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同理心

淺談同理心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raw-image

這篇要聊聊的主題是有關於同理心

維基百科定義同理心:

人們賦予同理心的定義是從他人的人生經歷中理解或感受他人正在經歷的事情的能力,也就是運用自己的理解力與想像力,嘗試將自己置於他人處境或所在位置的能力。


文章的開始,同理心這個詞在現今社會似乎常被拿出來貼標籤,有時候不小心就脫口而出,但仔細去思考才發現,我或許還尚未完全理解到同理心的含意。

所以,以下若我討論到的跟你的認知很不一樣,那麼還請多多包涵....


每個人身上都具有同理能力,只是不同方面。完全取決於你用什麼角度與定義去看待這件事。

我發現多數人所謂的同理心大多用在"似乎被大眾認為必須被同情的地方",

例如一個人很可憐,必須得同情他的遭遇,否則如果你用著中立的角度陳述對方的經歷,將很容易被冠上"你很沒有同理心、無情"的標籤。但嚴格說起來,同理跟同情並非是同一件事,但卻時常被拿來相提並論甚至混為一談。


我因為冷靜的外表下,時常會被人們誤解是個非常冷都的人。

所以從小到大不免偶爾會被評論指教是個沒有同理心的人。

有一次,友人評論我對於某件事沒有同理心並規勸我應該要有多點同理心。

聽到後我內心對於這樣評論感到有點不舒服,一方面是我認為自己是有同理心的,只是跟他同理的方面不太一樣而已;另一方面可能是我對於沒有同理心下了負面的定義,更深層的心理層面是,那時的我無法接受自己是不完美的。

對於友人跟我分享的這個事件,因為在這方面我的個性與他不太一樣,所以我實在無法非常好的換位思考,想像用對方個性應該會有什麼樣的感受來反應,

最後我保持中立,沒有特別的看法,因為我清楚地知道這並非我的課題,所以我沒有特別情緒。

但或許因為我的態度讓對方產生誤解,導至於產生了一些分歧。


人們時常會因為自己的情緒或立場,認為每個人都該跟自己一樣,

所以一旦發現有人跟自己的情緒反應不一樣,激進的人甚至會直接批判。


我因為感到好奇還因此去研究了同理心到底是什麼,找到許多相關訊息,大多詮釋這詞彙是關於換位思考的能力。

當時我想著:

"但說到底我也不是對方,即使我盡我所能,但直到我成為對方,我們也不太可能做到全然換位思考不是嗎?

所以即使我換位思考了,其實也只是我用對方應該是以怎麼樣的心態去揣摩,說到底還是自己的視角啊~"


這就好比如果一個不太執著於愛情的人,這樣的人可能會很難全然的同理並且理解對愛情執著到傷害自己的人。只能盡可能模擬,但畢竟我們還是無法全然成為對方。


過了一陣子,某天,這位友人跟我抱怨,他去銀行辦事,但對於服務人員的例行公事回覆讓他感到不耐煩甚至有些動怒,所以他便不是很客氣地對待服務人員。

我雖然沒有從事過服務業、銀行人員相似性質工作的經驗,但不知何故,在此時我是能夠理解並且感同身受他們有自身的難處,

時常我們以局外人的眼光都會覺得你怎麼做就好啦?但等到我們自己身處該位,才發現原來那些自己原本以為的風涼話並沒有預想中這麼簡單。


在我跟朋友分享我的看法,頓時間我意識到:同理心每個人都有的,差別只在於不同事件與情境所產生的同理心而已。基於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下,隨著環境背景與個性鋪陳等等差異的不同。

如上述例子,可能今天曾擔任過相似類型職位的人,他們能完全同理這樣的情境;但今天若從來沒想過每個職位都有自己難處的人,他們便很難同理這樣的情境。

而對於這樣情境無法產生良好同理心的人只能以自己的角度,

因為他們真心無法理解每個職位都有自己的難處,直到他們的人生有機會體驗到相似情境為止。


接下來要舉的另一個例子是關於對死亡的態度,

幾年前我親近的人過世,在他過世不久後,不知何故,我總可以感受到他並未離開,只是以不一樣的存在方式陪伴在我身邊。

我不是個可以看見靈體的人,但只要我想起他,仍舊可以感受到對方一直都存在,只是不是以人類能夠理解的物質型態的方式存在。


而我也相信人死後只是從物質型態轉為非物質型態的精神體,至於為什麼會相信,這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所以對我而言,一個人的過世猶如跟朋友結束了這場見面,但你知道很快我們彼此又會再相見的那種感覺。


而在我親人過世後,我並沒有感到太悲傷,若感到悲傷大多都是因為不小心共情到周圍人的情緒,

讓我感到印象深刻的是,在我的親人去世的前兩年,

每當友人們提及到我那位親人,我輕描淡寫的帶過他過世了,他們便會非常緊張地試圖安慰我或做些什麼。

我感激他們,隨後總是會感到對方尷尬地想要對於這樣的處境硬是擠出幾句話時,通常我會告訴他們謝謝,但我真的沒關係。

曾經有些人會告訴我,叫我不要故作堅強,親近的人過世能夠這麼快振作起來是不可能的!

然後告訴我應該表現哀傷或者鼓勵我哀傷是沒關係的,有些人不認同我的情緒甚至直接批判我的態度是冷血的。


寫到這,突然想起一個靈媒作家 Ruowen Huang 在她的影片中曾經說過一段話,因為體質的關係,她從小一直是看的到靈體的,所以即使她身邊的人或動物往生之後,其實她還是一直看的到祂們。

這讓她並不是很能理解從小為什麼大人在葬禮上看起來如此悲傷難過,但看在她眼裡那些往生的人一直都在旁邊啊!

而其實這個天賦是每個人與身俱來的,對於知曉人是精神體存在而非物質身體,而死後的人的精神體仍舊可以隨傳隨到,

只是隨著我們長大成人,接受了各式各樣的限制信念教育、集體意識的洗禮,漸漸地只有少數人沒有被關起這樣的天賦。


不過拉回正題,這篇主要討論的是關於同理心而非死亡,

以上述的例子來說,對方試圖用自己理解的角度來同理你,但認知到你的情緒與發生相似情境的自己很不一樣。偶爾人們會做一些口語上的批判,例如冷血、無情等等...

但對於這樣的評判似乎有點過於主觀,因為畢竟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我們無法干涉別人如何評價自己,但我們可以選擇是否接收,以及以身作則。

當認知到同理心來自於換位思考的能力,但終究我們無法全然的做到跟對方一模一樣的思維方式,所以如果對方的情緒反應跟自己不同,不評論也不批評,理解並且同理對方有自己的觀點。


最後,感謝你的閱讀,希望這篇文章能夠幫助到你

如果以上內容與我分享的觀點有疏漏或者與你的認知解讀不同也請多多包涵,選擇讓你感到最舒服的觀點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也歡迎訂閱追蹤,如果你從我分享的內容中受益希望能給予能量回饋或想支持我的創作,

歡迎隨喜打賞,祝福大家❤

avatar-img
Intern Human 的沙龍
142會員
112內容數
歡迎來到我的沙龍,平台主要紀錄我致力於身心靈領域至今所體悟到的人生哲理以及分享我的洞見,將這些豐沛的思想轉化為文字創作。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Intern Human 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幾年前我曾經在一堂財務課中聽到一位老師分享的觀點,當時老師在課堂上是這麼說的:「祝福所有你樂於發生在你身上的任何人事物。」雖然當時在課堂上老師主要分享關於錢財,他是這麼說的:如果你很羨慕一個人的經濟狀態,例如對方可能坐擁豪宅、豪車等等,不論對方是如何才能達到這樣的經濟處境,你認同與否都祝福對方。
前些日子看到一個短片,關於一位老奶奶分享自己活了95歲的生命洞見。 當靈性自我探索來到一個階段,或許你也會漸漸感知到每個人就如同一顆鑽石的其中一面切面,看似是分離的,但以遠觀視角來看,仍舊是同一顆鑽石。
以前我自認為是個吃不了苦的人,也感謝自己持有這樣的信念,因為在台灣,我確實沒什麼體驗過那些我認為苦的生活。旅居小島的第二個月時,我意識到當人類身處在處處不便的環境中,總是能展現出驚人的適應力。
幾年前我曾經在一堂財務課中聽到一位老師分享的觀點,當時老師在課堂上是這麼說的:「祝福所有你樂於發生在你身上的任何人事物。」雖然當時在課堂上老師主要分享關於錢財,他是這麼說的:如果你很羨慕一個人的經濟狀態,例如對方可能坐擁豪宅、豪車等等,不論對方是如何才能達到這樣的經濟處境,你認同與否都祝福對方。
前些日子看到一個短片,關於一位老奶奶分享自己活了95歲的生命洞見。 當靈性自我探索來到一個階段,或許你也會漸漸感知到每個人就如同一顆鑽石的其中一面切面,看似是分離的,但以遠觀視角來看,仍舊是同一顆鑽石。
以前我自認為是個吃不了苦的人,也感謝自己持有這樣的信念,因為在台灣,我確實沒什麼體驗過那些我認為苦的生活。旅居小島的第二個月時,我意識到當人類身處在處處不便的環境中,總是能展現出驚人的適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