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09|閱讀時間 ‧ 約 7 分鐘

該不該幫孩子決定?

    以下為兩位有緣人分享,來文照登:
    分享一
    《阿伯的話─現場開示精華節錄》:「教養子女,要養還要教,太寵溺小孩會導致其抗壓性不夠。」
    現在的小孩很難教養,很懷念國小之前的他們,爸媽講了就會聽,還童言童語,很搞笑。到了國中至高中,意見很多,認為他們想的才是對的;跟他們說一下我們的想法,就會來一句「你不懂啦!」跟小孩溝通就斷了。最近又因學測要到了,時間緊湊,叫兒子排讀書計畫表唸書,後來發現排是排了,騙我說唸書了,實際上在追劇看動漫。
    我跟先生私下討論,想想自己與別人的小孩,還是有很多優點,兒子本來讀書就比較需要父母在後面一直推,一直提醒。有點到就好,講太多、唸太多親子關係差,心性易偏。
    想到阿伯的話:「與其擔心,不如祝福」。兒孫自有兒孫福,小孩固然要照顧,但不要過度操心,這對小孩沒有幫助,要適時放手;對子女最好的訓練,是讓他們走入人群,當孩子遇到問題時,再陪他們去找出問題的癥結點,再解決問題,而不是直接幫他們做好。真正要照顧的是自己的心,不要對小孩太執著,會影響自身的修持。也不要因小孩的教育而影響夫妻的感情,夫妻要好好互相扶持,才會善緣永續。
    分享二
    《阿伯的話─現場開示精華節錄》:「教育小孩要適時地放手,不可過度介入小孩的生活和學業,才不會造成反效果,如子女變成媽寶無法獨立,或子女長大後遇到挫折不知所措等。」
    朋友去年得知兒子考上研究所時,開心地跟我分享喜悅,豈料一個學期結束後,兒子就說對科系沒興趣要求辦休學。爸爸希望他到外商公司上班,原因是薪水與福利都比本土公司好。但他覺得自己的興趣是生態與園藝,自行找到民宿工作缺,為此爸爸有好幾天不說話,整日冷著一張臉,朋友很煩惱,不知道要如何勸說才好。
    其實爸爸的想法也沒什麼不對,但孩子有自己的想法,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想做什麼,也是件好事。況且趁年輕可以多方做嘗試,了解興趣與工作的差別,或是思考做有興趣的事真能養活自己或一個家庭嗎?還是深入了解後,真能把興趣變成一種事業也說不定。阿伯說:「小孩有心向學,父母要放手,讓子女去打拼、自由發展,父母不要干涉太多;人的意志力是很驚人的,而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的事,只要不做壞事,都要予以鼓勵。」
    最後是爸爸妥協,載著全家去了解兒子的工作環境,並給兒子一年的時間做自己,一年後看想法如何再決定。孩子在工作之餘也觀察山上的生態與昆蟲,並積極的参加活動中心舉辦的課程,過得如魚得水。雖然不知道未來會如何,但看到兒子回家訴說時神采奕奕的神情,讓朋友安心不少。
    (分享完畢)
    當父母也是一門有難度的學問,近期有心理學家提到孩子的發展建議,在12歲前就養成他獨力安排讀書計畫的習慣,在18歲後就讓他為自己的人生做決定。因為我們無法改變一個人,孩子或是別人的改變是因為他們自己「願意改變」,並不是我們讓他們改變的!以上這段話其實是提醒我們兩件事情,第一件事情就是要認知孩子發展的歷程,才能規畫妥善教育,再者就是要我們放下「執著」,別老是想要控制別人照著自己的想法走(尤其控制自己的孩子),如同蔡師兄說的:「教育小孩要適時地放手,不可過度介入小孩的生活和學業」。
    就讀書這件事情,算是一個人生選擇工作與出路的方式,社會上能讀書的人選擇權就越多,可以選擇更適合自己的職業或工作。不過這也並不代表會讀書就一定會成功,畢竟人生是自己的,究竟過得如何?過得開不開心?這些失敗與成功的衡量沒有一套一定的準則!如同上述案例提到去外商公司與到民宿工作,如果熱愛民宿,但卻選了外商,十多年後會怎麼想呢?這可能也是經歷後才知道!
    所以說父母「與其擔心,不如祝福」,身為父母可以如同案例般「載著全家去了解兒子的工作環境,並給兒子一年的時間做自己,一年後看想法如何再決定」,這是方法,我們可以給建議,可以給分析,但讓孩子為自己負責。以後他成功了,會感謝您讓他自己決定;以後他失敗了,這是他自己的選擇,自己負責。但若我們要他照我們的決定,以後成功了是他的人生,若失敗了,您要還他一個人生嗎?
    就佛法觀點,每人業力與福報不一樣,有些人就是得要去哪間學校面對那些老師或同事,就是得在人生中遇到什麼人,就是得要遭受那些考驗或磨難,這些都是久遠劫他們造作的因果,您如何只用這輩子當了他十多年的雙親,就想要扭轉這些百千年或萬億年的業力呢?這是非常值得我們思考的事情。
    在一般家庭教育中,讀書被非常看重,在這樣的論點下,「打電玩或遊戲」就是一個不當的行為。近期也有心理學家提到,每個時代不一樣,電玩目前是許多孩子們社交的管道,孩子所有的同學都在遊戲室裡,很難不碰到電玩。這並沒有鼓勵父母讓孩子打電玩,但若孩子有這樣的問題,可以試著告訴他再玩十分鐘,然後等一下跟家長去做什麼事情……等,這樣孩子聽到後的焦點就會放在「等一下要做什麼」,而不會一直停留在「不要玩」這件事情,讓他可以順利先結束這回合的電玩。這是不錯的方式,引導孩子讓它結束遊戲,給您參考。
    此外許多家庭也有紛爭的問題,尤其青少年階段。這邊心理學家也提出建議,建議您做任何情緒反應前要先「深呼吸」或「逃離現場」。人類大腦構造中分為思考與情緒兩部分,通常人的反應會經過思考後、進入情緒後才反映出來,但我們的本能經常還沒思考完畢就進入情緒,接著就反映出來,所以時常發怒後幾秒就可能後悔了,但發怒了,就傷害了!所以說要「深呼吸」或「逃離現場」,畢竟發怒後的一句話或是做的事情,往往不是我們真實要展現給孩子的,但孩子收到這些發怒的動作,可能就讓他記上一輩子。「深呼吸」與「逃離現場」是方便法,也是個讓我們不要犯下錯誤的方法。
    我們常說要學習佛法,要建立佛化家庭,只不過大家業障習氣重,每位佛化家庭父母親能一開始打造佛化家庭就事事圓滿嗎?組織家庭是學問,教養孩子也是學問,上述的方便法與觀念都能幫助到我們組織與發展佛化家庭。教導孩子是我們的責任,想要好好教導不是靠自己想,不是自己覺得對就這麼教孩子,還得要參考資料,還得要知道做法。這好比學佛一樣,不是自己盲修瞎練,得依經奉行才是,道理都一樣。我們知道學佛要如此,教導孩子也需如此才是。
    請再看過本篇文章幾次,也許能找到不錯的方針。一起為打造佛化家庭努力吧。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
    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
    南無護法韋馱尊天菩薩
    南無伽藍菩薩
    南無十方一切諸佛菩薩摩訶薩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