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說標題,不是要大家吃糖阿,我們生活中幾乎無法避開碳水,我是指澱粉,基本上照一般人的飲食來說都是夠的,還超過許多,不用因此而多吃糖或多喝杯含糖手搖。
在我們的生活中,專注力這件事越來越變得難以捉摸,彷彿要掌握它,就得像在抓住一隻小貓咪一樣難。專注力和記憶力的問題不單單是因為現代社會的各種干擾,還與我們如何善用大腦有關。
很多人學習時如果播放一些背景音樂,尤其是聽不懂歌詞的音樂,反而專注力大增。而更奇妙的是有些人甚至發現,在跑步或散步時思緒變得特別清晰,記憶力也似乎跟著提升了。
這背後究竟有什麼科學依據呢?我們的身體與大腦又是如何協作,讓這種效果發生的呢?讓我們來進一步了解一下大腦的工作原理吧。
大腦,這個在我們體內重量僅占2%的器官,卻使用了我們全身約20%的能量。這就好像家裡那台電動馬達一樣,雖然體積小但卻是個不折不扣的「能量大胃王」。它非常偏愛葡萄糖這個能量來源——簡單來說,沒有葡萄糖,大腦的功能就會開始下滑,注意力無法集中,思緒也開始迷失方向。
但大腦可不像我們的肌肉一樣,能夠儲存能量,沒有糖原可以備著。它完全依賴血液中的葡萄糖供應,就像個需要持續供氧的煤氣燈。
所以當我們進食,血糖上升時,大腦就能從中捕捉到它的「快樂能量」;但若我們長時間沒有補充能量,血糖降低時,大腦也就會面臨能量短缺的挑戰。不過當葡萄糖不足時,大腦其實也可以利用酮體作為替代的能量來源。這通常發生在葡萄糖水平降低到一定的界線之後,大腦在此過程中會經歷一段短暫的昏沉與不清醒時刻,直到酮體開始供能。
這是我們在飢餓狀態或低碳水飲食時身體的一種代償機制,酮體能幫助大腦維持運作,效率並不如葡萄糖那麼高,所以使用酮體或者生或者生酮飲食者在大腦使用效率上會打折扣。
許多人可能會覺得,運動就是讓我們燃燒更多的能量,然後再餓得更快,哪來的時間讓大腦得到更多的能量呢?
這裡的關鍵在於運動的強度與類型。輕度至中等強度的運動(如散步、慢跑)不僅不會搶奪大腦的葡萄糖,反而能通過增加血液循環來讓大腦獲取更多的能量。
當我們進行輕度運動時,心跳加快,血液流速也隨之提升。這意味著攜帶著氧氣和葡萄糖的血液更快、更大量地流向大腦,讓它能隨時補充所需的能量。另外適度的運動還會激活「預設模式網路」(Default Mode Network, DMN),這是大腦在進行聯想思考、創意發想時啟動的一個關鍵網路。
有時候我們在散步時突然靈光乍現,找到某個問題的解決方案,其實就是因為這個網路在運作。DMN的啟動與創意性思考密切相關,特別是在我們進行休閒的輕度運動時,大腦能夠自由地進行聯想和反思,這對激發創造力非常有幫助。根據一些研究,像散步這類低強度的有氧運動最容易激活DMN,從而促進創意性思考。相比之下高強度運動可能更多地讓注意力集中在身體的動作上,因此對DMN的激活相對有限。
而當運動超過一定強度時,故事就變得有些不同了。高強度運動(如長時間跑步或舉重)會讓肌肉需求大量葡萄糖,隨著運動持續,身體也會逐漸轉換使用脂肪作為主要能量來源,並產生酮體作為替代能量。酮體並非單純的廢棄物,而是一種在糖分不足時,能有效支援大腦和肌肉運作的替代能量來源。
這就像是一場資源爭奪戰,讓肌肉與大腦相互競爭,但脂肪的轉換能部分緩解這種競爭。在這種情況下,肌肉往往占了上風,大腦則被迫在能量供應上退讓。這也是為什麼高強度運動後我們經常感到疲憊和無法專注的原因。
不同運動強度對大腦的影響有著明顯的區別,而這些影響又會影響我們在運動後的學習和專注效果。
輕度運動能促進血液循環,而不會過度消耗能量,這類運動的效果通常能維持30分鐘到1小時。由於輕度運動不會導致身體內的葡萄糖快速耗盡,大腦能在運動後持續獲得足夠的能量,保持清晰的思路和穩定的專注力。這樣的效果讓輕度運動成為學習前或學習中短暫休息的最佳選擇。
中度運動帶來的血液循環改善比輕度運動更為顯著,通常效果可持續1到2小時。運動結束後,隨著神經傳導物質(如多巴胺、血清素等)的濃度增加,我們的注意力和記憶力會保持在較高的水準,這對需要進行集中學習的任務尤其有幫助。中度運動之後,我們可以利用這段時間來做一些需要專注的學習或工作,達到最佳效果。
高強度運動後的效果稍微複雜一些。這類運動在運動後的30分鐘到1小時內,可能會帶來較明顯的短期專注提升,隨著運動強度的增加,身體會快速消耗掉大量的葡萄糖和能量,這會讓大腦的能量供應變得相對不足,導致精神疲憊。
高強度運動後,還是會有部分人的腦部血流和注意力實際上可能有短暫提升,這取決於個體的差異和適應情況。
運動對大腦的好處其實遠不止於在運動當下帶來的血流提升。在運動之後,大腦中的神經傳導物質(如多巴胺、血清素)會顯著增加,這些物質能夠促進良好的心情、減少焦慮,同時增強專注力與記憶力。長期的運動也能促使大腦中生成更多的「腦源性神經滋養因子」(BDNF),這是一種能促進神經元生長的蛋白質,能幫助強化神經連結,提升我們的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