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11|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再論胿字

在查找【囫圇】的資料時,從喉,嚨,看到一個字,「吭」,為人所熟知的熟語是,「不吭一聲,」「悶不吭聲」,另還有「引吭高歌」。有意思的是後者不唸ㄎㄥ,念ㄏㄤˊ。它的滋乳原生字,【亢】,《說文》人頸。 切音 kong/king, 於是 猜想到一個閩南語的kui字,於是有了以下的故事:
我在社團上貼了一張帖子:
就教於各位同好:
am7-kui, 的kui 教育部寫[胿],【廣韻】腣胿。【集韻】大腹。又【五音集韻】睽桂切,音䙆。孔也。
來看另一個合意的字,「亢」!
切音kong/king,《說文》人頸也。又《爾雅·釋鳥》亢,鳥嚨。《註》亢卽咽,俗作吭。
來看 kong/king 的音變, - kng - kuinn - kui 是不是 am7-kui 的 kui 字啊!
兩位先生來指教:
林振福:
亢屬[唐]韻,韻系, 唐. 韻攝, 宕. 廣韻目次, 下平聲十一唐. 韻母. 唐合 · 唐開. 小韻. 唐 郎 當 倉 岡 桑 康 荒 黃 光 湯 滂 汪 鴦 炕 航 茫 臧 囊 傍 卬 藏 䯑 幫 ...(按)唐韻揣無白話對應ui。
按,漳州腔的音變, -ng 韻的白話有 -uinn音! 可惜了多了半鼻音,不是-ui! 不過,口語是比書面字更為寬鬆,隨意的音變!這是唯一可以寬慰之處!
Shu-ren Wu:
提供劉建仁先生的文章腣胿| 臺灣話的語源與理據,指出,教育部的【胿】字,出自「腣胿」:「腣胿」:大腹。見《集韻.平聲.齊韻》。腣是【胅】的異體字!這個字才是關鍵字!
  1. 】【廣韻】【集韻】徒(too5)結(kiat)切,音絰tiat8。【說文】骨差也。從肉,失,意兼聲。【廣韻】骨胅。【集韻】一曰也。一曰連脽肉。【博雅】胅,腫也。【淮南子·精神訓】萬物背隂,而抱陽衝氣以爲和,故曰:一月而膏,二月而胅,三月而胎,四月而肌,五月而筋,六月而骨,七月而,八月而動,九月而躁,十月而生。形體以成,五臟乃形。。(註:胎:《說文》婦孕三月也。从肉,台,意兼聲。《廣韻》也。) 這是「肉瘤」義!另一個是「突出」義!。《山海經·海外南經》“〈結匈國〉其爲人結胸”晉郭璞注:“胅出,如人結喉也。”《爾雅·釋畜》“牛”晉郭璞注:“領上肉犦胅起,高二尺許。”
  2. 結喉】謂喉頭凸出隆起。漢劉向《新序·雜事二》:“齊有婦人,極醜無雙,號曰無鹽女。其爲人也,臼頭深目(窅),長肚大節,昂鼻結喉,肥項少髮。”《續資治通鑑·宋太祖開寶七年》:“爾國弄權者結喉小兒張洎,何不入使? 爾歸,可諭一來,朕欲觀之。”
結喉」,是諷刺人長相醜陋,那麼,這個「結喉」,就不是單純只是喉頭凸出隆起(喉結),應該解釋為大脖子!也就是閩南語說的【大頷kui】
kui】 沒有「大」義(註解一)!單純指的是「頸,脖的喉嚨」部位!
付費訂閱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閩客粵雖偏居海隅,但漢文化淵源流長,始於中原黃河流域,語音雖異,但文字千年傳承不變,想聽保有完整平上去入的詩詞吟唱嗎?想知道閩語漢字書寫嗎?不妨入內一觀!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somnobite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