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譯解構主義,談內外價值觀衝突整合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最近剛看完【極端政治正確文化起源系列第一集】覺得非常有趣,而當遇到各種哲學、主義時也不乏看到各學者的「不吝賜教」,就如同以前老高講尼采的事件討論,但正確真的重要嗎?如何判定正確性呢?根據權威註解嗎?德希達認為文本沒有固定的意義,作品的終極不變的意義是不存在的。
從超譯的角度理解(其實解構本身也具超譯的內涵),解構主義是對定義的質疑,認為沒有絕對客觀只有相對客觀,例如主流採取XY性別決定系統判定性別,而解構主義質疑,為何將有Y染色體定義為雄性?是否能從生物學以外的角度定義雄性?雄性是非黑即白還是漸層光譜?是數位還是類比?是絕對還是相對的?如果生物學降臨一隻黑天鵝那定義是否將全部改寫?
而社會價值觀和自我價值觀並不相違,社會價值觀可以認定你是人類,但並不妨礙自己認定自己是外星人,只是表現出與主流價值觀不符時,會被認定為極端分子或神經病,但從另一方角度而言,認定為極端分子或神經病是因為在主流價值觀的定義下,主流不一定等於現實,也有非主流的外星起源論,或許未來被證實後則形成主流,而人們只相信自己所相信的。
從LGBTQ、小確幸到躺平,都可視為對社會價值觀所定義的質疑,對性別的定義、對幸福的定義、對成功的定義,個人主義又加重其色彩—「沒有人能定義我自己」,這有點犬儒的自得其樂,就如「你說的那套社會理論我都同意,但我要活在自己的理論中你能怎樣?」所以目前相同價值觀的人會聚在一起,就像台灣目前的政治、疫情,人只會接收與他們價值觀相符的管道,並且試圖成為主流,在這種情況下,學者、知識分子也終將曲高和寡。
從佛法而言,中觀應成派認為於名言有、勝義無,《心經》中:無眼耳鼻舌身意,須加上簡別:無「自性有的」眼耳鼻舌身意,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在世俗中是存在的,但在勝義中是無自性的,從這衍伸,外在行為與內在動機是可以分開的,這也應該是大小乘修行的差別,小乘修行需遠離世間,而菩薩乘修行則須在世間,也就是能隱身於社會跟一般人沒差異而修行,例如吃肉時表面行為是一致的,但修行者內在則不是為了滿足口腹之慾,而是心中迴向,感恩屍體的供養,就如同《鑽石途徑》開篇所引—「(外在)活在世間,但(內在)不屬於它」。
avatar-img
101會員
452內容數
沉思靜心,簡樸生活。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子非魚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懷疑所有事和相信所有事是兩個同樣方便的解答,兩者都免除了反思的必要。」—亨利·龐加萊
散步,隨著雙腳的節奏,好似一條時間續流,過去、現在、未來,隨著身體移動穿進空間,同時空間也從身旁流過,就像看著對向列車向後行駛,卻感覺自己向前,隨著移動,留下時空的軌跡,走路靜心。
以前閒暇時喜歡走走郊山、騎騎單車,疫情後想減少搭乘大眾交通,遂開始以散步取而代之,而常走的公司田溪畔下游,整治後人潮也比以往多些,於是規劃了私房的散步小徑。
開宗明義,工作的目的是賺錢,如果不是為了賺錢,而是追求理想抱負、自我實現、創造社會價值,那叫做興趣。
最近台海局勢緊張,但在生活中卻無感,這或許意味著知識分子的沒落,如果粗略分成執政者、知識分子、百姓三者,當執政者與百姓不起衝突,那知識分子的批判則將曲高和寡,以百姓觀點而言,只要日子過得去,就算執政者貪污舞弊,也只是茶餘飯後閒聊的話題,對於知識分子的理想改革與批判,也只會覺得事不關己或當八點檔。
「懷疑所有事和相信所有事是兩個同樣方便的解答,兩者都免除了反思的必要。」—亨利·龐加萊
散步,隨著雙腳的節奏,好似一條時間續流,過去、現在、未來,隨著身體移動穿進空間,同時空間也從身旁流過,就像看著對向列車向後行駛,卻感覺自己向前,隨著移動,留下時空的軌跡,走路靜心。
以前閒暇時喜歡走走郊山、騎騎單車,疫情後想減少搭乘大眾交通,遂開始以散步取而代之,而常走的公司田溪畔下游,整治後人潮也比以往多些,於是規劃了私房的散步小徑。
開宗明義,工作的目的是賺錢,如果不是為了賺錢,而是追求理想抱負、自我實現、創造社會價值,那叫做興趣。
最近台海局勢緊張,但在生活中卻無感,這或許意味著知識分子的沒落,如果粗略分成執政者、知識分子、百姓三者,當執政者與百姓不起衝突,那知識分子的批判則將曲高和寡,以百姓觀點而言,只要日子過得去,就算執政者貪污舞弊,也只是茶餘飯後閒聊的話題,對於知識分子的理想改革與批判,也只會覺得事不關己或當八點檔。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作者 Only 系列文章,【一天一千字,進化每一次】宇宙觀、人生觀與價值觀是哲學研究的三觀,隨著科學發展,人生觀與價值觀成為主要討論。在自由民主時代,活成自己成為主流,文章探討了人生觀應該關心的問題。過度客氣是不熟的表現,真誠禮貌以及謙虛是不被多數人討厭的能力。互相尊重是終極品質。
「解構 (Deconstruction),簡單說,就是打破二元對立。」 「世界上總有人宣揚各種二元對立--善與惡,真與假,高雅與通俗,主流與非主流--說一個高級,一個低級,說一個中心,一個邊緣。」 「解構,就是要打破這種觀念。」 「二元對立都是人為構建的概念,不是真實的情況。」
我在之前一直認為現象界這麼不自在又萬分痛楚,回到本然是必然的「正確」與「好」。 但自性裡並沒有二元(對立),無善惡、無是非、無對錯、無好壞、無你我他、無時間、無空間、沒有一個主要的單位或單體所以也沒有之於單體以外的東西,不會有正確或不正確這種東西。 於是我產生疑情,抱著疑情但沒有刻意要去
Thumbnail
取自2019性別學導論課堂的讀書筆記,整理“Doing gender”(1987)這篇文章。該堂課討論兩種性別差異的論述:生物本質論v.s.社會建構論。「做性別」這個概念常常會在性別研究中談及,這就是採取建構論的視角去質疑和反駁:社會長期將性別之間的差異本質化(或用生物科學來解釋男人生來......
Thumbnail
前言 有關確定性的答案、百分之百無庸置疑的真理不管是否存在,相較於這種非黑即白的感覺,生活的經驗中是否大多數時候是灰色的?例如猶豫、矛盾、似是而非、笑中帶淚、淚中帶笑等處於那種懸而未決的狀態。既然灰色或者說這種不黑又不白的經驗是普遍的,為什麼我們還要一直追求客觀、真理等絕對的價值呢?以
Thumbnail
當我們在談論心物二元論、存有與存有者或主客二元論時,這些看似矛盾的理論,其共通點是什麼呢?是─「語言」。語言決定了我們的思考,或者說語言就是思考、語言與思考是不可分的。思考決定了自我的世界觀,以及認識他人世界、甚或存有世界的可能。關於對世界(宇宙、自然)的認知,如同海德格所言,我們皆是被拋擲
Thumbnail
很多人喜歡講論「絶對是非」,認為「對就對,錯就錯,沒有灰色地帶。」這種話語,固然在道德理性、個人修養上,都站得住脚。但是現代社會,已不再是凡事「講求二分」,多半認同「多元價值」,認為:堅守是非理念固然值得尊敬,若能夠通達情理,恐怕更加搏得讚賞。
在人類長年來的各種發展而言,都會討論到世界似乎存在某種潛在的方向性,在陰陽五行的領域就會說是「道」,而在近代思想,最類似的可能是海耶克的「自發秩序」的概念。 個人認為,這些概念其實可以從當代物理的對稱性與對稱破缺的角度,給予相對具體的理解途徑。
Thumbnail
西方理性思維與原住民哲學的知識觀的比較 在西方思想中,執著於追求所謂的「真理」(truth),人類假定自己全知全能,且依賴於原則的束縛,還要在「正確的思想道路上」追求真理,窮盡對世界的認知。為實現這個目標,人類發展了宗教教條和科學技術,在這過程中,不斷地反思自身是否符合上帝的原則,並在現代理性進步
Thumbnail
誠拜讀於「底層邏輯」這本書,篇中有一句要和朋友們一起來分享探討。 「兩個人發生爭執的時候,一定是因為他們之間有更多的相同之處,而不是不同之處。完全不同的兩個人是吵不起來的。」—事物間的共同點,就是底層邏輯。只有不同之中的相同之處、變化背後不變的東西,才是底層邏輯。先記住!底層邏輯+環境變數=方法論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作者 Only 系列文章,【一天一千字,進化每一次】宇宙觀、人生觀與價值觀是哲學研究的三觀,隨著科學發展,人生觀與價值觀成為主要討論。在自由民主時代,活成自己成為主流,文章探討了人生觀應該關心的問題。過度客氣是不熟的表現,真誠禮貌以及謙虛是不被多數人討厭的能力。互相尊重是終極品質。
「解構 (Deconstruction),簡單說,就是打破二元對立。」 「世界上總有人宣揚各種二元對立--善與惡,真與假,高雅與通俗,主流與非主流--說一個高級,一個低級,說一個中心,一個邊緣。」 「解構,就是要打破這種觀念。」 「二元對立都是人為構建的概念,不是真實的情況。」
我在之前一直認為現象界這麼不自在又萬分痛楚,回到本然是必然的「正確」與「好」。 但自性裡並沒有二元(對立),無善惡、無是非、無對錯、無好壞、無你我他、無時間、無空間、沒有一個主要的單位或單體所以也沒有之於單體以外的東西,不會有正確或不正確這種東西。 於是我產生疑情,抱著疑情但沒有刻意要去
Thumbnail
取自2019性別學導論課堂的讀書筆記,整理“Doing gender”(1987)這篇文章。該堂課討論兩種性別差異的論述:生物本質論v.s.社會建構論。「做性別」這個概念常常會在性別研究中談及,這就是採取建構論的視角去質疑和反駁:社會長期將性別之間的差異本質化(或用生物科學來解釋男人生來......
Thumbnail
前言 有關確定性的答案、百分之百無庸置疑的真理不管是否存在,相較於這種非黑即白的感覺,生活的經驗中是否大多數時候是灰色的?例如猶豫、矛盾、似是而非、笑中帶淚、淚中帶笑等處於那種懸而未決的狀態。既然灰色或者說這種不黑又不白的經驗是普遍的,為什麼我們還要一直追求客觀、真理等絕對的價值呢?以
Thumbnail
當我們在談論心物二元論、存有與存有者或主客二元論時,這些看似矛盾的理論,其共通點是什麼呢?是─「語言」。語言決定了我們的思考,或者說語言就是思考、語言與思考是不可分的。思考決定了自我的世界觀,以及認識他人世界、甚或存有世界的可能。關於對世界(宇宙、自然)的認知,如同海德格所言,我們皆是被拋擲
Thumbnail
很多人喜歡講論「絶對是非」,認為「對就對,錯就錯,沒有灰色地帶。」這種話語,固然在道德理性、個人修養上,都站得住脚。但是現代社會,已不再是凡事「講求二分」,多半認同「多元價值」,認為:堅守是非理念固然值得尊敬,若能夠通達情理,恐怕更加搏得讚賞。
在人類長年來的各種發展而言,都會討論到世界似乎存在某種潛在的方向性,在陰陽五行的領域就會說是「道」,而在近代思想,最類似的可能是海耶克的「自發秩序」的概念。 個人認為,這些概念其實可以從當代物理的對稱性與對稱破缺的角度,給予相對具體的理解途徑。
Thumbnail
西方理性思維與原住民哲學的知識觀的比較 在西方思想中,執著於追求所謂的「真理」(truth),人類假定自己全知全能,且依賴於原則的束縛,還要在「正確的思想道路上」追求真理,窮盡對世界的認知。為實現這個目標,人類發展了宗教教條和科學技術,在這過程中,不斷地反思自身是否符合上帝的原則,並在現代理性進步
Thumbnail
誠拜讀於「底層邏輯」這本書,篇中有一句要和朋友們一起來分享探討。 「兩個人發生爭執的時候,一定是因為他們之間有更多的相同之處,而不是不同之處。完全不同的兩個人是吵不起來的。」—事物間的共同點,就是底層邏輯。只有不同之中的相同之處、變化背後不變的東西,才是底層邏輯。先記住!底層邏輯+環境變數=方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