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1/11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一個瑜珈修行者的自傳》#2 關係

尤迦南達遇見聖母

作者尤迦南達的母親去世之後,他長時間沉浸在悲痛之中。有一天,尤迦南達去拜見上師瑪哈賽,想要借助上師的力量削減失去母親的痛苦。當他獨自走進上師的房間,在房間中央打坐的上師正在和慈悲的聖母說話。聽見上師說到聖母二字,立刻又悲從中來,於是他懇求上師幫忙,請聖母給他一些撫慰。

當天晚上尤迦南達在打坐的時候,突然間聖母伴隨著光環出現在他眼前,並向作者說:「孩子,我一直都在,我永遠愛著你。」隨著聲音和聖母消散在空氣中,尤迦南達的喪母之痛頃刻之間也消失了。後來,作者把這段奇遇告訴上師,上師告訴他:「這就是聖母啊,他用悲憫心對待世人,從來不嫌棄凡人的愚蠢,用耐心與愛澆灌世間所有的不公平。」

從這段奇特的經歷中,作者體悟到「我們覺得很重要的事情,如果被放到更大的格局中衡量,就會變得完全不重要。」我們之所以感到傷心痛苦、怨恨發怒,是因為我們的原始天性中都想要索取,當我們只從自己的立場思考,想要從他人身上索取更多,就會變得浮躁;當我們可以從別人的角度看待問題,很多衝突就能夠因為我們心中升起的悲憫之情而化解

不對等的關係

曾經,我們都經歷過不平等的關係,或者正身處在不平等的關係之中。有些是與工作夥伴或上司、有些是與朋友或戀人、有些是與家人或親戚的不平等關係,當我們在不平等的關係中,會感受不到被尊重。身體上的疲勞可以得到修復,但精神上的疲憊卻是長時間的累積。

有的人與人交朋友是為了拿朋友來比較,以凸顯自己在某一方面的優勢;有的人談戀愛,是為了對方身上的財富或年輕的肉體;有的人把家人或另一伴的付出視為理所當然,從不幫忙做家事,甚至認為只要是家人,就一定要在我有需求的時候伸手幫忙,而沒有考慮到他們也有感到疲累的時候、也有需要休息的時候。

長期處在不對等的關係中,再好的人耐心也會被消磨殆盡,沒有人的生活是容易的,再親近的枕邊人,也沒有人有義務犧牲自我去幫別人滿足他的個人需求。當我們受到別人的幫助時,應該抱持感恩的心情,而不是視為理所當然。

體諒與解脫

如果這段關係對你而言,總是你的負面情緒來源,那就可以考慮結束這段關係。如果是沒辦法斷離的血緣關係,那麼先與對方溝通,雙方交換立場,多數問題能夠透過良好、平等的溝通來解決。倘若這段關係已經到達無法溝通又不能結束的地步,可以嘗試透過第三方的訊息暗示,來讓對方自己意識到問題的所在,以避免正面衝突。

在我們遭遇的許多無可奈何的事情上,難免會影響到情緒,當我們在情緒不穩定的狀態下,是無法冷靜的思考做出正確的判斷。如果面對事情我們能夠不只以自己的利益去考量,可以做到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就會選擇寬容。

有一位哲學家曾經說:「體諒就像是一種心理解脫,體諒別人的同時,也使自己得到解脫。」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在對方無意之間冒犯自己的時候,選擇體諒別人而不針鋒相對,就等於釋放自己。這是一種胸懷,也是自我修為的提升。

悲憫之心

書中提到「悲憫是不傲視、不輕蔑、不軟弱、不懼怕、願意體諒、願意分享、可以共情。」在現今社群媒體發達,資訊快速傳播的時代,越來越多人喜歡在社群軟體上攀比,利用別人的缺點或劣勢來襯托自己的優越感。殊不知,悲憫之心才是一個人能真正活得從容與心平氣和的唯一方法。

你是否曾經或者現在仍處在一段不平等的關係之中?是你放大了自我的需求,造成他人可能感受到心理不平衡;還是你因為彼此之間的關係,被迫於配合他人,讓自己產生心理上的不平衡?

感謝我們生命中受到的無私幫助和提攜,同時也以不求回報的心去助人,如此將體會到收穫最大的其實是自己,因為你會從充滿誘惑的世界中找回迷失的內心。

付費訂閱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