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2/04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苦讀或樂讀?

    記得孩子讀中學時,每次吃完飯進房間讀書時,都會說:「我們要樂讀去了!」勉勵自己,也是在潛意識中告訴自己:「讀書是快樂的!」
    不過,為了升學考試而讀書,真的是全然快樂的嗎?這些年有許多教改團體或家長在呼籲或提倡讓孩子快樂學習,同時專家們也不斷告訴我們,為了升學考試爭取那幾分差距而痛苦的反覆練習或機械化的背誦是不值得而且不應該的,但是國內頗受愛戴與尊重的李家同教授卻語重心長的提醒:「過分快樂的童年,等於一個不快樂的成年!」而且我們也知道,過度的享受,過多的娛樂,其實是傷害學習與能力培養的一大殺手。
    那麼到底在學校的讀書必然是苦讀還是有可能樂讀呢?
    我覺得兩者都包含。雖然人類天生是好奇的,探索與學習也是我們的本能,但是另一方面人性也有貪懶好逸惡勞的天性,同時,現代科技文明進展一日千里,人類社會也遠比百年前千年前複雜了不知多少倍,這些累積多少代的知識與技能現在卻必須在短短幾年之內瞭解,而且不管你的興趣與天賦在那一方面,都得一視同仁的將所有學科都學會,並以一定的形式接受考試測驗。所以,我相信一個即便再喜歡學習的人,也一定會在讀書過程中遭遇挫折與瓶頸,要克服這一個又一個的難關,絕不是輕鬆的遊戲與快樂自在的態度得以應付的,因此我認為要應付當前全球化競爭與爆炸般的資訊洪流,讀書要有紀律,更要有方法,當然,也必須找到足以引起自己熱情的動機。
    學習要有效果,首先是要知道自己在學什麼?找到這個科目對自己的意義以及生活上的聯結。過去我們都採取「拆解」方式來學習,也就是學習各個片斷的小單元,背誦年代、定律這些數據或事實,然後再將這些零碎的元素組合起來,就像生產線裝配產品一樣,最後才運用這些產品來解決有意義的問題。
    但是很多人還在漫長的裝配線上就陣亡了,因為不知道自己在幹什麼,那些大量又瑣碎的元素因為與自己的生活經驗沒聯結,對自己也產生不了意義,所以讀起來很枯躁,而且不管怎麼努力似乎也記不得,所有學習的味口就被破壞了。
    所以掌握到學習的全貌很重要,就像在教打籃球的各種基本動作之前,這個學生若從來沒有看過任何籃球比賽,體驗到比賽的刺激與緊張,可是卻要讓他們不斷重覆練習運球,恐怕任誰也都要受不了的。
    而且在學習時,要以問題為核心,不是問這個會不會考,而是問這個能怎麼運用在實際生活中,在學習任何一項知識時嘗試著回答:「我為什麼要學這個?這跟我目前生活的世界有何關連?」當我們能以這個角度去思索時,就能看到事情的全貌找到學習的意義,而不是一堆支離破碎的課程與更加零碎的資訊,若是我們只靠死背硬記,僥倖可以考出好成績,無論分數多高,都無法在進入社會後創造出有貢獻的事物。
    但是若是我們能領會到學習的意義,並且從中培養出足夠的分析能力與觀察能力,並且有相當的自律與自我學習的能力,那麼相信我們也可以獲得好成績,這樣得來的分數才真正對人生有所幫助。
    養成這樣的習慣並不難,只要我們在每次讀完一個章節時,暫停一下,不要急著翻到下一頁,花三分鐘問自己:「這個段落想告訴我什麼?為什麼要講這些?為什麼這麼講?」同時儘量用自己話不看課本簡單講一下這個章節的重點,甚至假裝自己是出題老師,練習從剛剛讀的這個段落中出考題。
    這個反思的動作花的時間並不多,卻是學習有沒有效果的關鍵,因為即便是記憶,也必須經過我們主動的分析跟整理,與我們腦袋中原本理解的舊有的知識連結上,那個新知識才會變成我們自己的,自己問自己問題,就是主動學習的簡單秘訣。
    當我們可以用這個掌握全貌的讀書習慣,知道自己在學些什麼,讀起書來當然比較能夠享受到樂趣,考試比較容易考高分,有了成績的肯定,當然就會有成就感,可以產生持續的動力,也才能協助我們克服每個人內在的惰性。
    我們也必須體會到,當我們在學生時代無法找到學習到動機與方法,讓苦讀的部份減少樂讀的部份增加,那麼即便每個人都可以上大學讀研究所,畢業進入社會後,還是會遭遇到難關,甚至很快被淘汰的。
    因為,在這個時代,學習伴隨著每個人的一生,已經是一種無止盡的歷程,因此,我們一定要從無時無刻,無所不在的學習中找到意義,也要享受學習,才能持續下去,當然,我們在學習路途中也要有願景,有典範供我們追隨,才能鼓舞我們的熱情與勇氣,去追尋自己的夢想,發揮自己的價值。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