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年貓兒子糖尿病導致器官衰竭、到去年貓女兒也因腎衰末期離開,
開始自暴自棄後,幻覺跟憂鬱的狀況已經不知復發了多少次。
今年初,才開始下定決心把自己最愛做的事,一件一件地拾回來。
慢慢的一步一步去探索、回溯,
卻又在回溯的過程中,
被回憶的漩渦拉扯進去。
12年前第一次當了媽媽,
我跟自己的約定就是,
"絕對不要把自己經歷過的,重演在孩子身上"。
然而,也不知道從哪時開始,
我對自己下了指令"情緒、感受、需求都是不需要的"。
與其期望有人能理解,
不如將它封塵,再也不見。
我害怕我自己也成為這樣的大人,
情緒勒索、羞辱教育......
讓我的下一代,也遭受這樣的罪...
可我卻在情緒浮現當下,
繼續用著當初他們承接下的教育方式,
鞭打著我自己。
我不這麼對孩子,
卻沒有找尋到排解的方法,
我繼續凌虐自己的內心,
最後導致自己跌入深淵。
而最後的我,還是間接傷害到我最愛的這個家。
人生最困難的,
就是:它沒有正確答案,只有屬於自己的正確答案,
而這個答案,必須依靠自己:
靠著自己的情緒、感受與需求去找尋。
—《羞辱創傷》周慕姿諮商心理師
最常聽到"我們以前不也......"、"以前我們都是......",
不過都是因為一代傳一代,
刻劃在內心的傷成為了內心深處原始的程式碼。
在一遍遍的看這本書的同時,
才知道原來我也被烙了印。
書上給了一個很貼切的形容—「文化性的抓交替」。
(父母會把自己無法承受的、壞的或脆弱的部分投射到孩子身上)
以前都會想著,父母代表著什麼呢?
對我而言,除了生、養,其餘的我都是在別人身上獲得到。
並非否定存在,而是我找不到在我內心裡、"父母"的含意。
我是我、不是應該成為誰的我。
想靠努力能得到一絲絲的回眸,
卻從來都沒有。
乖、永遠只有犧牲。
我一直都很悲觀,
只為成為某些人眼裡的那個星,
所以開朗、樂觀,
最後捨棄安撫自己,去達成別人的標準。
我以為,這樣就好了。
孰不知,不過是短暫的安心罷了。
繼續追逐那個絕對不會成為的虛假形象,
終歸最後,
成為什麼、朝什麼目標邁進的日子,
我也不想過了。
虛假的自我、多撐下來的12年的時光......
我似乎等不到油盡燈枯的那天,
如若可以、我想選擇生命的盡頭。
最後的日子,總該是我自己能掌握的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