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27|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在未知中不斷前行

    我讀國中或高中時,班上總有不少非常認真,幾乎全部時間都在讀會考試的科目,但是他們的成績總是普通。尤其高中時坐在我前面,從外縣市考到建中的同學,一年365天都在做題目,什麼活動都不參加,每次都把難得抽籤抽到的,班聯會主辦的音樂會或電影欣賞會的票送給我,但是他這麼用功,考試出來也沒有多高分。
    後來我才知道,他們都算是讀書喜歡鑽牛角尖的人,常常就為了解一道數學題而整晚沒睡,換句話說,他們總是習慣這個章節搞懂才會繼續看下個章節,這一題解不出來就不睡覺。
    我跟他們完全相反,不管數學、物理還是化學,做題目就像看小說,稀哩呼嚕的,不管懂不懂,就先看完再說,一路上當然有很多不懂的地方,但是我就在不懂的概念或解法旁做個記號,知道自己這裡不懂,然後就繼續往下看。
    其實這個習慣不是在高中時因為社團外務太多,實在撥不出時間才用這種偷懶的方法,而是從國中階段,基本上還是個大考小考成績都很好的乖學生,就開始用這種方法,利用數學計算時,小括號中括號跟大括號的運算規則,想像將不懂的各種概念或各種不同公式,用小括號或中括號「包裹」起來,給他一個x或y的代號,然後就可以繼續運算下去,不會讓自己中途被不懂的地方卡住。
    直到大一點之後我才明白,數學或物理這類有許多抽象概念的科目,往往開始的內容必須要在掌握了後面幾個章節的知識後才能深入理解,其實這也是比較艱深的知識體系共有的特徵。
    換句話說,在第一章我們就會碰到無數完全無法理解的概念,但是這些疑問以我們當時所擁有的那個領域的有限知識,是完全沒有辦法理解的,也就是只有透過繼續往下讀,用接下來所獲得的知識才得以解答一開頭的疑問。
    這個講法聽起來有點荒謬,但卻是事實,甚至懷抱著不懂卻繼續往下讀的信心,也是面對現代這個變化莫測的世界,最重要的素養—我們永遠必須在未知中繼續往前進。
    當然,對於科目的學習也好,人生困惑也好,不懂沒關係,但是我們要把不懂的地方標記下來,以後才能記得我們當初曾經有那些疑問,而獲得最後的答案。
    其實在這個知識爆炸,複雜多變的時代裡,面對絕大部分的現象,我們通常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甚至往往連那「其然」也看得模模糊糊,而且不要說「隔行如隔山」,有時候連自己本行專業的東西也因為變化太快而屢屢有追趕不及之歎!
    所以假如我們誠實的話,我們回答不知道的機會很多。重點在於回答之後,我們選擇的態度是什麼?是消極地拒絕進一步討論,用「不知道」築起一道牆封閉自己的世界。
    還是回答不知道之後,態度積極地去探尋追尋進一步的答案?文明進展的最大動力就是,因為我們回答不知道之後引發的好奇心與想像力!

    自問自答學習法

    平常寫作業或學校段考模擬考時,若能先揣測出題老師的意圖,也就是試著猜猜看他為什麼會出這個題目?到底想考我們那些觀念?換句話說,能以命題者的角度來思考,反而容易弄清楚問題的核心。
    這個方法也可用在自己平常的學習,每讀完一個章節,就假設自己是老師,要從這個課文中出三道題目考同學的話,我會出哪三個題目?這個習慣也是同時在訓練自己抓重點,並且強迫自己以更全面的角度看待正在學習的這個主題。
    最重要的是,出完題目之後,要把書蓋起來,自己回答看看,這種用白話口語講(不是背誦,而是用自己的話語),自己講解給自己聽是最有效的學習。當然,如果能有機會講給同學聽那是最棒的(或者家裡有弟弟妹妹的話,抓來當聽眾也是可)。
    用口語的話要跟別人說得清楚講得明白時,必須集中精神來思考,在這同時也代表正在將腦海中雜亂無章的想法系統化,若是聽的人表示有些聽不懂,那其實是表示自己對那部份的理解還不足,(也就是自己以為知道了,但可能並不是真正的了解),因為真正的明白,才有辦法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講解,如果是一知半解,就只會照著書中專有名詞照著搬演一番,聽的人不懂,講的人自己其實也不清楚。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