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9/01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偏遠孩子表現差,為什麼?

    前言

    《你發生過什麼事》一書另一令我印象深刻的還有一點。在職期間,正值教育機會均等深受重視的時期,所謂教育機會均等意思是希望所有的小朋友在起跑點上都相同的,大家都有同樣的機會去開拓自己的前程。不會因種族、宗教、性別、文化、階層-但最重要的是地區-而有不同。因為地區的不同,往往造成其他的不同,因此當時特別強調地區要平衡。一般來說住在市區的兒童,因為文化刺激較多,家長較為重視…等等因素的關係,因此其升學的機會也較其他-例如海島、山地、礦區、偏遠等地方的兒童-來得好且多,因此當時認為地區是造成教育機會不均等的主因,所以呢?所以當時認為應該在偏遠學校投注大筆經費,以提高偏遠地方兒童的教育經費。…我當時正在寫博論,特地到一所偏遠學校駐校觀察半個學期。政府投注的經費令人咋舌,然而一次性的給予太多經費,學校根本無法消化,但卻必須在會計年度內將錢花完…這些經費的胡亂花用我之前曾描述過就不再贅述了…

    經費多寡對教學沒影響

    只是所投注的經費對教學沒什麼影響而影響教育機會最大的要素就是教學品質,不是嗎?),老師無法出回家作業,因為有家長把作業拿去點煙,並認為讀書沒用;老師再認真教也沒用,因為學生沒有什麼預習,復習,學生的成績從一年級的第一次考試就固定不動了,一年級第一次考試第一名、第二名…最後一名出現後,大概就這樣子保持到畢業都不會改變;體罰、責罵是常事,有一名老師抱怨說:除了不負良心外,毫無成就感可言(如果你想到孩子所上的內容都是他們經驗之外的東西,如果你想到孩子從開學第一天開始就必須長時間的靜坐在椅子上不動;而老師講的大多是他們不懂的,甚至老師的用語都是他們平常沒聽過的…。

    老師全部調職和老師全部留職都是災難

    到了暑假,除校長及工友外,老師全部調職到平地。也許你會問:為什麼?因為生活不便,因為沒有成就感,因為無法成家或顧家…但現在的情形則剛好相反,能擠進校園已經不容易了,想調職,難,因為少子化,因為保障原民,因為師資缺額大減…結果呢?老師沒成就感有改善嗎?沒;混可以嗎?不混你要幹嗎?你再努力也不可能趕上平地,何況程度較好的學生,家庭狀況較佳者都轉到平地去了,而且保送加分都是在平地就讀的山地生爭取走了…老師愈認真,受傷愈大,因為大家得過且過,你那麼認真,造成了大家的不便和困擾…聽來有沒有很熟悉?
    我也去參觀國中,上課期間,三年級進班級的不到一半,其餘都在操場玩,不進教室(老師不管嗎?管不動,強迫進教室,教學更難,只能跟學生比聲音,然後用力敲竹板,希望引起學生注意);真正聽講的不到兩個…當時因為教育機會均等的關係,所以好不容易兩個山地鄉各有一名最優秀的國中畢業生可以保送高中,結果其中一名不到兩個星期就休學了,另一名則告訴同學說除了在廁所裡較自在外,各種壓力大到她快撐不住了…。
    當時只是覺得荒謬,理念荒謬,政策荒謬,執行荒謬,結果也荒謬…

    偏遠教育品質為何難改善?

    接觸偏遠教育後,一直關注著其狀況。但也一直不能了解其教育成果無法提升的真正原因。直到閱讀《你發生過什麼事》。才對此有些了解,書中說:
    「人生早期的人際關係很重要,會影響壓力反應系統,以及未來建立健康關係的能力。我們知道經歷過壓力與創傷的孩子,無論是貧窮、無家可歸、家庭暴力、不當對待,他們一定會有一些發展上的障礙。最常見的問題,是一些特定技巧的成熟度不夠。例如語言能力,調節能力等,而其壓力系統也可能太過活躍,太過強烈。現在想像一下這個孩子進入幼兒園,面對各種期待、轉變、規範,以及為一般五歲孩子所設計的課程,在非發展導向,創傷知情的環境,大人期待孩子有一般的「表現」。但這個孩子不可能做到,他在學校的一天會充滿溝通困難(因為他的語言能力不足)及強烈挫敗(因為他的自我調節能力不足)。在這個壓力大到難以承受的環境中,他們會封閉或爆發。無論在什麼樣的情況下,他們都沒有得到社交,情緒,學業上的任何好處。他們只會更加落後,從此展開一連串糟糕的不對等問題,孩子的能力無法達成教育體系的期望,而體系也因資源不足,不具備發展導向,創傷知情的概念,所以孩子即使前進到下個年級,他們依然會落後。發展性技巧落後,加上創傷相關症狀,他們很容易被貼標籤,努力調節的動作遭到禁止,過度度敏感的反應被當成病狀,他們遭到排擠,懲罰,甚至退學。他們試圖逃避學校帶來的經常性羞辱,卻被冠上曠課的罪名,想逃跑,被阻攔時,會導致暴力攻擊的罪名。他們會接受外界對他們的看法愚蠢、遲鈍、懶惰。這樣的失敗循環逐漸削弱他們的自我價值,最後學生感到太挫折或太丟臉,乾脆選擇放棄。」

    學校是複製階級的法定機構

    我不知道別人從上述內容中閱讀到什麼,我自己最大的感觸則是原來學校很可能是複製階級的法定機構。入學前,孩子就必須具備學校所要求的基本條件,例如語言能力,社交能力,生活常規,節制能力等,而這些能力在平地學生以及中產階層的孩子都不是問題,也就是他們在入學前已經具備了入學的基本要求,因此他們在適應學校方面沒什麼問題,他們在學校中得利獲益可是對那些貧窮、偏遠、受虐、家庭失能的孩子來說(而在現代社會,偏遠部落的組織互解,家庭解組,問題更為嚴重),這些基本要求他們都不具備,因此他們入學經歷的就是一連串的挫折和失敗,學校不止不能幫助他們彌補上述能力的不足,從而協助其發展和成長,反而成了摧殘信心和自尊的最大來源,而且是合法的進行著上述傷害。而,很可能:愈認真的老師對他們的傷害愈大…因為學生無法達到認真老師的要求,在心急及挫折之下,自然的反應當然是處罰和侮辱,從而對他們的評價就只有愚蠢、遲鈍、懶惰…

    我們拿偏遠怎麼辦

    是的,我們有很多善心的團體和機構,看到了偏遠孩童的成績欠佳,因此想方設法的給予他們課業上的協助和輔導,可是:有用嗎?(當然會有一些成效,然而…)
    <教育機會均等>的相關研究,得到的最後結論是:家庭的影響比學校大。換句話說:你對學校的投資再大再多,都不如家庭健全,以及家長的言傳身教來得重要。問題是:你能進入家庭,接管孩子嗎?(有些家庭,也許這樣做對孩子更好,但是:可以嗎?可能嗎?就像有些家長不該有孩子的,但可以不讓他娶,不讓他生嗎?)

    結論:也許應加強創傷知情

    引文內容中提到<創傷知情>的重要,意思是:知道孩子之所以失常,之所以表現差,可能是因為他們曾經經過什麼事,因而受傷了,受創了,知道了他們言行的肇因,也就較容易對症下藥,而不會只是責怪和處罰…,也許協助老師們獲得<創傷知情>的知識,以及創傷知情的處理能力是目前較值得推介的做法吧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