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也是當時找療癒相關書籍時映入眼簾的一本書。
想閱讀這本書,是為了試著去了解自己:「我怎麼了?」,以及努力去開解自己、照顧自己。
以下是我的心得:
A.孤寂與孤獨
孤寂是缺乏與他人的連結,情感無法滿足,內心感到空洞疏離的狀態。
此時為了減少痛苦,會將自我的感受剝離、分割出去,但自我分割就會導致自己不再完整與圓滿,無法真正感受內在平靜安穩的狀態。
會產生孤寂感,大部分是童年時期未從照顧者獲得足夠的愛和安全感,發展出這樣一套剝離自己情感的生存模式。小孩雖然有「很乖」、「不需要太擔心」的評價,但就像冰山模式的比喻,無法得知孩子在冰山下,真正的感受為何?
孩子長大後可能會迴避人際關系,認為很麻煩,實際上是自己不擅社交,覺得無法理解別人,說的話也難以讓別人理解,便以疏離的態度掩飾自己,甚至有「戀物」的傾向。因為物品不會有情緒,不需要處理情緒,比跟處理人際關係單純多了。
書裡提到自我價值感低落的人,容易產生孤寂感,也容易產生消極想法與無力感。
他們在外只願意展現美好的一面,而隱藏不夠好的部分,自始至終都沒有人了解過這個人真實的模樣。但他們真正應該要做的是「自我照顧」,像是沉澱自己、滿足自己的身心需求,增加與人的正向連結...等。
孤獨是一個人能夠承接自己的感受,能自在獨處的狀態。
就像[思考馬達]裡說過每天都要安排一個獨處不被干擾的時間才能好好啟動思考馬達,進行反思。
在這一個時期,該做的就是安定平穩自己的內在,向內紮根,持續地自我探索與自我認識。培養自己能承接住自己的能力以及自己的心理韌性。即書裡提到的「自我安頓」的能力。
這讓我想到薩提爾模式提到的尋找自己生命經歷裡的正向資源,以支援自己、調節自己。
長大成人的自己,是有能力去創造新的生命經驗的,已經不需要再被小時候的經歷所支配。當然這是建立在能覺察自我的情形下,才能練習不再用過去的慣性姿態來處理類似事件。
B.修復練習
本書提到六階修復練習:
1.允許你有感受,降低神經症反應。
2.接納及安撫你的真實情緒。
3.肯定你的存在「很好」。
4.保持對自己的正向好奇與關注。
5.學習在關係中傳達情感與正向表達。
6.累積同步同調的情感連結。
前面四階我覺得以之前讀過的薩提爾相關書籍來說,即是用SAGE方法來覺察自己的情緒,以及肯定與欣賞自己。
一層又一層的重重包裹的複合情緒,需要我們刻意並長期的練習,才能逐漸找到自己的「核心情緒」,了解自己發生什麼事後,以不批評、不評斷的態度接納自己,照顧並安頓好自己,才能繼續往下談怎麼處理。
好好地自我照顧,珍視自己,對自己與內在小孩正向情感喊話,如果不知道怎麼做?想想看會怎麼對待自己的好朋友?就那樣去對待自己吧!
由自己來肯定自己的價值,不再活在別人的嘴裡!成為最愛自己的人以及自己最重要的支持者!
最後兩階則是與人際關係中的連結相關,書裡提到最高品質的互動是能互相表述、互相同理與理解對方的觀點和感受後再予以正向反饋。如果是一方聽一方說,或是各自表述不傾聽對方的觀點都不能算是高品質互動。
還有,也不能忽視微小溫暖的情感,即使是短暫的連結,像是幫助他人後得到的一聲謝謝,也是能溫暖己身的。
結語:
“人生需要完整獨立的自我與有意義的關係。”
有人說過:人的一生都走在療癒自己的路上,就是這樣的意思吧!透過自我連結、與他人連結來實踐自我照顧、自我療癒,最後達到完整圓滿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