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內扣是什麼?對膝蓋好不好?
在蹲下拿東西的時候、綁完鞋帶起身的時候,你曾經注意過動作的過程,膝蓋是否有晃動?是否會往內夾呢? 不管是深蹲、分腿蹲,或著只是日常的坐站,我們的膝蓋可能要面對體重的2倍、3倍,甚至更高的壓力。 在如此高壓的狀態,膝蓋還不穩定、往內夾,這樣是不是容易增加受傷的機率? 是的,這次來聊聊「膝內扣」這個現象吧!
膝內扣是怎麼樣的動作?
在沒有肌肉、肌腱、韌帶、筋膜等等的連結下,每個關節都能夠做出3D的動作。就像兩根棍子一樣,你要怎麼擺就怎麼擺,非常地自由。 兩骨頭相連的地方稱做關節,關節能產生活動的角度,稱為「關節活動度」。而韌帶的目的,正是限制關節活動度,限制關節在設計好的軌道上活動。 以肩關節來說,肩關節能產生屈曲( Flexion )、伸直( Extension )、外展( Abduction )、內收( Adduction )、外轉( External rotation )、內轉( Internal rotation )。關節活動度這麼多這麼大,通常關節穩定性就比較弱。 而膝關節主要活動動作只有兩種,屈曲( Flexion )、伸直( Extension )。為了要讓身體自由地活動,經常面對非常龐大的壓力,它的穩定度必須是非常強的。相對地,能產生的關節活動度就比較少。 但事實上,膝關節還是有其他關節面上的活動,比如說扭轉( Twist )。正確地說,這稱為脛骨相對股骨內/外轉( Tibia IR/ER on femur )。試試看,你坐在椅子上,膝蓋不動,讓腳尖內八外八,這些動作就是讓小腿旋轉,讓膝關節產生扭轉的動作。 膝內扣,其實也是屬於膝關節扭轉的動作,跟你腳尖往外轉是一樣方向的。所以為什麼常膝內扣的人,那隻腳的腳尖會比較容易外八。這也是我在評估姿勢時會在意的點之一。 膝關節在壓力低的情況下,這樣做無傷大雅,組織沒這麼脆弱。但如果是壓力大的情況下呢?
膝內扣可能會產生什麼問題?
因為身體結構的關係,膝關節的扭轉,通常會發生的是脛骨相對股骨外轉,這會讓你的膝蓋做「膝內扣」的動作,尤其在膝關節彎曲時最顯而易見。
深蹲時膝關節除了要承受身體幾倍的體重外,還要承受扭轉的力量,這會大大拉扯膝關節周邊的組織,這些組織就容易疲勞、損耗。 尤其是髕骨肌腱、鵝掌肌腱、股二頭肌、前十字韌帶、半月板等。這類型的人可能伴隨著膝關節前側、內側的不適、疼痛,也有可能老是覺得膝蓋怪怪的,但說不出個所以然。可能被診斷出跳躍膝或某某肌腱炎。也有可能一個運氣不好,在起跳或落地時讓膝關節扭傷了,可能傷到十字韌帶,甚至是半月板。 無論是什麼問題,我們都希望能從根源開始處理。身體上的困擾也不例外,那這個問題要處理誰呢?
膝內扣通常要從哪裡開始解決?
大腦控制肌肉產生動作時,找了不對的肌肉主導?出了不對的力?有可能。 有沒有可能是某些關鍵肌群無力,所以只能做出膝內扣的動作?這也有可能。 剛剛提到,膝關節應該是非常穩定的關節。會讓這麼穩定的關節產生這個不穩定的現象,通常問題反而是位在髖關節,和(或)足踝部位,也就是膝關節的鄰居們。 人的身體就像疊疊樂,上樑不正下樑歪。直接講結論,如果足弓無力支撐不起體重,就容易產生膝內扣。若髖關節的臀中肌無力,也容易產生膝內扣。 肌肉們會互相影響,足弓和臀中肌有點像難兄難弟,兩邊一起無力其實還蠻常見的。
改善膝內扣——指導語
「指導語」用得好,除了能讓學員快速理解教練的要求外,能讓你出做對的動作、對的發力,增加訓練效益。指導語是身為教練,必須要熟練的技術。 每個人的認知、理解能力可以有相當大的差異。因此指導語必須因材施教,講出對方聽得懂、能理解的話才是重點! 指導語分成內部指導語,及外部指導語。
內部指導語
通常比較少使用,畢竟學員需要具備基本的解剖知識。比如說讓臀肌出力、讓骨盆後傾一點等等。但如果你想要學員動作做得精確,內部指導語需要下比較多的學習成本。
外部指導語
是比較符合大眾的、多數人都能聽得懂的白話文,不同人做出來的動作基本八九不離十。比如說你想要讓學員做前鋸肌的動作,可以請他想像手往前伸去拿很遠的東西;你想要讓學員跳得更高,可以請他想像去摘樹上的果實等等。 膝內扣的動作矯正,舉兩個常見的外部指導語:
1.膝蓋往外打開
膝內扣是膝蓋往內夾,反過來就是打開呀,既簡單又直觀的道理。正因為它簡單、直觀,會比較適合初學者。如果搭配彈力帶或觸碰等提示,可以讓發力的方向更精確些。但,真的有確實練到足弓、臀中肌嗎?不一定。
2.下肢像螺絲釘轉
這是比較困難一點的指導語,剛開始見山不見林,不太清楚是在Cue什麼。越來越了解身體後,才能體會到什麼叫做足弓、髖發力,當關鍵肌群被誘發後,自然就會把膝內扣拉回正。但在學習途中,往往還需要透過不同的神經肌肉控制訓練,才能順利體會這種感覺。但是,其實還有更簡單的方法。
改善膝內扣——動作矯正、肌力訓練
透過評估發現,膝內扣確實是由足弓、臀中無力造成的話,那不妨先別急著下指導語改善膝內扣,先好好訓練髖足踝吧。 動作矯正可以依循一套大致的訓練方向,從神經肌肉再教育、功能性訓練到重量訓練,循序漸進地加強、學習。
神經肌肉再教育
重點是教導、學習正確的發力,而不在於依靠特殊的器材。目的是改善大腦控制肌肉的模式,減少代償,讓該出力的肌肉好好工作。但若覺得這樣的學習方式還是有點困難,體會不了動作模式的差異,Bosu球會是很好利用的工具。
功能性訓練
是一種低風險又有效的多關節訓練模式。初期會比較強調單側的訓練動作,像分腿蹲( Split squat )、單腳硬舉( SLDL )這類動作,在強化大肌群肌力的同時,更加注重小肌群的功能。比如說單腳硬舉,雖然它是練腿後肌、臀肌的動作,但其實更注重足弓、臀中肌的穩定功能。
重量訓練
廣義上來講,有負重的訓練都可以稱做重量訓練。到了這個時期,會開始搭配學員的目標、需求,產生更多地變化在訓練課表上。 如果學員說未來想要回歸正常運動,這時的重量訓練除了練最大肌力外,也會搭配功能性訓練動作,強化更多的穩定、協調性。此時搭配壺鈴會是個很好的選擇,訓練模式就能產生非常多種變化跟挑戰。 此外,基本上有運動,就一定會包含跑、跳,只做重量訓練其實還不足以應付這些高衝擊的情境。增強式訓練跟重量訓練最大的不同是,一個練肌腱功能比較多,一個練肌肉肌力比較多。不過這沒有絕對,有時候可能會互相搭配著使用。 在這樣的系統下調整動作,基本上不需要過度強調「膝蓋不要往內夾」。關鍵肌群的力量夠了,自然就穩定了。除非有時候忘了,就再提醒一下學員就好,畢竟他可能習慣夾了很多年了。
膝內扣真的不好嗎?比賽上運動員還不是會膝內扣!
看到這邊,你覺得膝內扣是好現象還是不好的現象呢?運動員是很常被問的例子,舉重、籃球、排球等,選手在用力起槓、起跳的時候,膝蓋不是也會膝內扣嗎? 沒錯,因為他們需要。 在起跳這正在承受最大反作用力的時期,膝內扣可以帶來額外的運動表現!他能徵招、儲存更多筋膜的彈性位能,產生更大的爆發力。相對地,運動員當然也要面臨極大的組織壓力,他們是循序漸進一年年不斷強化著自己的身體,自然有更多的本錢去應付這麼龐大的力量。 也因為運動員要產生、面對這麼大的力量,恢復也是相當重要的課題,收操、冰敷、熱敷、營養、作息等等都要相當自律地兼顧。萬一受傷了,後續的影響會像滾雪球般,一路影響未來的訓練課表、賽季作息、下一次的運動表現,甚至是運動生涯。 「運動表現」跟「運動風險」,就像翹翹板的兩端。表現要好,通常伴隨著風險。注重風險,可能無法在競技場上出類拔萃。每一次的動作策略,都要拿捏好兩者間的平衡。 不過我們練健康的就好,沒有要比賽。可以多注重在降低風險這件事上。我們要的是活到老、動到老,盡可能地延長身體活動的能力,維持良好的身體機能、盡可能降低退化的風險因子。 所以不管是誰,都需要學會讓膝蓋穩定的能力、學會如何避免膝內扣、促進膝蓋的健康。除非你有競賽的需要,在學會穩定的前提下,再來學膝內扣吧,這可是非常進階的技術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