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06|閱讀時間 ‧ 約 15 分鐘

閱讀心得 l 書名:Shutdown: How Covid Shook the World’s Economy

本書在出版時,正是Covid- 19疫情最嚴重的時刻。於是作者約翰·亞當·圖茲(John Adam Tooze)著書說明Covid- 19爆發後對全世界經濟的影響,特別是第三世界的落後國家,更面臨財政上的困境。
******************************************
書名:Shutdown: How Covid Shook the World’s Economy
作者:John Adam Tooze(註1)
出版日期:2021年
*****************************************
《歷史的大疫情》
Covid- 19疾病在2019年末月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湖北省武漢市首次被發現,隨後在2020年初迅速擴散至全球多國,逐漸變成一場全球性大瘟疫。截至2021年9月16日,全球已有個國家和地區累計報告逾2.26億例確診個案,其中逾466萬人死亡,是人類歷史上大規模流行病之一。世界各國對該病病死率的估計值差異甚大,截止2021年2月8日,多數國家該病的觀測病死率在0.5%-5.0%之間註,全球初步修正病死率約為2.9%。
作者被認為這疫情不是個黑天鵝。不過,因為Covid- 19是完全意料不到的,無法預測的事件,他認為此乃灰犀牛事件。Covid- 19爆發後,全球經濟95%受到影響,且從未像在短短幾週內萎縮20%以上,數以百萬的人失去性命,全球流動停擺,
《反應太慢、浪費時間(Wasting Time)》
2020年2月,疫情正嚴重中,時間都被浪費了。因為有些國家不認為COVID是很危險的,當然這是人類未曾碰過的新冠毒,低估了現在國際交流能力跟歷史疫情之廣及範例不同,同時疫情開始重創全球經濟了。
有研究指出SARS-CoV-2最早可能於2019年10月至11月進入人類社會生活並開始傳播,首宗個案2019年12月1日在武漢市。該市疫情指揮部採取封鎖隔離措施,這是近代公共衛生史上第一次對千萬人口規模的大城市採取封鎖措施。當湖南疫情發生時,中國以外的國家在第一時間內無法體會到事件的嚴重性,因為中國人口眾多,因為國際間商流、旅流、物流如此緊密交流,中國境內有很多跨國合資企業,到了2020年中國佔國際供應鍊百分之20以上。本章主要探討全世界各國之領導人對事件嚴重性評估觀點影響疫情的擴展情形。如果本章的標題:二月在浪費時間(February:Wasting Time)
到了2月中旬,中國大陸的疫情達到發展高峰,同期,在義大利、韓國與伊朗三國確診人數急速增加。2月29日,世衛組織將疫情的全球風險級別提升為「非常高」。到了3月中旬,歐洲與中東各國都出現了大量個案,世衛組織宣布此次疫情已構成「全球大流行」。此後歐洲、南美洲先後被宣布為本次大流行的中心。
《疫情所造成的經濟停頓及生活影響卻是格外巨大的》
從世界是平的這本書問市後,全球化已是事實。任一地區之大事件,必引起蝴蝶效應。而這本書會從「貨幣波動」所帶來的影響,「全球政治變化」,「中美貿易」、「美國大選」等。從疫情影響到國與國之間的政治利益、同時疫情改變了社會組織,包括綠色政治運動,左翼右翼政治拉扯與改革主義實驗。
危機爆發的初期,亦遇上全球醫療與民生用品因為恐慌性消費導致供應不足、傳布假新聞與針對不同族裔的種族的及地域的歧視等問題。許多教育機構和公共區域被部分或完全關閉,很多活動被取消或推遲。而疫情擴散對全球航空、旅遊、娛樂、體育、石油市場、金融市場等方面造成巨大影響。
疫情是對全球經濟的重大破壞穩定的威脅。經濟學人智庫的阿加特·德馬萊斯(Agathe Demarais)預測,市場將保持波動,直到潛在結果的清晰形像出現。來自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的專家的一項估計對全球供應鏈產生了超過$3000億美元的影響,這種影響可能持續長達兩年。由於中國境外COVID-19個案數量大幅增加,全球股票市場在2月24日下跌。
無效的政府組織讓生活、經濟、社會整個脫節!我們該如何應變?
後疫情時代感染者後遺症,社福及醫療機構是否有能力處理應變?
問題是,中國是全世界最大的製造工場,中國疫情,會影響到全球工商業供應鍊的完整,影響到全球的經濟表現,例如IMF就下修中國經濟成長率至6.5%。疫情導致全球社會嚴重混亂,並使全球經濟陷入二戰以來最嚴重衰退。危機爆發初期,亦遇上全球醫療與民生用品因為恐慌性消費導致供應不足。這次疫情來的又快又急,是人類經驗上前所未見,因此有很多雜訊偏誤(可參考康納曼所著「雜訊:人類判斷的缺陷」這本書)。本章作者提到McNamara fallacy(在第73頁,編按:所請麥納馬拉謬誤就是過度使用數據評估事實的謬誤,出自於前美國國防部長McNamara之評估作法)
《史上最快與規模最大的崩盤》
世衛組織於2020年3月10日將新冠疫情指定為全球大流行病。受恐慌情緒影響,2月和3月初,全球信貸和股票價格急劇下跌,美股更是在3月經歷了4次熔斷。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全球股市市值蒸發了30億美元,這是有史以來速度最快和規模最大的市場崩潰之一。
原油期貨下跌到負數,讓市場投資人上了重要的一堂課。美國西德州(WTI)5月原油期貨價格於今年4月20日單日內暴跌後,出現負價格至-37.63美元,創下歷史以來首次記錄,顛覆全球投資人的傳統認知,也讓商品槓桿交易商、ETF發行商重新重視商品流動性以及產品策略調整。
全球股票市場2月24日到3月初,全球信貸和股票價格急劇下跌。美股更是在3月經歷了4次熔斷。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全球股市市值蒸發了30億美元,有史以來速度最快和規模最大的市場崩潰之一。
同樣的,債券市場是代表法人機構對經濟安定的櫃窗。在本章中也提到殖利率曲線倒掛(編案:一般而言殖利率曲線倒掛經濟衰退的前兆)。所謂的殖利率曲線,是指把不同期限的公債殖利率連結而成的曲線。我們都知道多數投資者會偏好短期債券,而長期債券因具有更多不確定性,所以為了吸引投資者,就必須付出流動性補償——也就是較高的利率。當殖利率倒掛代表的就是短天期的債券殖利率、高過長天期殖利率曲線,這不是常見現象,就經驗值,約莫每十年左右才會出現一次。這次受疫情影響,部份資金就會進入長天期公債尋求避險,因此壓低了長天期公債殖利率。它反應了長期經濟已經趨緩是景氣衰退的先行指標,但短期資金仍在緊縮的狀況。
《新冠疫情更拉開了富有與貧窮國家的大差距》
歷史明鑑,因為瘧疾、瘟疫、飢荒、戰爭等的死亡人數,其中會以「貧窮而死於飢荒跟疾病的人們」最為嚴重。已開發國家平均壽命81歲,相對於低收入國家平均壽命為55歲,因公衛建設制度上的落差,死於貧困與疾病的民眾佔多數,因為各國之間貧富差距近50倍。
疫情影響下,醫療資源分配不均等問題,疫苗多被強國把持,落後國家沒有疫苗可施打加上醫療資源不足導致死亡率偏高!
《各國政府對疫情反應的態度》
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流行病學家莫爾斯(Stephen Morse)認為疫情的嚴重與否與政府、人民對待疫情是否會導致大流行及嚴重性有不同的態度。他說「我認為我們今天有能力更有效地應對大流行病,但部分問題是調動資源和政治意願來認真對待它們。我覺得最大的問題並不是病原體——而是人類滿足於現狀」。而人們總是習慣於以過去面對事情的經驗來處理下一次的危機,但卻往往發現「這次不一樣」所以才發現準備遠遠不夠,不僅個人受害也導致全體社會共同承擔風險。西方國家在以對待伊波拉病毒的方式對待這次疫情就是一個最大的教訓。
作為認為主要是大家缺乏協調一致性的引領方向。世界衛生組織、國際貨幣基金曾提出警告、但當下美國與歐盟並沒有強力回應,連中國政府也沒有很強烈地限制移動及落實隔離政策。
從一開始COVID-19發現,國家試圖掩蓋消息不斷的出現陰謀論。其中有一段期間, WHO相信了中國對疫情控制的數據而大家也相信WHO所說:「疫情最嚴重的狀況在去年二月已經過了」,所以開始鬆懈,然後開始引爆一場又一場危機就像燒不完的野火一般。
中國共當的集權主義處理新冠疫情有他自己的獨特方式。也有可能試圖暪隱真相。例如作著Adam Tooze揭露這很嚴重的問題,在中國宣布它在疫情期間失業率僅從5.3%上升到6.0%,不過這個樣本是怎麼來的?是從失業保險系統來的?那如果一個國家的失業保險根本只有覆蓋人口的一半呢?那另一半的失業是不是都沒算到?這才是經濟數據可信度最大的關鍵問題
當然,這在西方是無法想像的,即使是中國憑空變出醫院的景像也證實了對共產黨政權的刻板印象,而不是被視為對即將發生的事情的警告。當2020年2月湖南發生新冠疫情形時,全世界遠在中國距離之外遙遠,大家輕忽它。當時很難想像疫情是很快的擴散,出乎大家的意料。其實G20有提到一些警訊,例如減少交通交流,提供個人防護裝備等。
本章作者評斷2020年2-3月期間各國防疫表現,中國大陸集權主義下有很多資訊不透明之處,美國在川普執政下,個人主義的自大吹噓又蠻橫跋扈,當時防疫政策混亂。(編按:面對2020年年底總統大選,根據彭博資訊分析,川普漠視新冠肺炎疫情,抗疫不力,成為敗選主因。),而俄羅斯普丁、墨西哥、巴西、英國強生(也一樣自大),表現上也不比中國大陸強多少?一些歐州國家反應慢半拍,導致人心惶惶不已。他唯一讚許的國家是南韓,具效率性,反應快,有達到防堵效果。
《各國政府對金融可能衰退時失序時的必要出手》
中國是全世界的製造工場,中國受疫情影響到全世界工商業供應鍊的完整,就是影響到全球的經濟表現。
根據這本書,關鍵原因之一是中央銀行的干預:不僅僅是美國的美聯儲,它是關鍵角色 ,而且還有這種非正式的全球央行網絡,它們共同合作並協調一攬子救助計劃,以確保不會發生同樣的事情。例如:美聯儲采取行動,然後是歐洲央行、日本央行和英格蘭銀行,然後在幾天之內,世界其他地區的央行也可以採取行動。
《債務減緩方案》
諸多國際性組織,諸如國際貨幣基金(IMF)、世界銀行、聯合國安理會、G20國際組織等,均有對這次新冠疫情衝擊下的回應,以實錢地球村之全民概念,而這些組織所採用之債務減緩方案,與一般銀行界冠用之方法不同小異,例如紓困貸款、主動降息、貸款寬緩、利息展延等等。
當新冠疫情來臨,一些中低收入的國家急需要疫苗,但疫苗需要經費,世界銀行有專案融資計劃資助貧窮國家。這些貧窮國家本來就債務高築,碰上疫情出國受阻,2020年估損失1500億美元,形成疫情下對債權人之財務信用風險。是否要對這些貧窮國家進行輸困之債務減免呢?
2020年11月,聯合國安理會、G20會議、世界銀行等主要人物均提出:再嚴竣疫情下,若不對貧窮國家進行輸困方案,恐怕1980年之國際失序事件會再現!但大家提議歸提議,但並沒有那麼積極作為,因這次危機並不像2008年金融海嘯般顯現地衝擊。
事實上,IMF旗下已有一個SDR(編按:SDR是特別提款權,依據各國在此基金組織內分配給會員國的一種使用基金的權利,類似互助會)。但受到川普政府美國保守派核心小組,不支持此基金增加對新冠疫情的協助。對世界事務行使否決權令人惱火,並極大地剝奪了像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這樣的機構的合法性,否決對金融援助的僵局,作者認為是愚蠢的。
在2020年的四月,成立DSSI的組織,來幫助一些非洲及亞洲的小國家,只要NPV(淨現值)不為負值極可,不收短債利息,但未來(2022-2024年)付得利息高一些做為補貼,以渡過疫情難關。全世界最大的債權國是中國,中國利用大量借錢(2020年有470億美元之債權)給全世界中低收入及貧困國家的策略,有其經濟成長如一帶一路商業板圖,有其政治上拉攏考量,也受到抨擊。疫情下財政兩難,有些國家,例如客麥隆,使用DSSI模式疏困,隨即遭到Moody降級信評,影響日後該國的借款利息成本。本章中亦提及其他國際救助貧窮國家低利債款之組織如IBRD(Internaional Bank of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另外,聯合國下的經濟發展委員會(The UN Conference on Trade and Development, UNCTAD)也提供債務減免。
有二個需探討的問題是:第一個是國家政治合作聯合版圖之戰略考量,例如德國發展部長說:「不能看到中國政府一直拉攏第三世界的國家」,另一個考慮是私人化,私人債權人是否有共識地幫助貧困國家難關,願意收受利息降低、展延及減收?這可能需要除了訴求人道關懷觀點外,疏預估這些國家中可能未來的經濟成長樂觀預期(例如低廉的勞工成本、豐富自然資源等等)。
總是覺得在新冠疫情下,一些本來高台債主的國家,經濟停頓下更岌岌可危,如果不予以疏困,若導至該國家破產,那債務完全拿不回來,更是錯誤的判斷吧。例如巴西短債已佔GDP九成,像南非於2020年失業率已達30%,像土耳其這國家,2020年,缺乏國家治理機制,180度迴轉利率水準,該國貨幣貶值因應1400億美元債務,但導至失業率攀升,國家準備產生負值,這些都是在疫情下產生的經濟壓力。作者認為很無奈的評論:「世界經濟等級有很多層次,在各層次上都在進行實力較量」。本章中例舉出一些國家正面臨經濟的困境中,例如已到到巴西、南非,還有尚比亞、厄瓜多爾、衣索比亞、奈及利亞、迦納、肯亞等等。
(註1)
作者:約翰·亞當·圖茲(John Adam Tooze)是英國歷史學家,是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歐洲研究所所長和卡內基歐洲非居民學者。在此之前,他是劍橋大學20世紀歷史學的讀者,以及劍橋耶穌學院歷史學的Gurnee Hart研究員學歷。
約翰·亞當·圖茲(John Adam Tooze),劍橋大學國王學院 (1986–1989)、柏林自由大學 (1989–1991)、倫敦政治經濟學院 (1991 年–1996 年)。
獲獎記錄: Philip Leverhulme Prize (2002 ), 沃爾夫森歷史獎 (2006 ), 萊昂內爾·蓋爾伯獎 (2019 )
(註2) 2019年3月20日 全球大股災。據此美FED降息、寬鬆貨幣政策大撒錢救市政策推出,爾後造成股市大漲之線型。但最近2023/1/5止,又因要抑制通膨,FED拚命升值,影響消費力導,股市已回檔修正不少(尤以那斯達克指數修正更大)。如下圖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