ㄧ葉可知秋 . ㄧ葉可蔽目
第五十八章「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真而不肆,光而不耀。」
處理事物是心意的運作,身體跟隨自然作動。如果是只是向外探求,而認為都是外面的影響,身體即體驗不到。
想法太多,而呈現於外,是呼吸時會用到的材料。呼吸時,想法太多,會示現於外。
誰可以在意之所向處不動搖呢?是誰可以向君神報告呢?在「無」定即是。「正」是意的結構,止於ㄧ,會展現單一,完整會展現不可思議。身意的貪執,使外相僵固不動。
所以聖人是
大方無隅,運作的場域是以空間定義它的角落,所以呈現沒有邊界。
廉而不劌,執行分別分裂的作用而不傷人,所以是看出分別而不落入分別。
真而不肆,處於內真而不是陳列於外。
光而不耀,意生隙之光使人看見,卻不會閃耀人的眼睛而讓人看不見其他事物。
「廉」是如鐮刀般的稜利,可以分裂事物。
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以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三才合一,調整身意行道,收藏心意是最重要的。
說到這個心意的收藏,是以「初相」所帶來的感受。初相的感受,是由身體而來,有所體會感受情緒而影響到意,是意不斷的堆疊的結果。身意不斷堆疊,則「無」的空間失去功能。「無」的空間失去功能,沒有了不動搖的意之所向,不能向君神報告,可以產生或與惑。產生惑與或的源頭,可以讓惑與或的生化,持續不斷。這是回光深藏,深入其意,生生不息,專注得以示現的道理。
三才合一,神意體合一。
「國」意中有或,要嘛成咸,要嘛成惑。或與惑。
第六十章「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三才合一而行道,整理或與惑的呈現,執行上像是在煮鮮魚肉湯,使其全部融化於湯內,讓所要分別分配的事物,跟著意與感受情緒,布滿整個空間。
於「在意之處」進行分裂,使「在意之事物」不能成為外相。
分裂這個「在意的事物」不能化於外相,外相即不能影響身意。
分裂的外相不會影響身意,分別分配的準則也不會影響身意。
外相與分別分配的準則不影響身意,兩者即不會互相影響,意即同於神,歸於原來的樣子,歸於「ㄧ」,即能同其眾意。
「國」意中有或。或與惑。
「鬼」是指在意的事物,使人留心而有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