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存量思維之一:打造你的專屬流量池,從使用者啟動到「上癮」的養成之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6 分鐘
raw-image
一個日常情境:從咖啡香到深夜聚餐試想這樣的日常:
一早泡好咖啡、滑開手機,便看見 IG 通知——好友 Tina 假日打卡一間剛開幕的網美餐酒館,還拍下 bartender 炫技調酒的片段,超級吸睛。你看完立刻按讚並私訊,Tina 也秒回,兩人分享著餐點有多美味。下班後,你又跑去義式料理店大快朵頤,順手在 IG 上傳異國風美照,朋友馬上再度留言互動…

這樣的情節天天都在上演——不管是發限時動態、FB 看貼文,或抖音上傳短影音,都成了我們日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像「上癮」般,我們狂刷社群與內容平台,而產生的龐大流量與互動,卻多被少數網路巨頭瓜分;小公司只能在殘餘的注意力中努力分食,求生存。

流量困境:拉新太貴、曝光太少、競品太多

可以預見,過去隨便做行銷就能海撈流量的日子已一去不復返。現在企業面臨的挑戰:

  • 營銷成本越來越高
  • 眼球曝光越來越難搶
  • 同質性產品越來越多

也就是說,若只靠拉新,想透過「新增用戶數」撐起整個商業目標,成本和難度都會直線上升。此時,經營「存量」(既有用戶)就顯得尤為關鍵。但要留住用戶,先得讓他們感到產品真的「有料」。

一旦用戶認可「好棒棒👍」,才能往下走:參與(Engagement)→ 黏著(Stickiness)→ 留存(Retention)→ 成長(Growth),形成正向的成長閉環。

raw-image

互動 → 黏著 → 留存 → 成長:一連串的化學反應

Engagement Drives Stickiness Drives Retention Drives Growth」一文指出,這四大指標彼此之間會相互推動:當其中一個上升,往往能帶動其他維度向好。想像三位 Facebook 用戶——Alice、Bob 和 Sarah——就能看出這種現象。

  • Alice 幾乎每個小時都打開 FB,不斷按讚、留言、發佈貼文,是個高互動用戶。
  • Bob 屬於中度用戶,主要瀏覽貼文、偶爾點讚,極少主動回應。
  • Sarah 次數更少,朋友互動也不多,是低度用戶。

從互動次數來看,Alice > Bob > Sarah 的差距很明顯,也代表 Alice 與平台的黏著度(Stickiness)最高。假如你觀察他們一週的使用頻率:

  • Alice:7/7 天上線
  • Bob:5/7 天上線
  • Sarah:1/7 天上線

Alice 的留存(Retention)自然高人一等;Bob 和 Sarah 因為使用率低、互動少,長期下來就可能流失。同樣地,如果只看「週活躍用戶(WAU)」,這三人都算活躍,但把維度切換到「日活 DAU」就能看出他們的明顯差異。

當 DAU 開始走下坡時,往往意味著 WAU 很快也會下滑,接著連 MAU 都會受影響。

初期或許有不少人湧入嘗鮮,但真能留下來的,還是那些願意持續互動、黏著度高的用戶。這些人一旦留下,就成了產品成長的最強動能。

A great company focuses on sustainable growth — through engagement, stickiness and retention.

留存(Retention)才是所有成長的基礎

知道了互動、黏著和留存之間的關聯,再來要強調一個重點:「留存才是一切成長的根基」

如果你的產品僅在乎用戶數量的表面增長,一開始數字或許很好看,但如果留存率長期偏低,流失越來越大,最終可能擺脫不了「流量困境」——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逐漸淡出。

新用戶初次使用時若感受良好,就會發展出更深度黏著;感受不佳就立刻分手,成為你「看得到卻留不住」的用戶。(Amplitude將這整段過程稱為「留存階段的用戶流」,把新用戶、現有用戶、回流用戶的流動狀況可視覺化分析,如下圖。)關於每個身份用戶的行為定義,建議可參考我另一篇文章:你的產品Product-Market Fit了嗎?用數據檢視產品的健康狀況_上)。

raw-image

正如 HubSpot 增長副總裁 Brian Balfour 所言:

留存是所有增長的基礎,沒有留存,其它優化都是白搭。

事實上,多數數位產品都出現這種狀況:70% 的新用戶在一週內就跑光光。一張「Retention Curve」往往顯示:三十天後,剩下 10% 或更少的人還願意回來使用。能保有 13% 已算非常不錯。

Retention Curve_來源:Why You Need to Care About User Retention

Retention Curve_來源:Why You Need to Care About User Retention

留存率啥時候該開始關注?

有人誤以為:「我們產品剛進入市場導入期,應該先拼品牌知名度,新訪客才最重要,留存暫時不用管。」

但事實上,只要產品一開始就有用戶接觸,留存率就值得追蹤,並且越早越好。比方說,如果某產品在第 20 天後的留存率已經幾乎歸零,就明顯顯示「產品/市場適配性」(PMF)沒有達到。這種情況往往不是簡單修修功能或加強 UI 就能解決,甚至可能需要重新調整核心定位。

延伸閱讀:你的產品Product-Market Fit了嗎?用數據檢視產品的健康狀況
raw-image

另外,如果企業錯過了早期監測留存的時機,等到用戶大量流失後才發現問題,往往已經浪費了寶貴的行銷預算與開發資源。畢竟,每增加一位新用戶都需要成本,如果他們在短時間內離開,等於把錢丟進大海,對後續的發展影響更大。

可見留存率的觀察越早啟動越好,我們對留存率的解讀方式可能會隨著產品生命週期而改變;導入期要特別檢驗 PMF,中後期則須監控用戶體驗與功能優化。但最核心的不變原則是:只有持續提升留存率,才能在瞬息萬變的市場環境中穩定成長並獲得利潤。

3 種常見留存計算法

重新回到留存率的定義,留存率是指隨著時間的推移,在我們的產品中仍保持活躍用戶的比率The Retention Lifecycle Framework將留存率的計算方式分為三種:

小叮嚀:用戶在我們的產品中首次啟動的那一天被指定為“第 0 天”。這可能是用戶第一次下載我們APP的那一天、他們註冊的那一天,或者他們在您的產品中執行任何事件的那一天——播放他們的第一首歌、添加他們的第一個朋友等。

第N日留存率(N-Day Retention)

  • 定義:在啟用後第 N 天「當天」仍活躍的用戶。
  • 適用:遊戲或社交類產品,因為用戶通常有固定的重複回訪頻率,比如玩家每天上線簽到、參加活動,或社群成員定時
以第 7 天留存為例,需要觀察用戶是否在啟用第 7 天這一天有使用行為。若用戶在第 8 天才回來,則不計入第 7 天留存。這種方法可以快速評估特定時間點的使用情況,但對於使用頻率不規律的產品,數據可能忽上忽下,需搭配其他指標來輔助判斷。

無界留存率(Unbounded Retention)

  • 定義:啟用後第 N 天「以及 N 天以後」有使用,都算作留存。
  • 適用:產品使用情境較隨機、頻率不定。像是旅遊、理財或健康管理類應用,不一定會每天打開。
若第一天(Day 0)有 100 位新用戶,而無界留存顯示在第 1 天或之後任何時間有 30 人活躍,則 Unbounded Retention = 30%。這代表只要在第 0 天註冊的用戶,在往後的任何時間點使用,都能計入留存。在評估長期效益時,這種算法較能容忍用戶的使用頻率波動,但也可能出現數據被長期離線後突然回來的用戶拉高的情況,需要進一步觀察實際行為分布。

X-Y日留存率(Bracket Retention)

  • 定義:在第 X 天到第 Y 天區間內,只要有使用,就算留存。
  • 適用:需要自訂更有彈性的時間段,尤其適合任務型或週期性較長的產品,像是線上教育課程、月度會員訂閱、半年考證班等。
舉個例子,如果你想知道「第 7 天到第 14 天」期間用戶是否持續使用,便可把這 8 天區間視作一個時間段:只要在這段期間內有活躍,就能列為留存用戶。相較於日留存或周留存,區間留存能更直觀地觀察用戶在較長時間內的使用模式,也可發現哪些時點有顯著回訪或流失,進一步調整產品策略或行銷推動計畫。

關鍵事件:別把「打開 App」誤當留存

當我們在衡量留存率時,還得確認什麼樣的使用行為算是真正的「活躍」?如果你賣音樂串流服務,僅打開 App 卻沒播放音樂,可以視作留存嗎?大概率不行,因為它沒有為用戶帶來核心價值。

因此,我們常會鎖定某個「關鍵事件(Event)」來代表用戶實際享受到產品價值。例如 Spotify 就是「播放一首歌」,電商是「完成一筆下單」,房仲平台是「送出預約看屋表單」等等。這些行為才是評估留存的關鍵。

定義產品使用間隔

另外,產品的使用頻率也很重要:有些是「日常型」,例如新聞、社群、遊戲;有些則是「特定任務型」,像電商、旅遊、房仲。使用者和產品之間的互動節奏,往往決定了你該如何監測留存。如果用戶可能隔好幾天或甚至幾週才會想起你的平台,就要調整留存觀察週期,以免做出誤判。

比方說,你以「日」為單位進行監測,結果數據可能出現大起大落,根本無法反映真實使用情況。這時候改用週或月的指標就更合理,因為能更貼近實際的使用模式,並從整體趨勢看出用戶是否持續回來、還是只在特定時段出現。

除此之外,若你的產品有季節性使用需求(例如線上課程通常在開學前後或寒暑假較夯),你可能還需要擴大觀察範圍到整季或半年,才不會誤判用戶在淡季時的暫時離線。

來源:Your Critical Event & Product Usage Interval

來源:Your Critical Event & Product Usage Interval

在「Your Critical Event & Product Usage Interval」裡提到一個簡單的方法:可以先鎖定一段觀察期(如 60 天),並把「至少執行過兩次關鍵事件」的用戶找出來,接著分析他們第二次回訪的時間分佈,看看大部分人多久後會再行動。

如果你發現 80% 的人通常在 10 天內就再次使用,那麼 10 天就可能是你的「產品使用間隔」;若他們平均要超過 30 天才回來,代表這個產品並非經常性使用,需要搭配更長的留存觀察周期。透過這種方式,就能更加精準地掌握用戶什麼時候最有可能回訪,進而做出對應的功能優化或行銷推播。

文章裡作者還另外提供了兩份檢核圖表,可幫助我們挖掘出產品的關鍵事件以及使用間隔,這邊一併給大家參考。 只是這方面的實作,大多仍需要資料科學家的協助,將資料格式整理出所要分析的樣貌。假如一般公司並沒有數據團隊的建置,另一解法就是藉由與外部分析工具合作進行資料處理與分析(如Amplitude),有錢好辦事呀!!!

來源:Your Critical Event & Product Usage Interval

來源:Your Critical Event & Product Usage Interval

來源:Your Critical Event & Product Usage Interval

來源:Your Critical Event & Product Usage Interval

保留生命週期框架:新、現有、回流三類用戶

Amplitude 提出的「The Retention Lifecycle Framework」則進一步將活躍用戶分成:

  • New Users(第一次接觸產品)
  • Current Users(持續使用)
  • Resurrected Users(曾經流失,後來又回歸)

在整個留存曲線上,這三種用戶佔有不同的角色,最好分開觀察與優化。新用戶需要完善的 Onboarding,現有用戶需要更多驅動黏著的設計,而回流用戶則可能仰賴行銷活動、推播通知或誘因刺激他們再次回來。

來源:The Retention Lifecycle Framework

來源:The Retention Lifecycle Framework

保留生命週期:三大用戶階段

第一階段:New Users留存

新用戶與產品的「初次接觸」最能影響後續黏著與忠誠度。要讓新人留下好印象,必須持續優化 Onboarding(入門)體驗和 Value Discovery(價值探索),讓人能在最短時間內感受到產品核心價值,也就是常說的 Aha Moment。

👉搭配閱讀:存量思維之二:建立高效 Onboarding,激發使用者啟動動能

第二階段:Current Users留存

當新用戶已順利體驗到產品核心價值,就進入「習慣養成」階段。透過產品提供的種種驅動機制,讓使用者不斷回訪並加深黏著度。如此一來,不但可以穩定互動數據,也能為之後的進階功能或付費轉換做好鋪路。

👉搭配閱讀:存量思維之三:晉升高黏著度粉絲,讓用戶離不開你的產品

第三階段:Resurrected Users留存

別忘了那群曾經使用過你產品、但後來因各種原因而休眠的用戶。他們很可能只是暫時沒需求,或被競品搶走。此時,產品與行銷團隊就要聯手,用適度的行銷活動或通知,把他們「喚醒」。一旦這些「沉睡」用戶重新體驗到核心價值,往往能再次活躍起來。

👉搭配閱讀:存量思維之四:用戶「再復活」之戰,引爆留存成長

多層次留存觀察

除了以Retention Curve來探討各分級使用者的保留生命週期外,另一個方式則可透過Frameworks for Product Success提供了「Funnel of user cohorts」概念,幫助你掌握在 1 日、7 日、28 日、甚至 364 日等不同時間點的留存情況:

來源:Frameworks for Product Success

來源:Frameworks for Product Success

raw-image

針對大多數的產品,第一天或第一週,通常為使用者能否成為留存用戶的關鍵點,所以監測{D1/D0}與{D7/D1}的變化就相當重要,第一步就會看這兩個數值。舉個例子,假設產品各Cohorts使用者的{D7/D1}維持著穩定的數值,但是{D1/D0}的留存率似乎正在下降,這時公司就該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提高D1留存率上(D0 是一個群組中的啟動人數,D1 是該群組中一天之後仍活躍的人數)

進一步來看,若觀察到的是{D364/D84}接近1(代表著第 84 天-第 364 天之間,訪問該產品的人數幾乎不變),則我們就可以推測大多數的淨流失發生在第 84 天之前,在此情況底下,我們就應該專注於在最初的 0、1、7 和 28 天可以做什麼,以便為新用戶創造最佳體驗。

小結:觀察留存曲線,選好策略,長期成長不再是夢

無論你的產品處在哪個階段,留存都是繞不開的話題:

  • 盡早設定並監控留存率,不要等到流失慘重才發現;
  • 界定核心關鍵事件,別把「打開 App」當留存;
  • 調整使用週期,讓指標更貼近實際場景;
  • 分不同用戶階段(新、現有、回流),各自制定留存策略。

想提升留存率,主要做法不外乎兩招:

  • 放大核心價值:讓用戶隨時都能輕易看見、感受到產品最棒的功能和好處;
  • Retention hooks:用自動或人為推播,把用戶不斷帶回產品,企圖把留存曲線後端也推高(也就是業界常說的「微笑曲線」)。
來源:產品數據分析 - 打造網路產品的決策引擎

來源:產品數據分析 - 打造網路產品的決策引擎

接下來的文章,會更深入探討 New Users、Current Users、Resurrected Users 各階段的留存策略,敬請期待。如果對這些概念有疑問或想進一步交流,歡迎在下方留言。讓我們一起打造持久、有黏性的用戶生態,讓產品走得更遠、更穩!

參考資料: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數位無罪,成長有理
33會員
28內容數
這不是冷冰冰的科技知識,而是一場 數據 × 生活 × 腦洞 的狂歡!我們專注於拆解那些讓人「哇靠!」的問題——AI 怎麼顛覆職場?熱門影視背後的商業套路?科技到底是助攻還是攪局?這裡不賣課、不端知識高冷范,我們用爆梗 + 數據思維,讓深奧的東西變得超接地氣又好玩!
2022/10/14
本文探討企業如何真正實踐「Data Driven」,強調數據量大不如有效運用數據重要。透過系統化數據蒐集、精煉洞察、實驗驗證假說、推動企業內部採用及技術文化提升,建立可行且持續優化的數據導向流程,以實現業務實質成長。
Thumbnail
2022/10/14
本文探討企業如何真正實踐「Data Driven」,強調數據量大不如有效運用數據重要。透過系統化數據蒐集、精煉洞察、實驗驗證假說、推動企業內部採用及技術文化提升,建立可行且持續優化的數據導向流程,以實現業務實質成長。
Thumbnail
2022/09/16
在前面幾篇文章中,我們曾不斷強調流量紅利的美好時代已逐漸消退,如今企業面臨的最大挑戰是,怎麼打造一個好的「流量池系統」,從增量策略進化到存量策略,其中,我認為最關鍵也或許是CP值最高的部分,就是如何將「流失使用者(Churned Users)」轉變成「復活使用者(Resurrected Users)
Thumbnail
2022/09/16
在前面幾篇文章中,我們曾不斷強調流量紅利的美好時代已逐漸消退,如今企業面臨的最大挑戰是,怎麼打造一個好的「流量池系統」,從增量策略進化到存量策略,其中,我認為最關鍵也或許是CP值最高的部分,就是如何將「流失使用者(Churned Users)」轉變成「復活使用者(Resurrected Users)
Thumbnail
2022/08/18
本篇強調「使用者黏著」對產品成長的重要性。關鍵在於以循環(Loops)方式引導用戶反覆體驗核心價值,並透過互動階梯(Ladd和個人化策略提升黏著度。最後再透過 Retention Curve、Cohort Analysis、Power User Curve 等工具檢驗留存成果,確保用戶真正「上癮」
Thumbnail
2022/08/18
本篇強調「使用者黏著」對產品成長的重要性。關鍵在於以循環(Loops)方式引導用戶反覆體驗核心價值,並透過互動階梯(Ladd和個人化策略提升黏著度。最後再透過 Retention Curve、Cohort Analysis、Power User Curve 等工具檢驗留存成果,確保用戶真正「上癮」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持續擴大私域流量的重要性及方法,包括合作夥伴策略、內容行銷、社交媒體推廣、付費廣告和電子郵件行銷。強調避免過度推廣、保持內容質量、重視受眾反饋、遵守數據隱私法規,以及維持一致的品牌信息,以建立忠誠且活躍的社群,為品牌帶來持續價值。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持續擴大私域流量的重要性及方法,包括合作夥伴策略、內容行銷、社交媒體推廣、付費廣告和電子郵件行銷。強調避免過度推廣、保持內容質量、重視受眾反饋、遵守數據隱私法規,以及維持一致的品牌信息,以建立忠誠且活躍的社群,為品牌帶來持續價值。
Thumbnail
#關係行銷(Relationship Marketing),建立長期關係比短期利益更為重要,這涉及到按照客戶的生命周期理解客戶的需求。它強調將一系列的產品和服務在現有的客戶需要的時候提供給他們
Thumbnail
#關係行銷(Relationship Marketing),建立長期關係比短期利益更為重要,這涉及到按照客戶的生命周期理解客戶的需求。它強調將一系列的產品和服務在現有的客戶需要的時候提供給他們
Thumbnail
營收絕非做完一筆生意後,等待下一筆生意, 而是,不斷的『複製+放大』第一筆生意! 務必找到你的目標客群,不斷在他們面前曝光、用簡單好懂的銷售策略,提高他們的客單價、請好好經營會員,他們會是你穩定營收的關鍵!
Thumbnail
營收絕非做完一筆生意後,等待下一筆生意, 而是,不斷的『複製+放大』第一筆生意! 務必找到你的目標客群,不斷在他們面前曝光、用簡單好懂的銷售策略,提高他們的客單價、請好好經營會員,他們會是你穩定營收的關鍵!
Thumbnail
Facebook 是所有品牌操作數位行銷的兵家必爭之地,「經營社群」一詞在台灣幾乎等同營運Facebook 粉絲專頁。然而隨著臉書演算法不斷調整,粉絲專業經營者也遇到前所有的挑戰,本篇提出應對來自臉書挑戰的行銷對策。
Thumbnail
Facebook 是所有品牌操作數位行銷的兵家必爭之地,「經營社群」一詞在台灣幾乎等同營運Facebook 粉絲專頁。然而隨著臉書演算法不斷調整,粉絲專業經營者也遇到前所有的挑戰,本篇提出應對來自臉書挑戰的行銷對策。
Thumbnail
社群媒體演算法不停在變,大大降低了觸及率,導致社群行銷越來越難做,連社群小編都叫苦連天!但是互動率和轉換率就要靠你自己!本文提供一部份社群行銷策略,教你如何經營社群行銷?帶你建立讓人忘不了的社群行銷術! 潮樂FB直播-----點此連結 潮樂ChillLove官網——點此進入 一. 建立品牌形象
Thumbnail
社群媒體演算法不停在變,大大降低了觸及率,導致社群行銷越來越難做,連社群小編都叫苦連天!但是互動率和轉換率就要靠你自己!本文提供一部份社群行銷策略,教你如何經營社群行銷?帶你建立讓人忘不了的社群行銷術! 潮樂FB直播-----點此連結 潮樂ChillLove官網——點此進入 一. 建立品牌形象
Thumbnail
現在社群媒體處在網紅時代,眾多生活上的訊息都由網紅、KOL而來,比的就是看誰先發文的速度快,越早曝光、流量越大,引起的效應與討論度也越高,高度的互動也成為廠商業配的主要選項。  在這些文章的導引下,美食、景點、精品、潮流等話題往往都被盡可能的放大,而我們總是會按照這些內容去一一踩點、體驗這些推薦,追
Thumbnail
現在社群媒體處在網紅時代,眾多生活上的訊息都由網紅、KOL而來,比的就是看誰先發文的速度快,越早曝光、流量越大,引起的效應與討論度也越高,高度的互動也成為廠商業配的主要選項。  在這些文章的導引下,美食、景點、精品、潮流等話題往往都被盡可能的放大,而我們總是會按照這些內容去一一踩點、體驗這些推薦,追
Thumbnail
歸屬感,是消費者一個最重要的感受來源,到社群來的很大一部分已經是品牌使用者,多少會有產品上的問題需要協助,小編的回應互動成為消費者最重要的歸屬感。避免產生品牌孤兒的狀況,「銷售前天花亂墜,購買後遲遲不見」,很容易被貼上拒絕往來戶,我們永遠期待消費者下一次的到來,當你為他解決一個問題,就更提升再度回購
Thumbnail
歸屬感,是消費者一個最重要的感受來源,到社群來的很大一部分已經是品牌使用者,多少會有產品上的問題需要協助,小編的回應互動成為消費者最重要的歸屬感。避免產生品牌孤兒的狀況,「銷售前天花亂墜,購買後遲遲不見」,很容易被貼上拒絕往來戶,我們永遠期待消費者下一次的到來,當你為他解決一個問題,就更提升再度回購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