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不該幫孩子決定?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以下為兩位有緣人分享,來文照登:
分享一
《阿伯的話─現場開示精華節錄》:「教養子女,要養還要教,太寵溺小孩會導致其抗壓性不夠。」
現在的小孩很難教養,很懷念國小之前的他們,爸媽講了就會聽,還童言童語,很搞笑。到了國中至高中,意見很多,認為他們想的才是對的;跟他們說一下我們的想法,就會來一句「你不懂啦!」跟小孩溝通就斷了。最近又因學測要到了,時間緊湊,叫兒子排讀書計畫表唸書,後來發現排是排了,騙我說唸書了,實際上在追劇看動漫。
我跟先生私下討論,想想自己與別人的小孩,還是有很多優點,兒子本來讀書就比較需要父母在後面一直推,一直提醒。有點到就好,講太多、唸太多親子關係差,心性易偏。
想到阿伯的話:「與其擔心,不如祝福」。兒孫自有兒孫福,小孩固然要照顧,但不要過度操心,這對小孩沒有幫助,要適時放手;對子女最好的訓練,是讓他們走入人群,當孩子遇到問題時,再陪他們去找出問題的癥結點,再解決問題,而不是直接幫他們做好。真正要照顧的是自己的心,不要對小孩太執著,會影響自身的修持。也不要因小孩的教育而影響夫妻的感情,夫妻要好好互相扶持,才會善緣永續。
分享二
《阿伯的話─現場開示精華節錄》:「教育小孩要適時地放手,不可過度介入小孩的生活和學業,才不會造成反效果,如子女變成媽寶無法獨立,或子女長大後遇到挫折不知所措等。」
朋友去年得知兒子考上研究所時,開心地跟我分享喜悅,豈料一個學期結束後,兒子就說對科系沒興趣要求辦休學。爸爸希望他到外商公司上班,原因是薪水與福利都比本土公司好。但他覺得自己的興趣是生態與園藝,自行找到民宿工作缺,為此爸爸有好幾天不說話,整日冷著一張臉,朋友很煩惱,不知道要如何勸說才好。
其實爸爸的想法也沒什麼不對,但孩子有自己的想法,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想做什麼,也是件好事。況且趁年輕可以多方做嘗試,了解興趣與工作的差別,或是思考做有興趣的事真能養活自己或一個家庭嗎?還是深入了解後,真能把興趣變成一種事業也說不定。阿伯說:「小孩有心向學,父母要放手,讓子女去打拼、自由發展,父母不要干涉太多;人的意志力是很驚人的,而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的事,只要不做壞事,都要予以鼓勵。」
最後是爸爸妥協,載著全家去了解兒子的工作環境,並給兒子一年的時間做自己,一年後看想法如何再決定。孩子在工作之餘也觀察山上的生態與昆蟲,並積極的参加活動中心舉辦的課程,過得如魚得水。雖然不知道未來會如何,但看到兒子回家訴說時神采奕奕的神情,讓朋友安心不少。
(分享完畢)
當父母也是一門有難度的學問,近期有心理學家提到孩子的發展建議,在12歲前就養成他獨力安排讀書計畫的習慣,在18歲後就讓他為自己的人生做決定。因為我們無法改變一個人,孩子或是別人的改變是因為他們自己「願意改變」,並不是我們讓他們改變的!以上這段話其實是提醒我們兩件事情,第一件事情就是要認知孩子發展的歷程,才能規畫妥善教育,再者就是要我們放下「執著」,別老是想要控制別人照著自己的想法走(尤其控制自己的孩子),如同蔡師兄說的:「教育小孩要適時地放手,不可過度介入小孩的生活和學業」。
就讀書這件事情,算是一個人生選擇工作與出路的方式,社會上能讀書的人選擇權就越多,可以選擇更適合自己的職業或工作。不過這也並不代表會讀書就一定會成功,畢竟人生是自己的,究竟過得如何?過得開不開心?這些失敗與成功的衡量沒有一套一定的準則!如同上述案例提到去外商公司與到民宿工作,如果熱愛民宿,但卻選了外商,十多年後會怎麼想呢?這可能也是經歷後才知道!
所以說父母「與其擔心,不如祝福」,身為父母可以如同案例般「載著全家去了解兒子的工作環境,並給兒子一年的時間做自己,一年後看想法如何再決定」,這是方法,我們可以給建議,可以給分析,但讓孩子為自己負責。以後他成功了,會感謝您讓他自己決定;以後他失敗了,這是他自己的選擇,自己負責。但若我們要他照我們的決定,以後成功了是他的人生,若失敗了,您要還他一個人生嗎?
就佛法觀點,每人業力與福報不一樣,有些人就是得要去哪間學校面對那些老師或同事,就是得在人生中遇到什麼人,就是得要遭受那些考驗或磨難,這些都是久遠劫他們造作的因果,您如何只用這輩子當了他十多年的雙親,就想要扭轉這些百千年或萬億年的業力呢?這是非常值得我們思考的事情。
在一般家庭教育中,讀書被非常看重,在這樣的論點下,「打電玩或遊戲」就是一個不當的行為。近期也有心理學家提到,每個時代不一樣,電玩目前是許多孩子們社交的管道,孩子所有的同學都在遊戲室裡,很難不碰到電玩。這並沒有鼓勵父母讓孩子打電玩,但若孩子有這樣的問題,可以試著告訴他再玩十分鐘,然後等一下跟家長去做什麼事情……等,這樣孩子聽到後的焦點就會放在「等一下要做什麼」,而不會一直停留在「不要玩」這件事情,讓他可以順利先結束這回合的電玩。這是不錯的方式,引導孩子讓它結束遊戲,給您參考。
此外許多家庭也有紛爭的問題,尤其青少年階段。這邊心理學家也提出建議,建議您做任何情緒反應前要先「深呼吸」或「逃離現場」。人類大腦構造中分為思考與情緒兩部分,通常人的反應會經過思考後、進入情緒後才反映出來,但我們的本能經常還沒思考完畢就進入情緒,接著就反映出來,所以時常發怒後幾秒就可能後悔了,但發怒了,就傷害了!所以說要「深呼吸」或「逃離現場」,畢竟發怒後的一句話或是做的事情,往往不是我們真實要展現給孩子的,但孩子收到這些發怒的動作,可能就讓他記上一輩子。「深呼吸」與「逃離現場」是方便法,也是個讓我們不要犯下錯誤的方法。
我們常說要學習佛法,要建立佛化家庭,只不過大家業障習氣重,每位佛化家庭父母親能一開始打造佛化家庭就事事圓滿嗎?組織家庭是學問,教養孩子也是學問,上述的方便法與觀念都能幫助到我們組織與發展佛化家庭。教導孩子是我們的責任,想要好好教導不是靠自己想,不是自己覺得對就這麼教孩子,還得要參考資料,還得要知道做法。這好比學佛一樣,不是自己盲修瞎練,得依經奉行才是,道理都一樣。我們知道學佛要如此,教導孩子也需如此才是。
請再看過本篇文章幾次,也許能找到不錯的方針。一起為打造佛化家庭努力吧。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
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
南無護法韋馱尊天菩薩
南無伽藍菩薩
南無十方一切諸佛菩薩摩訶薩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來文照登: 唸經償還重大業障的過程當中,經歷了與先生不合、媽媽與先生家庭小孩之間的磨合,這些都讓自己身心接受著考驗,真的不輕鬆! 專心消重大業力期間,有一天發覺自己的腳指甲悶悶的,好像擦了指甲油一樣不能呼吸,低頭仔細查看自己的左右腳,發現感染了灰指甲。家裡只有先生一個人有灰指甲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來文照登: 某天,我大兒子瞪著圓圓的大眼睛問我:「媽媽,您什麼時候死?」我聽到這個問題後平靜了一下問兒子:「兒子,為什麼你突然這樣問媽媽呢?」兒子回答:「因為我不想您這麼早死,如果您也不在了,就沒有人陪我和弟弟了。」(我知道自從孩子的爸爸不在後,他們都很缺乏安全感,有時候也會說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來文照登: 最近各縣市教師甄試放榜,我在各縣市教育處網站查榜單,終於在今天下午四點多,在某縣教甄榜單看到前前學校的同事上榜,很替她開心!截圖拍照後馬上私訊給她,之後來來回回查看,她是否回我訊息。心中雖然想著:太好了!是位認真的老師上榜。但等了好久,她都沒有回我訊息,自己才覺悟,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曾經看過一個故事,一位慈父在小孩出門前殷切地囑咐他:「出門是去歷練的、去幫助他人的(每個孩子都要去歷練),切記不要貪玩,要記住回家的路,其實就是一條簡單的直路,只要心無旁貸一直走就可以回家了。」但也提醒他:「途中會遇到各種迷惑你的幻境(各種酸甜苦辣的人事物干擾),這樣就有可能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來文照登: 《阿伯的話─現場開示精華節錄》:「若有被煞到,磁場易亂,心不得安寧;心不定,則會坐這山望那山,辦事效率低落,因此要唸經修行,改變自身磁場,心清淨不受外力干擾,工作才能做得長久、做的好。」 「被沖犯是靈病,症狀有胸悶、心悸、胡思亂想、情緒不穩定,心神不能自主,晚上多夢
    以下兩則分享來文照登: 分享一 幾年前因為兒子生病四處求醫的關係,跑過很多大大小小的宮廟,只要有人介紹,再遠的地方都去;也花了好多錢買了各式各樣的神像擺件、護身用品,但感覺都不是很正派只是要錢,有的還會來沖犯或被外靈干擾;也看過很多拿錢供養師父的宗教,多年來尋尋覓覓,一直沒有遇到正法。 多年前,有一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來文照登: 唸經償還重大業障的過程當中,經歷了與先生不合、媽媽與先生家庭小孩之間的磨合,這些都讓自己身心接受著考驗,真的不輕鬆! 專心消重大業力期間,有一天發覺自己的腳指甲悶悶的,好像擦了指甲油一樣不能呼吸,低頭仔細查看自己的左右腳,發現感染了灰指甲。家裡只有先生一個人有灰指甲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來文照登: 某天,我大兒子瞪著圓圓的大眼睛問我:「媽媽,您什麼時候死?」我聽到這個問題後平靜了一下問兒子:「兒子,為什麼你突然這樣問媽媽呢?」兒子回答:「因為我不想您這麼早死,如果您也不在了,就沒有人陪我和弟弟了。」(我知道自從孩子的爸爸不在後,他們都很缺乏安全感,有時候也會說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來文照登: 最近各縣市教師甄試放榜,我在各縣市教育處網站查榜單,終於在今天下午四點多,在某縣教甄榜單看到前前學校的同事上榜,很替她開心!截圖拍照後馬上私訊給她,之後來來回回查看,她是否回我訊息。心中雖然想著:太好了!是位認真的老師上榜。但等了好久,她都沒有回我訊息,自己才覺悟,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曾經看過一個故事,一位慈父在小孩出門前殷切地囑咐他:「出門是去歷練的、去幫助他人的(每個孩子都要去歷練),切記不要貪玩,要記住回家的路,其實就是一條簡單的直路,只要心無旁貸一直走就可以回家了。」但也提醒他:「途中會遇到各種迷惑你的幻境(各種酸甜苦辣的人事物干擾),這樣就有可能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來文照登: 《阿伯的話─現場開示精華節錄》:「若有被煞到,磁場易亂,心不得安寧;心不定,則會坐這山望那山,辦事效率低落,因此要唸經修行,改變自身磁場,心清淨不受外力干擾,工作才能做得長久、做的好。」 「被沖犯是靈病,症狀有胸悶、心悸、胡思亂想、情緒不穩定,心神不能自主,晚上多夢
    以下兩則分享來文照登: 分享一 幾年前因為兒子生病四處求醫的關係,跑過很多大大小小的宮廟,只要有人介紹,再遠的地方都去;也花了好多錢買了各式各樣的神像擺件、護身用品,但感覺都不是很正派只是要錢,有的還會來沖犯或被外靈干擾;也看過很多拿錢供養師父的宗教,多年來尋尋覓覓,一直沒有遇到正法。 多年前,有一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日常生活裡,需要跟孩子解釋的東西,真的太多了, 在這些親子對話中,我們會跟孩子一起長大。 小孩天生是喜歡聽父母說話的, 我們得把握機會好好跟他們說(不是嘮叨), 不要等到父母想說的時候, 孩子已經不想聽, 那親子關係也會漸行漸遠的了。
    Thumbnail
    身為父母,總是想保護孩子,但有時候我們的愛會變成育兒誘惑,硬拗孩子聽從我們的意見。然而,適當的放手,讓孩子自己學習做決定,是更健康成長的方式。父母不必總是要求自己是對的,而是可以和孩子共同成長,一起面對未知的挑戰。
    Thumbnail
    家庭系統出現狀況,以理解尊重支持取代嘮叨控制,資深校園心理師給父母、老師的實戰書。書中提出解方,贏回尊重需要大人需要表現出努力和真誠,從而重新建立青少年對大人的信任。
    Thumbnail
    「老師,你說要陪孩子做他喜歡的事,但是他喜歡的我就是不喜歡呀!」 有不少的家長向我提出過這樣的困擾,我理解如果硬要家長去陪孩子,那種不得不的無奈感受,反而對親子關係是有害的。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家長在面對青少年孩子遲遲不願意上學時的困惑與壓力,並提出瞭解決問題的策略。作者透過對家長與青少年間關係的分析,提出了照顧自己與明確界線的重要性,並強調父母親需要先照顧好自己的情緒才能更好地照顧孩子。
    Thumbnail
    孩子上了小二以後複習功課、練琴,不喜歡媽咪在旁邊,總是指定爸爸。我很納悶,是兒子崇拜爸爸?兒子已經脫離跟媽咪撒嬌的階段?亦是男人間建立了秘密對話?可是兒子才八歲耶! 要稱作男人應該還早吧!
    Thumbnail
    參加高中生學校家代會,家長們為了自己的小孩都願意盡心付出,但對小孩是否真的有益?家長組織陪唸團隊並提供點心,但這樣的照顧可能反而影響孩子的獨立性訓練。教育上,最重要的是品德,而學業則可能受到遺傳影響。大家對於小孩教養有什麼想法呢?
    Thumbnail
    《小孩沒問題 大人有問題》 其中五味太郎寫到 「父母已經活得精疲力盡,因此對孩子的事情總是採取一種“幫他決定”的態度」
    Thumbnail
    父母總是期待孩子擁有幸福的未來,卻忽略了青少年在成長階段有多麼需要自己做決定,應該協助他們經歷完整人生。讓孩子自己摸索、跌倒、爬起,體驗酸甜苦辣,最終他們仍可尋得適合自己的路。何嘗不是一種幸福?
    Thumbnail
    在現在的社會裡,大人講的話,一定就是安全的路嗎? 讀完那篇文章,真的心有戚戚焉,雖說現在很多家長比起從前,教育心態已經開放了不少,但又有多少家長,可以真的放手到支持孩子追求自己心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日常生活裡,需要跟孩子解釋的東西,真的太多了, 在這些親子對話中,我們會跟孩子一起長大。 小孩天生是喜歡聽父母說話的, 我們得把握機會好好跟他們說(不是嘮叨), 不要等到父母想說的時候, 孩子已經不想聽, 那親子關係也會漸行漸遠的了。
    Thumbnail
    身為父母,總是想保護孩子,但有時候我們的愛會變成育兒誘惑,硬拗孩子聽從我們的意見。然而,適當的放手,讓孩子自己學習做決定,是更健康成長的方式。父母不必總是要求自己是對的,而是可以和孩子共同成長,一起面對未知的挑戰。
    Thumbnail
    家庭系統出現狀況,以理解尊重支持取代嘮叨控制,資深校園心理師給父母、老師的實戰書。書中提出解方,贏回尊重需要大人需要表現出努力和真誠,從而重新建立青少年對大人的信任。
    Thumbnail
    「老師,你說要陪孩子做他喜歡的事,但是他喜歡的我就是不喜歡呀!」 有不少的家長向我提出過這樣的困擾,我理解如果硬要家長去陪孩子,那種不得不的無奈感受,反而對親子關係是有害的。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家長在面對青少年孩子遲遲不願意上學時的困惑與壓力,並提出瞭解決問題的策略。作者透過對家長與青少年間關係的分析,提出了照顧自己與明確界線的重要性,並強調父母親需要先照顧好自己的情緒才能更好地照顧孩子。
    Thumbnail
    孩子上了小二以後複習功課、練琴,不喜歡媽咪在旁邊,總是指定爸爸。我很納悶,是兒子崇拜爸爸?兒子已經脫離跟媽咪撒嬌的階段?亦是男人間建立了秘密對話?可是兒子才八歲耶! 要稱作男人應該還早吧!
    Thumbnail
    參加高中生學校家代會,家長們為了自己的小孩都願意盡心付出,但對小孩是否真的有益?家長組織陪唸團隊並提供點心,但這樣的照顧可能反而影響孩子的獨立性訓練。教育上,最重要的是品德,而學業則可能受到遺傳影響。大家對於小孩教養有什麼想法呢?
    Thumbnail
    《小孩沒問題 大人有問題》 其中五味太郎寫到 「父母已經活得精疲力盡,因此對孩子的事情總是採取一種“幫他決定”的態度」
    Thumbnail
    父母總是期待孩子擁有幸福的未來,卻忽略了青少年在成長階段有多麼需要自己做決定,應該協助他們經歷完整人生。讓孩子自己摸索、跌倒、爬起,體驗酸甜苦辣,最終他們仍可尋得適合自己的路。何嘗不是一種幸福?
    Thumbnail
    在現在的社會裡,大人講的話,一定就是安全的路嗎? 讀完那篇文章,真的心有戚戚焉,雖說現在很多家長比起從前,教育心態已經開放了不少,但又有多少家長,可以真的放手到支持孩子追求自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