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8-法學第14講:啟蒙的漣漪-罪與罰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刑法世界,只談兩件事:「罪」與「罰」。
犯罪論,探討的是:什麼樣的人類行為(Fact),是罪(Y/N)?
刑罰論,探討的是:犯罪的人,要不要罰(Y/N)?如何罰(How)?

問題的提出

  自古典犯罪體系(1906,李斯特&貝林)起算,近代刑法學發展的這116年以來,古今中外的刑法學者,研究重心,都放在犯罪論。有多重呢?差不多有85%以上那麼重,這只要稍微檢索,翻開刑法教科書的「目錄」,或是Check國圖的碩博士論文「題目」,就可以看出跡象了。
  為什麼會這樣?好問題!我以前也超級納悶的,怎麼都想不通:犯罪論,到底有啥好研究的?要嘛就是公,不然就是字,沒有第三種可能,到底為啥可以玩116年?還打算繼續玩下去!我是真的無法理解。

可能的解釋

  後來,當我開始研究「啟蒙」之後,我才終於找到一個可能的解釋(推測)。強調,這只是可能的解釋,並沒有足夠的佐證可以支撐我的推測:
  回顧基督神學的觀點:上帝造人時,將辨識善惡美醜的「神性」賦予人類(舊約•創世記:1章27節、3章22節、6章3節),令人類從此具有如同上帝般的「自由意志」。既然,於亞當、夏娃墮落前,曾被上帝賦予主宰意志的自由(舊約•創世記:2章7-9節、17-18節),但他們仍選擇犯罪(辜負上帝的期望);從而,只要承認「原罪」(舊約•創世記:3章1-23節)此一觀念,就必須承認罪人曾經享有的意志自由,此乃承認責任、接受懲罰的前提。
  當人擁有自由意志,而違背了「人神契約」(在《聖經•舊約》裡,隨處可見「人神契約」,可以說「契約」的概念,自古便深植於基督文明之中),違背從善棄惡的自由選擇,基於自由意志基礎上對契約的違背,也就成為「罪」的本質。換言之,人類有無自由意志?於基督神學的脈絡底下,是不證自明的。
  而人類的律法,係源自西奈山上之立約,由耶和華授予摩西(舊約•出埃及記:24章12節、舊約•申命記:4章1-2節、9章9-11節),自人類被上帝逐出伊甸園起,便背負了辜負上帝期望之「原罪」,故人類對於「罪」的認知,是先天便植於人類的血脈記憶裡,亦是不證自明的。因為「神法」永恆,即便天地歸於荒蕪,上帝的律法仍永存於世,此即古典自然法論的立論基礎。
  啟蒙運動,透過「理性」這個說詞,主張「上帝的歸上帝,世俗的規世俗」,於法律層面的實證意義,便是「由神的秩序,轉變為人的秩序」。讓人們得以遠離上帝懷抱,方令人類從「原罪」(Original Sin)之中解放出來,而令世俗的「罪」(Crime)的概念,自教會法分離出。
  《聖經•舊約》的故事,多半在解釋「什麼是罪」:基督教不相信人在世界上有體現至善的可能,因為人有著根深蒂固的墮落性,靠著自身的努力和神的恩寵,人可以得救,但人永遠無法變得完美無缺,這份至善,只有神有,而人神之間是有著不可逾越的鴻溝。故基督教是以人性的沉淪和陷溺為出發點,著眼於生命的救贖。
  因此,我們可以說,探討「什麼是罪、罪有哪些」,是基督教的傳統。從而,若以現代的法治觀念回頭檢視,聖經、基督教所著墨的重點,一直都是「犯罪論」;至於「刑罰論」呢?「刑罰」的意義?不過是人類向上帝「贖罪的一種方式」。
  PS:傳統的中華法系呢?相反。著墨於刑罰論的比重,要勝於犯罪論。EX不教而殺謂之虐(論語•堯曰);EX劉邦入關中,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史記•高祖本紀);EX貞觀十六年…朕常問法官刑罰輕重,…今之所憂,正在此耳。深宜禁止,務在寬平(貞觀政要•刑法);EX大赦天下(這是免刑,不是無罪)、誅九族(刑罰手段)、抄家(刑罰手段)…等。(另可參014,國學14講)

刑罰論,是刑法世界裡的一片荒漠

  刑法世界的罪與罰,我只有說明「What & Why」,沒有評斷(Judge)。刑法世界裡,刑罰論的相關研究?是無盡的荒漠,連「基礎理論」都沒有。
  PS:請別跟我說什麼「應報、預防、假釋、緩刑…」這些,這些相關學說的論述內容,都只是一種「立場」、一種「說詞」,而不是「理論」,更不是「基礎理論」。「基礎理論」,是某領域知識的地基,可以往上蓋房子那種才算,EX物理的牛頓三大定律、經濟的需求定律,堪比或接近「定律」的Level,才夠格稱之為「基礎理論」。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公司治理、領導、管理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道德的最低底線,就是不管這人適不適合留待社會都一率給我活著,這樣嗎。
Thumbnail
前陣子看完這本不完美的正義,作者是一位長期為了死刑、量刑過重、少年犯,特別是那些貧窮、黑人、婦女、孩童等弱勢提供法律支持的辯護律師。 這本書內容提到了許多有關美國司法體制的狀況,作者的工作內容,主要在為死刑犯辯護,對於作者來說看待的角度不是:「犯人該不該為了自己所做的事情而附上死亡的代價?」,而是
業,就是我們“以為”的信念。 每個文化每個族群每個政府甚至每個宗教,對是非善惡都有不同的道德標準,人類依其不同的教化,將不同的道德版本植入自身的信念系統,成為潛意識中自我評判的量尺,也形成各自不同的罪惡感。 如果宇宙真的有一個神,在審判我們的是非對錯,主導我們最後該上天堂還是下地獄,那麼祂應該以
Thumbnail
但是, 如果你希望我们让我们一起探究一下, 这一生中, 何种程度的作恶会被统治人类的法律所惩罚. 无论是什么, 都不会逃脱神秘的神圣上帝的惩罚.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神存在! 所以當世界從無到有,而生物擁有進化能力時,「善惡」就是指一條康莊大道,指引著人成神。  那麼什麼是墮落? 又是什麼導致地獄的出現? 答案是當看見「惡」進而失去盡善盡美的全心全意時,便開始懷疑完美而全心愛著我們的神。 如果那麼愛,為何有辦法懲惡揚善,惡人不也是被愛著的人類;如果需要指引,
Thumbnail
憲法法庭23日死刑釋憲案言詞辯論,半數認為符合應報並罪有應得,憲法追求所有人的正義,應合憲,半數學者認侵犯人性尊嚴、剝奪生命權而違憲。 顏厥安:刑罰論須引進分配正義觀點,在個人責任外考量社會責任,那就不可能有死刑。因國家不能對社會也要承擔起部分責任的犯人施以終極刑罰,這是民主國家政治權力的起碼界線。
Thumbnail
※經文:   「復次,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導讀:   【罪業】:罪惡之所作,為感未來苦果之因者。罪業之本性稱為罪性,罪性本空。依罪業而感之苦果稱為罪報,《無量壽經》曰:「罪
Thumbnail
看見「他人即地獄」的本質,來自於要進步的壓力後,再透過「季康子問政於孔子」的典故,才發現,我們正在往象徵著天堂的文明前進。 當看見這一切時,不只他人向地獄,現在也很像,於是又有著更多的壓力,要督促我們往更文明邁進。
Thumbnail
政治哲學問的問題不是說明最初社會關係如何起源,而是試圖說明何謂政治權力的基礎。當我們攤開從古希臘的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到文藝復興的馬基維利、近代的霍布斯、洛克、盧梭、康德等西洋政治思想史,其理論想像、假設了政治社群發展的過程。但如同找尋文化如何起源,推論政治社群發展過程的理論也必定是片面、邏
古往今來,人們對於如何懲治犯罪者提出了不同見解,由比衍生出不同的刑罰制度。由單純的毀滅肉體去到囚禁靈魂。人類文明走過了上千年,才形成如今我們所見的刑罰制度。由野蠻變得文明,有單純的懲罰罪犯變成對其乎以改造。但難道這就是刑罰制度演化的終結嗎?顯然不是,這裏就是好幾個我對當今刑罰制度改革的建議,來使我們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道德的最低底線,就是不管這人適不適合留待社會都一率給我活著,這樣嗎。
Thumbnail
前陣子看完這本不完美的正義,作者是一位長期為了死刑、量刑過重、少年犯,特別是那些貧窮、黑人、婦女、孩童等弱勢提供法律支持的辯護律師。 這本書內容提到了許多有關美國司法體制的狀況,作者的工作內容,主要在為死刑犯辯護,對於作者來說看待的角度不是:「犯人該不該為了自己所做的事情而附上死亡的代價?」,而是
業,就是我們“以為”的信念。 每個文化每個族群每個政府甚至每個宗教,對是非善惡都有不同的道德標準,人類依其不同的教化,將不同的道德版本植入自身的信念系統,成為潛意識中自我評判的量尺,也形成各自不同的罪惡感。 如果宇宙真的有一個神,在審判我們的是非對錯,主導我們最後該上天堂還是下地獄,那麼祂應該以
Thumbnail
但是, 如果你希望我们让我们一起探究一下, 这一生中, 何种程度的作恶会被统治人类的法律所惩罚. 无论是什么, 都不会逃脱神秘的神圣上帝的惩罚.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神存在! 所以當世界從無到有,而生物擁有進化能力時,「善惡」就是指一條康莊大道,指引著人成神。  那麼什麼是墮落? 又是什麼導致地獄的出現? 答案是當看見「惡」進而失去盡善盡美的全心全意時,便開始懷疑完美而全心愛著我們的神。 如果那麼愛,為何有辦法懲惡揚善,惡人不也是被愛著的人類;如果需要指引,
Thumbnail
憲法法庭23日死刑釋憲案言詞辯論,半數認為符合應報並罪有應得,憲法追求所有人的正義,應合憲,半數學者認侵犯人性尊嚴、剝奪生命權而違憲。 顏厥安:刑罰論須引進分配正義觀點,在個人責任外考量社會責任,那就不可能有死刑。因國家不能對社會也要承擔起部分責任的犯人施以終極刑罰,這是民主國家政治權力的起碼界線。
Thumbnail
※經文:   「復次,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導讀:   【罪業】:罪惡之所作,為感未來苦果之因者。罪業之本性稱為罪性,罪性本空。依罪業而感之苦果稱為罪報,《無量壽經》曰:「罪
Thumbnail
看見「他人即地獄」的本質,來自於要進步的壓力後,再透過「季康子問政於孔子」的典故,才發現,我們正在往象徵著天堂的文明前進。 當看見這一切時,不只他人向地獄,現在也很像,於是又有著更多的壓力,要督促我們往更文明邁進。
Thumbnail
政治哲學問的問題不是說明最初社會關係如何起源,而是試圖說明何謂政治權力的基礎。當我們攤開從古希臘的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到文藝復興的馬基維利、近代的霍布斯、洛克、盧梭、康德等西洋政治思想史,其理論想像、假設了政治社群發展的過程。但如同找尋文化如何起源,推論政治社群發展過程的理論也必定是片面、邏
古往今來,人們對於如何懲治犯罪者提出了不同見解,由比衍生出不同的刑罰制度。由單純的毀滅肉體去到囚禁靈魂。人類文明走過了上千年,才形成如今我們所見的刑罰制度。由野蠻變得文明,有單純的懲罰罪犯變成對其乎以改造。但難道這就是刑罰制度演化的終結嗎?顯然不是,這裏就是好幾個我對當今刑罰制度改革的建議,來使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