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午后,與玫玲在咖啡館小聚,鄰座二位女子在對談。
長髮女子說:「我很開明,小孩的數理很強卻偏偏選了文組,我也沒要他改選理組。」
長髮女子說自己開明的這句話,勾引了我的好奇心,我暫停了與玫玲的閒聊,開始竊聽她們的對話。
長髮女子口述她與孩子的對談如下:
媽媽:你數理那麼強,為什麼不選理組? 小孩:我覺得我比較喜觀文組類型的工作
媽媽:那不是很可惜了你的數理能力
小孩:不會啊,文組又不是不用考數理
媽媽:理組的職涯發展比較好,較有前景也有發展性
小孩:喔,但我還是想選文組的
媽媽:你想好就好,未來是你自己的,你承擔的起就好
不干涉對方的決定,就是開明嗎?
我問玫玲:「妳覺得那媽媽開明嗎?」 玫玲:「算是吧,感覺她想要小孩選理組,但她並沒有要求小孩要選理組。」
我:「不干涉對方的決定,就是開明嗎?」
玫玲:「對啊,難道不是嗎?」
我:「如果她覺得選理組比較好,又能支持小孩選文組的決定,那是真開明。」
玫玲:「嗯,我同意,感覺得出她並沒有完全接受小孩的決定,不然就不會跟朋友聊這段對話了。」
言語的力量
長髮女子覺得她是個開明媽媽,因為她沒干涉孩子選組的決定。我不認同她是開明媽媽的關鍵,在於她跟小孩的最後一句話:
「你想好就好,未來是你自己的,你承擔的起就好。」
沒錯,孩子的未來是孩子自己要面對承擔的,父母並不能代他做出選擇,這句話聽來沒什麼錯,更是課題分離的最佳示範,可是…好像就是有那麼一點怪怪的。
這句話聽起來頗有「不要拉倒」的意味,搭配長髮女子表述時的語氣,她只是沒有像一般頑固守舊的父母那樣雷霆大怒或諄諄教悔的要孩子改變主意而已。
碰上自信心不夠強的孩子,最後那句話會不會讓孩子覺得猶豫,並進而改變決定?
這是不是另一種柔性情勒的表現?
長髮女子與孩子的對談,表露著她希望孩子選擇理組,只是無法游說孩子改變選擇。也可以說,她刻意不繼續游說小孩依循她的想法而改變選擇,因為她自認她是個開明的媽媽,只是跟孩子強調後果自行承擔。
如果長髮女子最後一句話是:「看來你對自己的志向很有想法,我支持你。」這意謂著,即便孩子的選擇跟自己的評估有落差,媽媽仍可以給出正向且有力的回應,這段對話就會像是媽媽在引導孩子由不同角度多加思考的互動。
言語是有力量的,正向有力的支持與消極接受的應對,散發出來的氛圍有著天壤之別。
真正的開明,不僅僅是不頑固守舊的進行干預,而是順心的接受並給予肯定的回應。
結語
在社群平台上看到一則留言,它的按讚數相對其他留言來得多出許多:說自己很好相處的人,通常都不太好相處。
有些正向人格特質的形容詞,適合他人賦予,因為那與關係到與他人的互動,比如:開明、好相處、脾氣好、善溝通、將心比心…等,這些形容詞若是由他人回饋的,那就是我們的確給對方這樣的感受。
可若是自己說的呢?反而是一種迷障,會讓自己看不清自己的盲點,更有甚者,會成為諉過的藉口,比如:「我不好相處?我是很好相處的人,他才是不好相處的人。」或者:「我沒考量他的感受?我很懂得將心比心欸。」
努力、認真、積極、專業…這些正向特質的描述,可以自己往自己臉上貼金,那是自己就可以呈現的樣貌,但若是必須與他人互動連結才能撞擊產生的正向描述,自己用來說自己,就成了自我感覺良好的表述了。
原文出處:【闆娘的夏天雜貨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