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你的道德經 -- 16. 吸喜呼福止息,靜與鬆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欲是體的事,引發分別與爭占。如果「意」以為己是體,意即會用體的方式帶來感受與情緒,侯王即不是守在自己的位置。
你是「炁」,你跟體的互動是專注於呼吸之間的感受。「吸」時感受生命的「喜」悅,「呼」時其意由複雜而專一,如此「神」得以示「福」。依著「德慮安靜定」的功夫,於無中「定名」即是「謀」。
謀道必應變。謀之,道發動,自然之理即是應理是必然,呈現陰陽之變。這即是微明。
第三十六章「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舉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意欲將欲閉合起來,應理會展示開放的狀態。意欲將欲弱化,應理會展示強化的狀態。意欲將欲廢棄,應理會展示更明顯的狀態。意欲將欲拔走,應理會展示更加擁有的狀態。這是所謂的「微明」,是細微的情緒在有無之間的穿梭,而影響了神意的展示。有空間的會駕馭沒空間的,順應勝於對抗。意不可以脫離心神,是合一的。分離分別而產生領域、或與惑的工具是情緒,情緒會造成意的分離的感受,不可以展示給意看。
「魚」巽卦,是意,是風,是呼吸。
「淵」是指心神。
第三十七章「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無名之樸)夫亦將無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
道是恆常,不為了什麼,意不在意處,也不是在無的狀態作動,是先於天地的,是先於無有的。生化出無有,功成即不居,不在「無」上作為。
不為了什麼,「無」不是作功的地方,而道以自然而然,有無同出。
侯王如果可以守好位置而不越位,萬物將自行生化。
萬物生化而有欲,欲所產生的感受與情緒,其將隨神意入真,陰陽俱全,而在「無」定名,進而作用在本來的樣子上。
將欲在「無」的狀態上以「不欲以靜」的方式處理,道即會完成所有的作動。
「吾」,以眼耳鼻舌身的感受,進而產生情緒與意動。
「不欲以靜」是指用德慮安靜定的功夫,而不讓情緒及匱乏的感受去干擾「德」。
什麼是不欲以靜的工夫?在這裡下面借用某位大德的敘述。
這是一種處於順應與放鬆的狀態。專注於當下,跟隨自然的流動,跟上節奏,不抗拒也不緊抓。當記憶中的片段浮現時,接納這樣的狀態,不評判也不逃避,不指責也不悔恨,看著曾經的經驗,看著情緒的起伏,慢慢的融化,緩緩的轉化,漸漸的釋放。清楚這些僅僅是體驗而已,是角色扮演。扮演過的角色,可以讓他們退場了。不要入了戲,卻忘了離戲。
每個人都有屬於他獨一無二的放鬆方式。「你」可以在打坐、冥想、運動、或在江海邊上觀察水流或在滿天星斗中時找到自己安靜的樣子。或是聽音樂,打拳,散步,洗碗,也可以讓自己放鬆。放鬆的方式是各式各樣的。只有「你」知道什麼最適合「你」。通過放鬆,完成「德慮安靜定」的功夫,進而達到合一。與本來的樣子合一。
如果不是處於合一的狀態,而想要按自己的意圖去操縱與控制「神」,即容易產生對立與衝突,即是應理的展現。
放鬆跟選擇麻木自己完全是兩種狀態。放鬆時,頭腦安靜,容易進入當下,伴隨着內在感受。麻木,是特意地阻礙自己去感受。
放鬆或麻木在行爲上可能看起來很相似,甚至是一樣,但為自己帶來的感受有著天壤之別。比如,用旅行來掩蓋悲情,或者用旅行來完全處於當下感受。「你」可以感受旅程的氣味和味道,享受城市的溫度,沈浸於旅途產生的放鬆感。前者,這是一種麻木的行爲,阻礙能量的流動與開放的合一;後者,是一個擁抱生命的行爲。
如果「你」無法時時刻刻一直保持快樂、充滿熱情的生活著,那麼有什麼比每天用些時間來享受「鬆」與「靜」更好的了呢?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3會員
113內容數
人文生活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AskYi 的問疑 的其他內容
當心不復存時,想即成相;合一,必然有所感受,而成咸,即成全。 感同身受,感而遂通。大部分的人的陳述與經驗,是由想而來的,是推敲來的,不是由合一,感受來的。合一即容,容即溶,是互相流動的。不合一,即著。能知人者,必合一。以為知人者,是推敲,沒有合上。
每一項技能,運用到即精妙時,咱們都稱其為神乎其技。專業職人或是運動競技高手,無一不是通過大量的練習而成為了習慣,而能施展高超的技藝。而這專業的技藝即是稱為「術」,透過術而呈現的意境,則可以看見專家們所要呈現的「道」。能達到神乎其技的境界都是道術合一的。
前文提到,價值觀與結構是社會運行的必要,沒有了它,分別與分裂即會更加重。就像在市場交易,如果沒有了彼此信任的基礎,貨物的交換即會沒有效率。而價值觀是信任運作的平台。然而有了價值觀後,人常常落入了分別而執一端。在這邊分享一下十一郎買竹筍的故事。
既然上了戲台,也知道結局跟排場是跟「你」息息相關,這樣「你」要如何編劇呢?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 人都自以為「是」,是因為自己是「非」。
自然而然,道使自然得以展示,道法自然,自然即是必然。 追求天人合一的「你」,得要明白是你合了天地,還是天地合了你?是你容了天地,還是天地容了你?而這個「容」,也是一個過程。不溶,即著了。其精要在第十六章。 聽之不聞名曰希。希即是心聲,意。自然即是必然。 風是巽卦,巽卦也代表意。
在一些傳統的戲台前面,會有ㄧ些傳世的對聯,其中有ㄧ對肯定是高人留下的,其文如下, 「非幻非真只要留心大結局,或今或古誰知著眼好排場」 「非幻非真只要留心大結局,是虛是實當須著眼好排場」 前文提到「在當下感受」純然臨在,而「臨」跟「觀」是一對的卦。一在戲台上,ㄧ在戲台下。臨觀之義,或與或求。
當心不復存時,想即成相;合一,必然有所感受,而成咸,即成全。 感同身受,感而遂通。大部分的人的陳述與經驗,是由想而來的,是推敲來的,不是由合一,感受來的。合一即容,容即溶,是互相流動的。不合一,即著。能知人者,必合一。以為知人者,是推敲,沒有合上。
每一項技能,運用到即精妙時,咱們都稱其為神乎其技。專業職人或是運動競技高手,無一不是通過大量的練習而成為了習慣,而能施展高超的技藝。而這專業的技藝即是稱為「術」,透過術而呈現的意境,則可以看見專家們所要呈現的「道」。能達到神乎其技的境界都是道術合一的。
前文提到,價值觀與結構是社會運行的必要,沒有了它,分別與分裂即會更加重。就像在市場交易,如果沒有了彼此信任的基礎,貨物的交換即會沒有效率。而價值觀是信任運作的平台。然而有了價值觀後,人常常落入了分別而執一端。在這邊分享一下十一郎買竹筍的故事。
既然上了戲台,也知道結局跟排場是跟「你」息息相關,這樣「你」要如何編劇呢?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 人都自以為「是」,是因為自己是「非」。
自然而然,道使自然得以展示,道法自然,自然即是必然。 追求天人合一的「你」,得要明白是你合了天地,還是天地合了你?是你容了天地,還是天地容了你?而這個「容」,也是一個過程。不溶,即著了。其精要在第十六章。 聽之不聞名曰希。希即是心聲,意。自然即是必然。 風是巽卦,巽卦也代表意。
在一些傳統的戲台前面,會有ㄧ些傳世的對聯,其中有ㄧ對肯定是高人留下的,其文如下, 「非幻非真只要留心大結局,或今或古誰知著眼好排場」 「非幻非真只要留心大結局,是虛是實當須著眼好排場」 前文提到「在當下感受」純然臨在,而「臨」跟「觀」是一對的卦。一在戲台上,ㄧ在戲台下。臨觀之義,或與或求。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所以我們面對妄想的態度應該是不迎不拒。我不去迎合它,不像一般人一樣跟著妄想跑,想想想……想一大堆,我不迎。同時我也不拒,不抗拒。不拒不是說我要隨順它,而是說我也不要去壓它,它來就來了,很自然很正常,不管它,放它走,它自然而然就消失掉。
這裡所說的調息,不是說真的讓你去調,而是從息當中去看你的心。如果你心是這個狀態的話,那就是跟好的息相相應。如果還不是,但是也沒有粗重的妄想、昏沉,沒有風相,沒有喘相,這個時候就是氣相。所以從呼吸狀態,也可以去看你心的狀態。
Thumbnail
這一段內容講述遍地虛空如如不動,以休息並等待時機來保存能量。萬物常保持靜態,物歸其根,等待使命。若是妄自更動,必遭其害。要冷靜地面對事情的發生及思考事後的處理,任意妄動很可能容易惹來禍身。保持靜養身,以靜思考,按照規律行走,毛毛躁躁與發生的事情對抗,最後受害的是自己。
Thumbnail
應該做的事很多,但冥想卻能帶來周全的同步、增進Vision的能力,最後脫離線性成長而成為指數型成長。 但這些都不是目的地,目的地是給予,而給予的來源是愛。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 這句古話出自《五燈會元》,意在說明真正的修行並非依賴外在的戒律和形式,而是內心的寧靜和平衡。佛教經典中常提到,心靜自然天地寬,一個人內心真正的平靜和清明,便無需刻意持戒,因為他們的行為自然合乎道德和正直。 從這一角度看,人其實並不需要刻意到道場去修持。道場的作用更
Thumbnail
1.情緒隨個人慾望而起舞,唯有嚴持淨戒能使令平和。 Emotions arise in tune with each person's desire,only with strict observation of pure can make one peaceful. 2.心一散亂,魔即趁入。
Thumbnail
安住好自己的心,如天地般無私的愛養萬物,如水般不爭的來行”善”的真諦,如此才能真正親近萬物,成為萬物之所需,善助對方的同時成就自己的價值。而其中”不爭”的意涵,則是道裡最關鍵的特性之一。如何做到不爭呢?老子在本章以負面表述的方式,說明人在求道、學習、處事的過程,人心容易掉入”爭”的情境。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透過訴說自己冥想之後的經歷,試著闡述旅程看見的體驗與景色,又再次驗證冥想只是途徑。
Thumbnail
人們通常養成以知、欲過生活的習慣,但在道裡,使民無知無欲,是要放下知、欲的,要放下個人的想法、習性、個性等。在知道如何走入道後,第四章則是說明我們要如何真正在道裡,而能體驗到道帶給我們什麼力量。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所以我們面對妄想的態度應該是不迎不拒。我不去迎合它,不像一般人一樣跟著妄想跑,想想想……想一大堆,我不迎。同時我也不拒,不抗拒。不拒不是說我要隨順它,而是說我也不要去壓它,它來就來了,很自然很正常,不管它,放它走,它自然而然就消失掉。
這裡所說的調息,不是說真的讓你去調,而是從息當中去看你的心。如果你心是這個狀態的話,那就是跟好的息相相應。如果還不是,但是也沒有粗重的妄想、昏沉,沒有風相,沒有喘相,這個時候就是氣相。所以從呼吸狀態,也可以去看你心的狀態。
Thumbnail
這一段內容講述遍地虛空如如不動,以休息並等待時機來保存能量。萬物常保持靜態,物歸其根,等待使命。若是妄自更動,必遭其害。要冷靜地面對事情的發生及思考事後的處理,任意妄動很可能容易惹來禍身。保持靜養身,以靜思考,按照規律行走,毛毛躁躁與發生的事情對抗,最後受害的是自己。
Thumbnail
應該做的事很多,但冥想卻能帶來周全的同步、增進Vision的能力,最後脫離線性成長而成為指數型成長。 但這些都不是目的地,目的地是給予,而給予的來源是愛。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 這句古話出自《五燈會元》,意在說明真正的修行並非依賴外在的戒律和形式,而是內心的寧靜和平衡。佛教經典中常提到,心靜自然天地寬,一個人內心真正的平靜和清明,便無需刻意持戒,因為他們的行為自然合乎道德和正直。 從這一角度看,人其實並不需要刻意到道場去修持。道場的作用更
Thumbnail
1.情緒隨個人慾望而起舞,唯有嚴持淨戒能使令平和。 Emotions arise in tune with each person's desire,only with strict observation of pure can make one peaceful. 2.心一散亂,魔即趁入。
Thumbnail
安住好自己的心,如天地般無私的愛養萬物,如水般不爭的來行”善”的真諦,如此才能真正親近萬物,成為萬物之所需,善助對方的同時成就自己的價值。而其中”不爭”的意涵,則是道裡最關鍵的特性之一。如何做到不爭呢?老子在本章以負面表述的方式,說明人在求道、學習、處事的過程,人心容易掉入”爭”的情境。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透過訴說自己冥想之後的經歷,試著闡述旅程看見的體驗與景色,又再次驗證冥想只是途徑。
Thumbnail
人們通常養成以知、欲過生活的習慣,但在道裡,使民無知無欲,是要放下知、欲的,要放下個人的想法、習性、個性等。在知道如何走入道後,第四章則是說明我們要如何真正在道裡,而能體驗到道帶給我們什麼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