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09|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大腦感受到痛苦與恐懼

    我們生活當中總會有痛苦與恐懼,但那個來源是源自於哪裡呢?
    我們似乎會去看我們恐懼與痛苦的表面,去提出我們感到恐懼與痛苦的問題,但我們卻忽略最重要的一點,痛苦與恐懼都是一種感覺,而這個感覺是怎麼來的?
    如果我們能夠去理解到「感覺」的來源,從根源去解決它,或是去根源去挖掘,我們會發現一切都是「腦袋想出來的」。
    確實痛苦與恐懼是存在的,感受很真實,不假。
    那為什麼會說是用「想出來的」呢?
    因為我們的認知連結的問題,我們對於遇到的事情連結到了恐懼,連結到了痛苦,我們的大腦並不聰明,容易被制約,但我們卻誤以為腦袋感受到的就是我們所感受到的。
    不相信的話我們可以舉個極端一點的例子,我們對疼痛的想法就是不好的,一想到會痛就覺得恐懼,可是對於「被虐狂」(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認知連結,非貶義,為了使一般人明白迫不得已採用這個詞)來說,痛覺等於快樂,給予他愉悅的感覺。
    所以我們可以了解到,我們的腦袋是可以被改變認知上的連結。
    就像是被制約了一樣,有些人想到冰、酸梅就會牙酸,這就是大腦在作用,他誤以為我們已經吃到了,所以覺得牙齒很痠痛,但實際上我們根本就沒有吃到。
    如果我們能夠去明白我們大腦是怎麼作用的話,我們就可以用客觀的角度去觀察我們自己的情緒,我們的情緒是為什麼會產生。
    我們為什麼會感覺到不舒服、恐懼、痛苦呢?
    假設是早上要早起感覺到痛苦,到底是因為早起痛苦還是因為要上班上學痛苦?如果今天是一個放假日,預計要去自己計畫已久的地點玩樂,早起會感覺到痛苦嗎?所以痛苦的不是早起,是我們不想要面對上班上學。
    那我們可以再推,如果早起不是讓我們痛苦的來源,為什麼上班上學會是我們痛苦的來源呢?
    假設今天上班同事人很好讓我們覺得上班是愉快的,或者學校同學有好朋友在所以去學校能夠看到彼此,是不是讓我們上班上學有了動力了呢?
    痛苦其實是我們想出來的,不是一個必須要有的情緒。簡單來說,當我們去了解到我們自己的情緒轉換的時候,最終其實我們會發現,我們平時太將我們腦袋給予我們的回應當作是理所當然,好像是呼吸一樣,是由我們腦幹去控制一樣,我們沒有經過大腦的解析,就讓大腦擅自幫我們處理,加上一個我們比較習慣的情緒。
    這樣有好處也有壞處,好處是我們能夠借用我們大腦容易習慣的特點去達到欺騙大腦而讓我們可以去完成某些我們不想做的事情,例如養成一個你不太願意去做的好習慣,像是每天睡覺前原本你會看手機,但可能你改成在床上拉拉筋才睡覺,每天都做同樣的事情,久而久之,當你不做這件事情的時候,自己會覺得很奇怪。壞處就是完全相反,當我們養成了一個壞習慣,我們的大腦也會繼續這麼做,像是看手機看到很晚,明明很累了還不睡覺這種習慣。
    恐懼與痛苦也是一樣,那都是我們養成的習慣,當我們去觀察自己,會發現我們的痛苦與恐懼都是因為我們沒有去看清楚眼前的事情而造成大腦自動連結這樣的情緒。
    確實,人類對於未知都是恐懼的,對於「不喜歡」的東西感覺痛苦都像是反射動作一樣。但當我們能夠先意識到,我們的「初始設定」出了問題,就可以進一步藉由觀察我們自己的狀態來做更動。
    其實這個議題有很多可以探討的,有個很有名的演說家「安東尼羅賓」就是在講這種利用大腦連結去改變我們生活,進而讓我們成功。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