,上上下下,槓桿還是會輸給原型ETF。

「想得對」,跟「看對市場」是兩碼子的事

  槓桿不能隨便亂開,有最佳比率的,開太多雖然賺很大,但是也容易爆掉。根據相關研究,最佳比率是2倍左右。但是,除非你有時光機,否則怎麼知道每年最佳的比率?
  投資人並非理性的,常常市場走向與我們紙筆、電腦計算出的結果,是有落差的。因此,投資不能只有數學,否則全世界最有錢、最成功的投資者應該是數學家,而是應該納入人們決策時的身心狀態、社會氛圍影響等等。
  一旦人們認為開槓桿風險較小,槓桿就開始變得有風險。相反的,人們認為槓桿風險較大,槓桿風險反而就降低了。當我們回測資料,以為最佳槓桿比例是2,或者覺得報酬應該有多少時,會不會流於「紙上談兵」?甚至「紙上富貴」?就拿正二來說吧,之前引以為豪的「逆價差」,近來是不是逐漸不見了呢?所以,報酬不如過去與預期,是有可能的。
  槓桿極端波動並不像正常曲線預測那樣少見,比起常態分佈,似乎有肥尾的情形。這顯示風險可能性,比許多人願意承認的還高。許多人忽視了「風險」,只放眼關注眼前的「報酬」而已。   市場可否預測?天普大學數學系教授約翰.艾倫.保羅斯《投資,是放大人性的機率遊戲》一書,假設隨機市場被編碼為0和1的數列,而我們自己也被編碼成0和1的數列,由於隨機市場遠比我們複雜,所以市場超出我們的預測程度。從複雜性來看,一個數列不能產生比自己更複雜的另一個數列。因此,如果一個人要預測隨機市場,市場的複雜性必須低於人的複雜性。可見預測市場有一定的難度。   總之,想得對,跟看對市場是兩碼子的事。自己的看法不重要,重要的是猜中別人的看法。投資是結合數學與人性的一門藝術,別只著重在「數學計算」的「應然」,股市表現常常是「實然」。

長期持有,得面對最終結果的不確定

  今年的「山陀兒」颱風,為台灣造成巨大傷害。有一項常被拿出來嘴的是:氣象局預測失準!不只路線從原本的經過東部外海,到恆春登陸,後來修正高雄、台南、嘉義都有可能(2023海葵颱風路徑也是修正超過500公里),甚至登陸後走向從貫串台灣、橫掃西部、S行走法、台灣上空消失等等,不一而足。
  如果這不是颱風,而是你投資的退休金呢?
  自然科學相對人文科學,已經能較「精準」預測。我們常常利用「數據」估算,除非有未想到的「變數」,否則大概八九不離十,都能獲得正確的推論。不過,同樣是自然科學的颱風,情況就不同了,除了囿於現今科技的極限,更是因為整個大氣結構的「變數」相當多,只要其中一項稍微改變,蝴蝶效應下,最終結果與預期恐怕會差很大!
  如果連相對「穩定」的自然科學,都有那麼大的「誤差」,遑論人文科學。難怪牛頓在股市失利後,說了一段意味深遠的話:「我能夠計算天體的運行,卻無法計算人類的瘋狂!」
  大家試著想一下,如果當年鄭成功沒有來台灣建立軍事據點,作為反清復明的基地,他這個一念之差,那麽台灣與中國還會不會是現在這種關係?會不會一切都不同了?如果當年李登輝只是想著仿效嚴家淦,當一位過渡時期的總統,那麼台灣的歷史會不會不同?這個「一念之差」,就是人文科學有趣的地方,使得它永遠無法如自然科學般「精準」與「可預測」。一個人的心,都難以明瞭,何況擁有一群人心的股票市場。
  指數基金教父約翰柏格在《夠了》裡頭談到一個經驗。在他讀書的年代,計量經濟學正蓬勃發展,凡事講求「數據」,可是他相信,投資學、經濟學之所以歸類於人文科學,正是因為有相當的「變數」,所以不能一味相信數據。
  然而,如今很多投資老師,只是羅列過去的「數字」,證明這支標的多麼優秀,一如我們知道山陀兒颱風過去的路徑,但能清楚而精準預測它未來的走勢嗎?此外,連許多氣象專家都摸不清颱風未來的走向,你為何可以無腦相信股市專家,能為了你的投資組合做完美的預測與標的的推薦?
  最後,股票是風險資產,顧名思義就是隱含一些我們無法確知的風險,灰犀牛也好,黑天鵝也罷!因此,我們才需要資產配置,不應該把風險壓在同一個籃子裡。
  但是,近年來很多人開始不滿足於單純股市所帶來的報酬,認為與其買原型ETF,不如買槓桿ETF。可是,大家只看到過去的報酬(山陀兒路徑),卻沒有「真正」思考到未來的風險(山陀兒路徑會修正,受到高壓系統、導引氣流、中央山脈地形、海水溫度等等眾多因素影響。例如起初認為它對台灣影響不大,如今不只登陸台灣,更是造成巨大傷害)。
  颱風大轉向,在生活便利的台灣,我們可以趕緊進行防颱準備,採買相關食材。可是,如果是投資的退休金大縮水,你要如何在有限且急迫的時間做好準備?
  可能我比較保守,但是很喜歡著名財經作家傑森茲威格《當代財經大師的守錢致富課》裡頭的一句話,考量報酬前,先考量風險。對我來說,原型ETF的風險已經夠大,更別說槓桿了!人生不是打電動,死掉可以重來;人生也不是電影主角,永遠不會死掉且總是順利克服困境。
  槓桿就像颱風,充滿「不確定」,這個「不確定」,就是投資與退休金的最大風險。

結論

  對我來說,相較於原型ETF,槓桿ETF真的是很複雜的產品,在沒有完全搞清楚前,或解決上述疑慮時(像是分散性不足、太相信自己的心理素質、不在意成本、不確定性太高等等),千萬不要貿然投資。
  不過,並不代表我反對投資槓桿,只是針對「重壓」,要有所保留,至於成為投資組合的一部份,我倒不反對。
  很久沒寫投資話題,太多人只看到「報酬」,沒有「真正」想到「風險」,就這樣寫了一篇與大家分享。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不務正業的高中教師,熱愛發呆、思考,平時廣泛涉獵各類書籍,諸如文學、哲學、歷史學、心理學、社會學、法律學,偶爾也看看科普類書籍。喜歡到處吃喝玩樂,欣賞戲劇、電影,聽聽音樂,享受與人相處的過程。專長是教育理論、寫作教學,也隨時留意時事新聞或相關評論。聯繫信箱:abc73638@hotmail.com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教育界走跳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