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05|閱讀時間 ‧ 約 6 分鐘

學習「動」起來才有「機」會

    在教育裡面不管是家長、老師,又或者是學生自己,動力一直是學習上棘手又困擾多數的問題。
    「啊我就不喜歡讀書啊!」
    「蛤~我不要寫這個。」
    「好煩喔,真累,幹嘛學這個啊!」
    「齁…可以不要嗎(懶)。」
    這些「動聽」(動不動就聽到)的句子讓多少親子跟師生在互動中爆炸,也甚感無能為力,拖著不想走的石頭,再辛勤跟奮力的馬車都是原地踏步,也漸漸在這之中流失體力與心力。而對於本身處於這種狀態的孩子,其實他們的內心也不是安定的,外面擾動拖著石頭的馬車不可能讓石頭處於安穩之態。
    『老師,怎麼辦?』
    如果學習是一台車子,那麼動機與動力就是油,想要車跑,就要加油。
    重點是,油要去哪裡找?油可以從外面加,亦可以自己去挖,挖完了也得不斷找替代物。外面加的油有一天會沒了,加油站可以不提供給你油,也可能你找不到加油站,外面的油就是教育心理學上所稱的外在動機,外在動機是他人給的獎勵與肯定,外在動機很迅速與即時,能夠短時間看見成效,但卻也很單一亦會疲乏,外在動機是無法真正讓個體有長期的效果。
    所以,真正能夠讓個體持續且主動的學習是內在動機,是自己挖到的油,像是成就感、價值感舞歸屬感,挖需要找尋的過程,得用長時間換取,也會經歷探測錯誤,而挖不到的苦悶時刻,過程辛苦所以多數人不擅自己挖油,而是仰賴與不斷追求外在動機,而當外在動機不再有時,車子就沒效能的停止了。
    面對無動力與動機的孩子或大人,我們也能試著以這樣的思維角度切入去思考,不管是車子還是石頭,車子不是一天沒油的,石頭也不是一天造成的,車子為什麼會落得沒油的處境?可能是忘記加油,可能是找不到加油站,也可能是現下環境沒有了能源,車子在沒油之前也前進了一段路;石頭也不是一天造成的,以前是沙、是土、是小石,是可以任意去各處的狀態,是什麼讓他漸漸不想動?是遇到阻礙被困住了,所以小石頭越積越大,大到無法再容易撼動,也許它的不想動是因為覺得自己已經「動不了」。
    經過上述的思考後,我們可以理解無動力與動機絕對不是表象的狀況而已,更多的是需要去找表象之下的原因,#不是突然沒動機與動力的#也不會是永遠都這樣的,也許在責備之孩子或自己之前,可以先行同理的是他們並不是一直是這樣的狀況,也不是現下無動力代表「永遠」都沒了找到動力與動機的機會,心理上可以稍做放鬆,但不是放任。
    所以該怎麼辦?溫力就幾個角度作嘗試切入:
    1.#外在動機轉內在動機的引導
    人是喜歡被獎勵的動物,最大且最最持久的獎勵是無形的,像是價值感、成就感以及歸屬感,而這些不可能在一開始嘗試時就獲得,如果是最剛開始就可以獲得的話,那就不是最珍貴且最有意義的了。
    無形從有形中生出,在嘗試新挑戰時,可以先給予挑戰者一個具體的誘因目標(#平常不易得到的),例如:如果這次數學進步十分,可以獲得500元獎金、如果考完指考,可以去一趟自助旅行、如果考到前三名,一週玩電腦時間增加三十分鐘。當具體的獎勵可以促發動機後,#重點在過程的內在刺激,所謂的內在刺激就是得將目標從聚焦具體獎勵轉為#鼓勵、支持與肯定挑戰者的態度與行為,所以過程中避免一直對挑戰者說出「哇,你好棒,加油哦,你快可以拿到你想要的東西了!」應借力使力,改說「我看見你為了達成設定的目標,所以每天都可以自動自發的完成作業與複習,有這樣態度的你離目標會越來越近的!」將挑戰者的心態目標漸漸培養到看見自己#最大的獎勵-優秀的態度養成,而非外在獎勵目標。
    2.#內在動機的培養
    不可能一開始就是甜頭,所有價值感、成就感與歸屬感都是先有嘗試、探索、付出與試誤後才會建立起來的,而內在動機比起外在動機更為抽象,所以要培養內在動機最入門的方式就是#看見它,必須用語言把它具象化說出來,在說的過程中會漸漸地讓大腦#意識到自己的這些價值與能力,使得在後來的學習上理智的大腦可以對於行為有所規範,而後培養出積累的內在動機。
    3.#總結
    家長可以這麼做:
    l 口語「真誠具體」的肯定學習者的行為。
    l 提醒自己鼓勵時要將目標放在「內在態度」,而非不斷告訴挑戰者將會得到什麼具體獎賞。
    學生想自救可以這麼做:
    l 不要設想短期內就可以讓找不到動力的自己轉變成積極大師,先放下這樣的非理性。
    l 試著寫下自己有無什麼願望,一步一步將願望化為更為具體可達成的,通常具體可達成的願望會是很小的。(這邊未來再詳細寫一篇範例引導)
    l 從小地方鼓勵自己的改變與做得好的地方,通常無動力是因為兌現下的處境覺得自己無法改變也沒有期待,所以先從小地方嘗試做出不一樣的調整,也許會看見不一樣的可能與期待。
    老師可以這麼做:
    l 建立關係還是最重要的第一步,以聊聊取代命令指責。
    l 陪伴-面質-陪伴-面質-陪伴-面質(循環),與學習者關係良好的老師很適合作為面質的角色,可以去刺激學習者尚未達成的地方,然後給予期待要求和壓力,進而讓學習者有壓力去推進。
    l 拉家長成為協力夥伴,培養家長能夠具體肯定孩子的能力。
    馬車硬拉會讓石頭翻覆,馬車的繩子斷裂;車子沒油硬跑會整組壞光光,也會停在路上造成交通打結。
    所以面對不想動、動不了的石頭你需要先找到好的滾木,撐起石頭先讓他有空間,撐起他後才有辦法滾動;面對沒油的車子,要先找到拖車來幫忙,還要有技師來幫忙維修。一切不容易,但這些作為都是重新有可能的機會。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