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19|閱讀時間 ‧ 約 10 分鐘

【隋唐天下-奪權之鑰:劉昉鄭譯】

隋文帝楊堅,之所以能夠篡掉北周,跟他本身是皇后的父親有關。但事實上,當時的周宣帝有五個皇后。楊堅憑什麼脫穎而出,成為宣帝之子的唯一輔政?
就是因為劉昉跟鄭譯兩個關鍵人物。
劉昉,博陵望都人。
「父孟良,大司農。從魏武入關,周太祖以為東梁州刺史。」
新寫法出現了,這裡的魏武不是曹操,是跟宇文泰一起逃出洛陽進入長安的北魏孝武帝元修。
周太祖就是宇文泰了,他是第一執政,當然由他來任命。
《魏書》沒有劉孟良這個人,因為那是北齊寫的史。劉孟良在北齊承認的「北魏末年」,只是諮議。
北魏的諮議,大略就接近東漢末年的「長史」。屬於州府第一級參謀,不是正式的朝廷品秩官員。
但因為接引皇上有功,劉孟良也算是高升了一把。
可北周對他的評價是「在職貪婪,民多背叛」。
《隋書》不寫這段,但也直接說他的兒子劉昉輕浮狡獪,很多小陰謀小詭計。
北周武帝的時候,劉昉因為功臣之子的身分,得以入選東宮為侍。他除了腦筋轉得快,手上也有些小功夫,很能討當時的太子歡心。
等到太子即位為周宣帝,劉昉更是受到寵幸。
當時,劉昉跟顏之儀兩個人,是周宣帝最信任的文書官。
論官階,顏之儀比較高。 他們都是「御正」。
北周皇帝在政務面上,主要依靠御正跟內史兩個官職來協助處理。
後來周宣帝準備南征時,得了急病,召劉昉與顏之儀前來要寫遺詔。結果兩人進去,周宣帝半天也說不出話來,就只好先退出去。
劉昉很擔心,太子小不隆咚,要是之後顏之儀壓過自己,這日子可不能過了。於是他立刻去找了好朋友:內史鄭譯。
御正比較偏向皇帝的侍從,內史則是偏向執行者。
鄭譯,字正義,是北朝四大漢人世族,滎陽鄭氏的偏房子弟。他的武功不錯,有一些音樂方面的專長,但要出頭也不容易。
剛好,他小時候本家大房有個長輩,娶了北魏的公主,但一直沒生兒子。鄭譯就跑去當人家的乾兒子了。
這個公主,是宇文泰的小姨子。
宇文泰就讓鄭譯跟自己的孩子一起玩耍,讀書。
雖然後來公主生了兒子,鄭譯還歸,但少年時跟未來的皇帝們一起長大,對他的仕途是很有幫助的。
同樣是北周武帝,把鄭譯拉來了身邊,又轉往太子東宮任職。
跟出身有點野雞的劉昉不同,鄭譯是有加掛榮譽勳職的,也比較在周武帝面前說得上話。
當時周武帝其實有點想要廢太子改立,太子就常常跟鄭譯商量。
鄭譯都說,你做好份內之事就行了。
前面提了,鄭譯是有一身好武功的,他後來就跟著太子去討伐吐谷渾,立功封爵。但也因為他跟太子太熟,就有人去周武帝那邊舉發他對太子不尊重,遭到免官。
那太子又偷偷把他找回來,他還問:「殿下何時可得據天下?
等到太子成了周宣帝,鄭譯直接超拜開府、內史下大夫、封歸昌縣公。後又加官晉爵,更監修國史。可以說,周宣帝時代,最跋扈的不是楊堅,也不是另外四大皇后的父親……
就是鄭譯。
鄭譯跟楊堅曾經是同學,兩個人交情也算不錯。在周宣帝時的各種大風大浪撲向楊堅,鄭譯也是幫忙擋了不少。
可囂張一定死得早,前代就有人舉發他了,現在會沒有嗎? 才過一兩年而已呢。
當鄭譯被迫下台時,就是劉昉伸出的援手。 患難見真情,這朋友鄭譯交了。
卻說周宣帝準備南征時,就問鄭譯:「你是我見過最會打仗的人了,你來當南征元帥可以嗎?」
就見識少不要跟他計較了。
鄭譯表示:「打仗我是沒問題的,可是我的威名不夠,最好還是要有德高望重的老臣。隋國公之前鎮撫北齊故地很不錯,我推薦他掛元帥,我做殿軍。」
於是周宣帝就不顧楊堅反對,硬是要他領揚州總管出征。
也就在楊堅在那邊推拖拉的時候,周宣帝病倒了。 鄭譯也已經領了兵符,要前往會合點。
這個時候,劉昉趕來了。
劉昉告訴鄭譯,顏之儀已經跟宦官勾結,要找大將軍宇文仲來輔政,再不想想辦法就糟糕了。
先說,這個宇文仲是查無此人。
鄭譯好歹是沙場打滾過的,立刻決定先矯詔把楊堅的名字寫上輔政,搶先宣布。但沒有網路沒有電話,飛鴿傳書,只有劉昉快馬加三鞭。
更不要說楊堅在那邊推拖拉。
劉昉大怒:「你要就趕快來,如果不要,我自己上!」說完就趕回去了。
沒想到,宇文仲早一步趕到。
鄭譯集結了正義聯盟,進逼宇文仲與顏之儀。知道詔命內情的吵起來,宇文仲卻縮了,只想趕快落跑。
就在這時,楊堅到了,直接把宇文仲的部隊控制住,也把宇文仲抓了起來。
大局就此底定。
楊堅當上丞相,手握重兵,又是好友的鄭譯即刻拜為上柱國,跟著楊堅一起權傾天下。更像過去隴西李氏之首,領到了免死鐵券*10。
但劉昉卻僅僅成為了丞相府司馬。
劉昉就不爽了。
楊堅雖為第一輔政,但朝野不平之聲頻傳,當時其他大臣就請了周宣帝的弟弟宇文贊同坐,作為宗室代表。
劉昉轉了幾個心眼,決定去巴結這只有十來歲的宇文贊。
「大王,您要知道,其實現在的小皇帝根本難堪大任,我們打算趁事情平定下來,再奉您為天子。」
劉昉要反出了嗎? 不是的。
「那些人要您來朝廷擔當輔政,根本是要斷絕您的天子之路,不如您先卸職回府,等一切搞定,我們再去迎接您登基,才是萬全之策啊。」
宇文贊深以為然,辭去職務回家,北周的一切事務,那就是楊堅一個人說了算。
楊堅明白,劉昉要的是什麼。
先拜上大將軍,又封國公,賞賜更是連綿不絕。
但劉昉不因此滿足。他靠著手中權力,控制了長安的交易市場,一時富商大戶們紛紛前來拜碼頭,求方便。
該撈的油水,那是一點沒少。
可我們知道,楊堅是個吝嗇鬼。 這不滿就一點一點累積了下來。
很快,地方叛亂爆發。戰事四起,但楊堅可用的親信,卻是不多。特別是討伐叛軍主謀尉遲迥一路,諸將不合,大軍到一半就不走了。
楊堅必須派遣監軍前往,劉昉卻說自己沒當過將軍,不願去。
鄭譯也說要奉養老母,不能去。
就在這危急存亡之秋,高熲站起來了。 楊素站起來了。
劉昉跟鄭譯雖然推出了楊堅來為自己換取富貴,但終究不願意在楊堅身上梭哈。
哪裡想到大亂被楊堅平定,原本靠這兩人來獲得權力之鑰的楊堅,如今得到各地世族軍閥的認可。
啊不認可的就被打趴下了。
即使放在現代也是一樣的。
總統任命的行政院長,一旦得到國家議會的支持,能做的事情,就不可同日而語了。
而魏晉南北朝三百年來,甚至從東漢就開始了……這個非正式的國家議會,最大的功能就是「廢皇帝」。
如果哪天有女神要讓你穿越回去當皇帝,千萬記得不要選隋唐以前的時代。
楊堅接受了禪讓,當上了皇帝,國號大隋。直接先架空劉昉,也叫鄭譯回家去休息。
政治套路我們也看得多了,接下來就有人舉發劉昉行為不端,鄭譯設壇詛咒楊堅。
套路嘛,咱堅哥自然是展現原諒的大度,看你二位如何接招。
劉昉本身就是這種小技巧的佼佼者,甩也不甩,轉頭就去找其他同樣「失志」的高官:梁士彥,宇文忻當好朋友。
其實劉昉這個人,也未必就有什麼大計劃了。
大家同是天涯淪落人,喝起酒來格外有滋味。而蹭著這些失志高官,講真的自己的生活也不至於落魄。更別說,梁士彥還有個美貌又不安於室的老婆呢。
對,劉昉就是去梁士彥家裡灌醉他,上他老婆的。
那酒喝高了哪有不嘴砲的?這些人三不五時就在講楊堅只是運氣好,換做我如何如何,我只要怎樣就可以推翻楊堅。
還記得西晉怎麼滅亡的?不是五胡亂華。
是尊劉抑曹,漢室復興。
卯金刀這個符號,在整個魏晉南北朝,都是很敏感的。 兩個號一對上,劉昉梁士彥宇文忻一干人等就遭到逮捕了。
那因為姓劉姓宇文的敏感度都太高,很容易連環爆,這起大案的皇帝人選,就是梁士彥了。
乖,帽子戴好,鍋子背穩。
很久沒說這句了:《隋書》裡面的因果,當然不是這麼回事。史書都是以審判文件的罪證確鑿來描述。
問題是,梁士彥是安定烏氏人。是周末隋初,西川霸王梁睿的族人。 梁睿壯大的程度,是楊堅不敢用也不敢害的等級。
而宇文忻的背景差相彷彿。
說穿了這樁叛亂案,我看到的是楊堅在除異己而已。
在確認這三個人背後的能量,不會隨他們起舞。
不過,鄭譯就很不敢亂動。加上他本來就文武雙全,在軍中也有威望,後來楊堅就再次起用鄭譯。
當然也沒那麼大方,馬上把軍政大事交給他。鄭譯主要就是跟著楊素高熲牛弘這些「真親信」,修改律法,編修樂府等等。
劉昉於開皇六年伏誅。
鄭譯則於開皇十一年病逝。
劉昉死時,楊堅還召開射箭大會。
「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
要文武百官來比賽,獎賞就是劉昉梁士彥等三人的家產。
每展開一個隋初官員,我們不免就要倒帶回到二十多年前的宇文泰時代。對於楊堅御下集權的手法,也是一個接一個多了一點又一點的了解。
歷來說到開國皇帝的手段,我們總是以劉邦、趙匡胤、朱元璋為三大宗。因為這三個人動作特別大,特別明顯。
但其實「狡兔死走狗烹」的套路是很多的。
楊堅處理得很繁複,也相當成功。
多成功?隋文帝紀除了江南剛統一時叛過一次,二十四年內全無叛亂記錄。
結束了魏晉南北朝三百年亂世的楊堅,是何等聖君?
你信嗎?
我是不信的。
郭榮傳:「仁壽初,西南夷、獠多叛,詔榮領八州諸軍事行軍總管,率兵討之。」
開皇十七年,也有桂州人李光仕作亂。
隨手舉兩個例子,想說的就是「有人在掩飾」。是隋人記事時就在文帝本紀略過?還是唐人整理時刻意安排?
為什麼一個毀譽參半的皇帝,最後我們只想說他的好?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