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2/09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千江有水千江月//神話對我們的意義是什麼?你的生活貧乏無趣嗎?/神話英雄與心理治療

我們這一生或驚天動地,或平凡無奇,雖然當下的我們沒能察覺到其間的差異,但是我們事後為自己的一生所賦予的意義,卻遠遠超出事實許多。
今天我們要來討論神話對我們的意義是什麼,以及我們為何需要神話?
人類自古需要神話,遠古時期的居民以神話解釋世界,更由神話故事中得到生活的典範。那些被我們傳頌的神話,之所以能超越語言、種族與國家的限制,歷久彌新,正是他們總能夠在故事中指引出人類共通的命運,那些少年少女成長的課題,他們面臨到的困境、他們的衝突與矛盾、以及他們所採取的行動。
神話因此讓你我成了共同體,在英雄的遭遇中,我們也看見了彼此。對任何偉大的時刻,我們同感榮耀。在悲戚與哀慟的剎那,我們一起默禱。
存在主義心理學家羅洛.梅就認為:「神話就像房子的樑,外表看不到,卻是支撐房子供人居住的重要結構」
精神分析師榮格更早就指出,神話中潛藏著人類集體無意識中的原型。神話不僅僅是對世界的認識,更可說是人安置自身於變動不居的世界的橋樑,是生存與意義之所需。
神話就像房子的樑,外表看不到,卻是支撐房子供人居住的重要結構
神話就像房子的樑,外表看不到,卻是支撐房子供人居住的重要結構
隨著晚期資本主義興起,神話思維逐漸被科技與商業價值取代,被貶斥為虛構、不真實的無意義陳述。然而神話的出離,卻沒有換來精神層面的自由,人們透過各種方式來填補意義的空缺,如動漫、遊戲、電影等,大眾流行文化更充滿著神話的影子,蜘蛛人、蝙蝠侠、星際大戰幾乎成了全球共通語言,電影裡鎔鑄著前現代神話思維與現代工業理性的種種內涵,令數代全球影迷瘋狂。
然而與此同時,自殺率的急遽增加與全球憂鬱人數增多,已經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我們內在沒有足夠的安全感,困乏生存意義而愈見焦慮。有些人因此染上菸酒毒癮,有人沉湎於虛擬世界,也有人完全投入消費主義,揮霍資本以撫慰內心。羅洛梅認為,精神疾病的蓬勃湧現正與神話的衰落有關。

接著,我們就要來發掘自己內心的神話
比較宗教學家約瑟夫.坎伯在研究古今中外世界各地的神話故事後,得出一個結論,這些數不清的故事其實都是同一個故事的各種變形,而故事中的英雄也都是同一位,然而這位英雄卻有千種不同的面貌。事實上,所有英雄的旅程都有一種極其驚人的相似性,他們面臨歷險的召喚,脫離日常世界而踏上試煉之路,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的開悟、摩西在曠野的考驗、耶穌的受難、普羅米修斯盜取天界之火,不論英雄的背景或面貌有多麼不同,對應的價值卻總能透出神秘的一致性。
坎伯認為,英雄是那些能夠接受挑戰,進而克服挑戰的人。他們離開安定的日常生活,遠行到未知的異域,在那裡尋找原來的世界所欠缺之物,並在過程中得到啟發,最後帶著更成熟的身心回到原來的世界,展開新的人生,這是全世界最受歡迎故事的基本模式,但我們的生活不也是如此?沒錯,我們不會魔法,奇蹟沒有發生,金銀財寶不輕易降臨,而惡運卻不請自來。但「英雄的旅程」不只關於前往迷宮、森林或洞穴歷險這些「向外」的旅程,也可以是一場「內省之旅」,我們深入探索自身的心靈,在過程中成長、蛻變,由絕望轉為希望、從脆弱變為堅強。這些心理轉變、情緒轉折的「旅程」同樣是「英雄之旅」,毫不遜色於異世界的冒險,實際上英雄就是我們自身的投射,所有故事裡的英雄,都是你自己。
英雄是那些能夠接受挑戰,進而克服挑戰的人
王溢嘉在青春第二課提到:「每一個勝利者身上都帶有傷疤,每一個英雄都有不為人知的痛,一個人只有在掙扎學習與克服中,才能真正成長,成為英雄與勝利者。」只要有人需要你,你又是英雄。

意義治療的旨趣
意義治療是一種在治療策略上著重於引導就診者尋找和發現生命的意義,樹立明確的生活目標,以積極向上的態度來面對和駕馭生活的心理治療方法。而神話,用羅洛梅的說法,就是「充當一個嘗試新生活的方法,或者重建已被損毀的舊生活方式的迫切嘗試」
我們的所有憧憬、冀望、衝突、狂亂與迷惘,都在神話裡被反映與折射出來。那麼,耶穌基督的再生就不光是肉體上的復活,而是觀看世界角度的更新,釋迦摩尼的苦行不是外在磨練,而是內省的知識,毀滅之神濕婆左手冒出熊熊烈火,燒去的不是凡俗肉身,而是內心對慾望的執著。
如果生活讓你找不到能夠讓你認同的神話,那麼你可以向哲人借點智慧。作家湯瑪斯.曼說過:「神話生活便是節慶。」儀式是神話的具體顯像,神話是敘事,儀式則是以身體的動作來表達神話,儀式與神話為這個充滿變化、令人困惑沮喪的世界,提供穩固的支點。
宗教史學家伊利亞德就認為,我們在儀式中參與世界的存在,描述心中早已失落的某種神聖境界,這種屬靈經驗已經在世俗生活中被遺忘,因此需要被儀式感給叫喚出來,顯聖之物可以是任何一樣世間萬物,也許是生日或紀念日等特定的時刻,也可能是故鄉或昔日的學校等空間,可能是具有特別意義的紀念物,也可能是觸碰你內心的床邊故事,或者勵志書上的格言,當某一存有顯示聖界時,他既參與周遭俗物的存在秩序,又與它們在價值秩序上區分開來。從而成為提供你力量的泉源。

我們聆聽公眾的神話,我們也在內心尋找私我的神話。
我們用神話摸索自我的輪廓,明瞭社會運作的道理,並在自己的神話中被接住,我們遇見英雄、或者成為英雄,也只有在那個時候,我們才真正開始學會作夢。對英雄而言,除了死,剩下的都只是擦傷。
對你而言,最具儀式感的時刻、地點、紀念物或格言是什麼呢?它又是如何支持你、帶給你力量,歡迎在留言區分享。
(本影片發表於youtube,請參閱連結)
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個朝向神話消解的世代
參考資料
《哭喊神話》(The Cry for Myth)
羅洛·梅(Rollo May)著
《千面英雄》(The Hero with a Thousand Faces)
約瑟夫·坎伯(Joseph John Campbell)著
《紅書》(The Red Book)
卡爾·古斯塔夫·榮格(Carl Gustav Jung
《神聖與世俗》(Das Heilige und das Profane)
米爾恰·伊利亞德(Mircea Eliade)著
《青春第二課》
王溢嘉著
《悲劇的誕生》(The Birth of Tragedy)
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