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7/09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高中國文教甄擬答|109彰化女中

考題原文:

二、請從〈庖丁解牛〉、〈始得西山宴遊記〉、〈赤壁賦〉三篇課文,具體援引文句,結合莊子思想,說明如何引導學生領略道家的生活美學與人生韻致。15%

中宜擬答:

〈庖丁解牛〉出自《莊子・內篇・養生主》,該篇以談養生之道為主,提倡順應自然、不滯於物、安時處順,也與〈逍遙遊〉篇的「逍遙」、「無待」概念相呼應。〈始得西山宴遊記〉為柳宗元「永州八記」之首篇,是其人因「永貞革新」貶謫後以山水遊記自遣心懷的第一篇文章。〈赤壁賦〉指蘇軾因「烏臺詩案」貶黃州後所作的〈前赤壁賦〉,該文透過主客問答形式與水月之喻闡述萬物「變」與「不變」的哲理。此三文俱為高中國文的重要選文,並都呼應了莊子「逍遙」、「齊物」的思想,以下茲論述之。
「逍遙」是莊子哲學的核心觀念,所謂「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即是莊子所標舉的理想生命境界,也就是對世俗價值的超越、擺脫外物的羈絆,能夠「無待」——亦即無所憑藉依附,而能悠遊於自然的「道」中,並與萬物相通。「齊物」意在消解各種對立的世俗價值,使心靈擺脫成見執著而能恢復真實的靈明,也就能達到真正的自由。
因此,〈庖丁解牛〉以三種解牛的層次為喻,庖丁始解牛時,「所見無非全牛」;三年後「未嘗見全牛」;如今則能「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以「依乎天理」的方式解牛。並且不同於良庖、族庖解牛的損耗,庖丁解牛可以「游刃有餘」,便是因為庖丁已經能通於萬物,且不因是為文惠君解牛此等外在價值為累,將解牛操演成近乎聖王樂舞的「道」,故云「道進乎技」,因為庖丁已經能「無待」,體現莊子的「逍遙」美學。
〈始得西山宴遊記〉敘述柳宗元身為「僇人」而「恆惴慄」,是不能超越塵網的抑鬱狀態;在他發現西山之後,便能夠「悠悠乎與顥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遊,而不知其所窮」,表現了與萬物相通的大逍遙境界,因此能「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猶如莊子夢為蝴蝶一般「物化」,與天地萬物合其精神,得到「無待」的自由。
〈赤壁賦〉中,洞簫客以梟雄如曹操「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為例,提出人生渺小如蜉蝣、須臾即逝這種終期於盡之必然的大悲痛,而蘇軾即以水月為喻,說明變化的是現象、不變的是本質,與莊子提倡一切世俗價值乃相對而非絕對同理,直指去除有限的我執,發掘「物與我皆無盡」的齊物觀,更點出江上清風、山間明月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以擁抱自然作為超越有限的生命、達至純任自然的至美至樂境界,也就是莊子所謂的真逍遙。
綜上所述,此三文其實皆展現了莊子「逍遙」、「齊物」的美學觀,不論是庖丁的為君主解牛、柳宗元的貶謫、蘇軾篇中對人生有限的憾恨,作者們皆以超越個我的精神合於自然萬物,遂能化消塵俗的困窘。教學時,即應引導學生留意篇章中對既有困境的去執、與自然同往來的精神,以領略道家提倡「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物我合一」的美感境界。

參考資料:

1.厭世哲學家:《厭世講堂》。
2.吳孟芳:《《莊子》美學思想及其美育涵義》(台中:東海大學哲學系碩士論
文,謝仲明先生指導,2010 年)。
3.廖柏森:莊子「物我合一」之美學思想(部落格:
https://showwe.tw/blog/article.aspx?a=340)
4.「莊子(書)」維基百科條目: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E%8A%E5%AD%90_(%E6%9B%B8)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