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打開手機,讓我看她那 18 歲兒子傳來的訊息,訊息內容是兒子跟媽媽說今日的行程,也就是報告行蹤用的,文文嘆了口氣說:「他都會傳訊息跟我說他今天去了哪兒,問題是,這些訊息可信嗎?」
溝通背後的動機
18 歲青春期少年,正逢人生學業階段的大關卡,也是情竇初開的年紀。文文的兒子升上高三後開始談戀愛了,小倆口卿卿我我,談的不是你想讀哪間學校、選什麼科系,而是你喜歡兒子還是女兒。每當文文路過兒子房門口聽見小倆口諸如此類的話題,都難抑怒火的翻白眼。
據文文的說詞,兒子從談戀愛後就無心在課業上,嘴巴上說著要去哪裡自習讀書,實際蹤影卻難以捉摸。
- 我:妳信不過他說的嗎?
- 文文:我很想,但憑良心說,我做不到。小倆口在我眼皮底下就都不好好準備學業,在我看不見的地方,能相信他會好好的備考嗎?
- 我:那妳就想,起碼他還會傳訊息給妳,願意跟妳互動。
- 文文:噢,我還要感謝他肯說謊來騙我就是了…
- 我:應該是說,去理解他還會與妳互動,讓妳心安。或許他是為了防止妳後續的叨唸才這麼做,但無論如何,試著去理解他傳訊的發心,我相信那不會是惡意在驅使。
善思惟的循環
溝通關係中有兩個角色,一是表達者,另一是接收者。表達者的責任是讓對方理解你想表達的,接收者的功力則是不添加其他解讀的接收訊息。
人生的許多煩惱,在佛法裡都可以找到答案,包括人與人之間的表達溝通,無論彼此是親子關係、兩性關係或人際關係。
諦聽,就是如實地聽,不要有偏見地聽。要聽出佛的意思,不是聽出自己的意思,要聽出實相的意思,不是我個人的意思。有些人不諦聽,他只聽他想聽的,聽不見別人的意思,只聽到他心裡的意見,就容易發生誤解別人的狀況。
佛法不是聽一次就懂,人與人之間的訊息也是。就像文文,兒子傳來的訊息很明確,但文文卻疑惑著訊息的真假,此時就要看自己想要往哪方面想。
往壞的地方想,就是煩惱生起的因緣,就像文文面對兒子傳來的訊息,當文文往壞的地方想時,她會想起兒子曾經說過的謊,或兒子近日離經叛道的言行舉止,然後越想越生氣,這就叫惡思惟,沒有善思惟。
天下事沒有絕對,就看我們如何去看待它。即便文文根據對兒子的了解,訊息十有八九是謊言,或者還有其他行程未全盤揭露,也能透過善思惟去想想好的部份。
佛法裡的諦聽提及,要聽出實相的意思,文文的兒子為什麼要傳那樣的訊息呢?是主動傳的,還是因應文文的要求傳的?內容若是謊言,為什麼兒子要說謊?探究事情的根源,就能更明白兒子心裡的意思,就可以跳脫出自己原來想法的框架。
銷毀暗黑日記
我想起學生時期常寫的暗黑日記,在沒有大量且多元的閱讀之前,我甚至覺得寫暗黑日記是好的,因為它提供負面情緒抒發的管道,而這個管道又不會影響他人,寫完就好了。
但,寫暗黑日記就是一個惡思惟,心裡的坎並沒有因為書寫暗黑日記而不見,只是不會外向的表述出來,比如不會跟對方吵架,或跟第三人發牢騷,但那些不愉快的事,始終還停在心上。
都說書寫閱讀心得有助於閱讀記憶與理解,套用在暗黑日記上,不就是給自己設了個框架,讓自己不時地想起那些暗黑事件嗎?過去的不愉快不但不容易因為時間的流逝而淡忘,反而是在書寫過程中被深刻地記錄下來,有時不經意的翻閱,還會憶起逐漸釋懷的往事。
文文不寫暗黑日記,但她會做類似的事情,她會截圖存下與兒子的對話訊息,說如果有一天兒子後悔了,她就可以提出証據說:「當初我都有提點你,是你自己聽不進去的。」
文文沒發現的是,這是惡思惟的循環,她不是會詛咒兒子不好的媽媽,但卻在潛意識裡覺得兒子以後會過得不好、會後悔年輕時的荒唐,甚至會回頭指責抱怨媽媽沒有教好他。
結語
在決定刪去銷毀暗黑日記時,我一度遲疑:「這些記憶如果不在了,有一天別人跟我提及這個人時,我要怎麼說這個人的不好呢?」
這是我執的現象,是自己不願放過對方、放過自己的執念。「無論與對方是否能和解重結善緣,忘記曾經的不愉快不是很好嗎?」在閱讀的引導與思考中,釐清緊緊抓住記憶的背後動機,就能發現一切只是自己的不甘願。
《光師父說心經1 從此岸到彼岸》說,同樣一件事 情就看你怎麼思惟。世間事沒有絕對,我們的苦與樂都是自己決定的。所以我們要訓練自己往好的地方去看、去想,不要放任自己的意念往壞的地方奔馳,如此煩惱也會減少很多。
原文出處:闆娘的夏天雜貨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