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應該要減肥」「好像應該要運動」「好想把韓文學得更好」......每天忙於手上應該要做的事之餘,腦中是否同時也充滿許多願望等待完成,卻遲遲沒有進展?
為什麼明明想做的事,卻一直做不到呢?
最近看到一個學者的說法,讓我恍然大悟。
原來,人很容易會因為某件事情做起來沒有明顯成果,而選擇乾脆不要做。
為了對抗這種心理,這位學者建議,可以對我們自己的大腦循循善誘。
首先,建立「有做總比沒做好」的策略。
所有習慣的建立,初期可能都有點困難,但是沒有開始,就什麼都不用談。
接著,用「只做一分鐘」建立持續力。
這位學者自己在疫情期間,用這個方式,成功地建立了運動習慣。
居家工作容易讓人身體怠惰,談什麼增肌減脂的計畫實在太大——太容易失敗放棄。但每天只跑步一分鐘,總做得到吧!這個步驟的作用,是為了用簡單的任務,不用耗費過多的意志力與努力,卻可以訓練神經系統接納這個習慣,直到它建立這個的迴路,而人就自然養成了「習慣」。
這讓我想到,我許多習慣好像也是無意間這樣建立的。
一分鐘有點太短,我大多是用五分鐘、十分鐘,在我的經驗中,半小時以內都還算是容易做到的!然後依照你想做的不同事情,可以自己訂定,比如說先做一週看看之類的。
我每日早晨的冥想習慣,便是從「只做五分鐘就好」養成的。我執行168斷食法,是先做一週看看,而且允許自己失敗也沒關係,很奇妙因為隨時可以放棄,反而都沒放棄,從16/8開始,而且經常可以做到20/4,現在已經養成習慣都不用刻意計算時間了。
「只做X分鐘」法則,真的很有效,推薦給各位有許多願望想完成的半熟大人們試試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