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是一場成長痛」——歐陸哲學哲普入門書《好的哲學會咬人》深度閱讀 ▌書蟲時代01期讀書會 2019.3.23-5.4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哲學會咬人,它讓人思考疼痛的原因

好的哲學要讓人痛,必須能咬人和螯人。
好的哲學讓人「痛」,哲學思辨是一場身心的成長痛。哲學家像是螫人或帶刺的昆蟲,蘇格拉底自喻為牛虻,在人們只滿足於物慾與權力的時刻螫人,使人疼痛,繼而從麻木的舒適迴圈中脫離。哲學的成長痛不是生理層次自體擴張的疼痛現象;哲學思辨必須透過外力刺激才得以成長。所以這些挑釁世人的哲學家每每提出深刻且尖銳的問題,迫使大家進行反思。
「生長痛」按照人的生理時序即能自然找到答案的擴張歷程,但需要外力刺激才能全面蛻變的成長痛。因此若非咬人的牛虻,深陷麻木生活迴圈的雅典人則無法激起大於生活的生命探問。哲學帶來的痛感,是危機也是轉機,端看人們如何面對。
講者王鍾山老師將挑選書中介紹的六位哲學家:蘇格拉底、柏拉圖、笛卡爾、康德、海德格與漢娜・鄂蘭,帶領大家從薛西佛斯神話開始,探問「艱辛的自由與幸福奴役之悖論」。

薛西弗斯的巨石

你想過薛西弗斯推著的石頭代表什麼嗎?鈍重的石頭不僅帶來身體負重的痛苦,週而復始的徒勞更是折磨人的意志。不斷重複的過程中薛西弗斯在想什麼?若說無法停止的痛苦輪迴是人的命運,人們是否有逃脫的可能?若說逃脫的路徑有二:『艱苦的自由』或是『幸福的奴役』?你會選哪個?

洞穴內外的真實與自由

在這個只在乎傳播效果的後真相的時代,「什麼是真理?」的問題似乎早就被人抛在腦後。我們在電子媒體24小時的灌輸下,似乎只需要(也只能夠)在意點閱率、觸及率,而真理二字早已是一個不存在的字眼,好像石虎和貓熊這二種動物的價值,就只能把它們都關在動物園裏看誰比較受歡迎。

柏拉圖洞穴寓言或許對這個現象給了我們一幅生動的思想挑戰。大家想過自己所相信的事物是建基在信念、意見或者是幻覺上,或者是得以驗證或者推理的思辨上? 柏拉圖認為人從被被鎖鍊桎梏的洞穴中脫逃,看到實在的事物後,才發現原來過去自己所認知的都是假象;或可以說,從人可以開始檢視自己所信的一切後,人才開始成為「人」,意即擁有思考的自由。

知識的確定性——你真的確定嗎?

現今社會可說是實證科學大獲全勝的時代,自詡現代人的你是否只把資訊與數據當作判斷決策的唯一準則?是否把經驗與實證當作中立客觀的說法?但若實證科學背後的基礎其實未必如我們想的真實,我們還可以相信什麼?

笛卡爾在爐邊睡夢中提出了方法論式的懷疑:「我們究竟能確定什麼?」他的問題並不是為了反對而反對,而是當我們義無反顧地相信科學的真確性時,就會產生誤區,這個狀態下,我們必須要做的是檢驗學術的確定性。
不過度信賴實證原則,並且了解到實證與經驗的檢驗有其局限性,在這個前提下,人們可以把握的是「批判性的反思」所帶來的確定性!

再回到笛卡爾的夢,人們無法確定自身處在真實或夢境中,但唯一可以確定的是:有個「我」正在經歷——正是笛卡爾的這個夢境,開啟了人的理性批判時代。

科學是否是一切事物的尺度?

大家是否想過生活中自己行動依循的準則是什麼?是否建立在某種理性、科學的背書?一旦「研究指出」、「根據某專家說法」就對其中的內容充滿信心?
上述科學主義的情境在生活中無所不在。健康App當道,人們以量化數據紀錄自己的身體狀況與生理反應;但心智科學著名的Libet實驗企圖證實,當人做一個決定之前,可以藉由偵測到的大腦數學讓實驗人員得知受測者將會做什麼決定。那麼我們可以提問:「人究竟有沒有自由意志?」若真是如此,那麼藉由那些健康App和穿戴裝置,我們是不是正在打造一個沒有死角的「美麗新世界」?所謂的「人」,最終是不是就只是這些量化數據?
海德格揭示背後的危險性,他認為科學主義詮釋獨佔的影響並不在科技的
運用,而是在於科學主義日漸成為生活中的權威公式,這些數據的意義可能是透過「測量自己!」(Miss dich selbst!)逐步取代「認識自己!」(Erkenne dich selbst!) 這個反思的自我經驗格律。

邪惡的平庸性

大家還記得日前外交官蘇啟誠之死嗎?來自中國的假新聞導致台灣與中國的外交難題再次浮上檯面,站在浪頭上的駐日外交官成為事件的眾矢之的,最後選擇輕生。從媒體倫理討論這個事件多將注意力放在媒體識讀與媒體責任;然而從哲學層面而言,媒體固然有其責任,但是媒體也是一種社會需求的反應,假新聞事件的加害者其實正是散播新聞的每個人,惡的平庸往往發生在每個常人身上,人們卻習焉不察。

對漢娜・鄂蘭⽽⾔,人們若失去自我的判斷,只是簡單的服從,也就是單純依循抽象規則的狀況,即是⼀種非⼈的狀態。這種服從、單純無反思的依循可以在極權主義政治中看到,可以在任何的官僚主義的機構中看到,今天我們甚至可以在⼀種訴諸習俗、⾃以為的⾃然本性所表現出的政治中看到。思考總是充滿危險的,但是不思考更危險。

讀本介紹:《好的哲學會咬人》

克哈特.瑪騰斯(Ekkehard Martens)著,《好的哲學會咬人:來自11位哲學家的思想挑釁》(Stechfliege Sokrates: Warum gute Philosophie wehtun muss),中譯本由立緒出版社於2016年初版,2022年二版

講師介紹:王鍾山

政治大學哲學博士。沒讀過高中,專科學的是農業機械,大學學的是數學,碩士班開始轉行讀哲學一直到現在。從碩士論文到博士論文研究的是黑格爾哲學,但一直還不太懂得怎麼跟別人談論自己的研究;受到老師的啟發,對古希臘哲學也有濃厚的興趣,所以專長大概可以用「古典與歐陸哲學」這個詞𢑥含糊帶過。
目前在台北藝術大學通識中心、台灣師範大學和華梵大學哲學系擔任兼任助理教授。

◎文字提供/王鍾山 圖片製作/蔡旻螢
◎本文內容為由講師提供的課程文宣,文字著作權屬於講師王鍾山所有。請勿任意刪改、轉載、引用。謝謝!
avatar-img
6會員
4內容數
書蟲時代各期讀書會介紹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探討了哲學的定義及其範疇,分析哲學介於神學與科學之間。透過英國哲學家羅素的觀點,揭示哲學在知識、道德與價值等議題上的重要性。提及了經典的人性論辯論及,強調讀哲學能提升個人思考能力與人生觀。討論對於哲學的刻板印象與個人對於哲學的初體驗,鼓勵讀者追求深度思考與理解。
Thumbnail
本文主要介紹了在面對困難時,要擁有積極的人生觀及目標,並分享了作者的經歷和目標。文章中提到了西方哲學家蘇格拉底的幽默故事和作者的學習與成長計劃,以及對未來孩子的期許。作者也引用了亞馬遜總裁貝佐斯的名言,鼓勵大家保持正向的態度。
Thumbnail
在《像哲學家一樣生活》中,我們發現人類感到痛苦的兩個主要因素是「貪得無厭」和「擔心事物超出自己的掌控」。學會接納當下處境後採取適合的行動,即便是賦予當下事實新的意義,將有助於減輕痛苦。
  亞里斯多德的觀察與分析向我們揭示了先蘇時期的古希臘哲學發展。最初,這些被認為擁有智慧的人,他們的「智慧」的對象是物質世界。他們是一些從事著理論性探究的「自然哲學家」。出於一種「對令人敬畏的自然之認知興趣」,這些探究者將人的思想從「製作具體工具」、「執行具體行動」這類工作中解放出來。
  在一片荒蕪之中,我們變成石頭。就像《媽的多重宇宙》裡面表現的,我們也可能就只是那樣。我們並不是一個等待某一天會「碰!」地一生嘣出猴子的那顆了不起的石頭。就是一顆任意的、路旁的、即便被指派給薛西弗斯,最終還是得滾回原位的石頭。
什麼是「批判思考」(critical thinking)?十個人可能會有十一種答案。 古希臘詩人阿爾基羅庫斯(Archilochus)曾講過一則寓言:「狐狸懂很多事,刺猬則只知道一件大事。」當這兩種動物面臨威脅時,狐狸會據他所知,找出最合適的解決辦法;但刺蝟不管遇到什麼困難,都只會把自己捲成一顆球。
Thumbnail
嫉妒(妒忌)是心靈的胃潰瘍……古希臘哲學家 蘇格拉底(西元前470-399)徒弟柏拉圖 徒孫亞里士多德(希臘三賢)。 早年讀到一句話:認識自己(Know Thyself)語出老蘇亦鐫刻在希臘神殿柱石上。當時懵懂自負認為誰不認識自己呢?其實歲月蹉跎後才明白這句話的真義,和儒家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
Thumbnail
  聽說哲學史有兩種教法,一種是從第一位哲學家泰勒斯(Thales)教起,按時間序(先蘇哲學、蘇柏亞、中世紀哲學、現代哲學)一路講下來;另一種則是從現代哲學之父笛卡兒(Descartes)講起,而我有幸第一次接觸哲學史便是從笛卡兒談起。為什麼是從笛卡兒談起?一開始我也不知道,只是聽著老師說笛
Thumbnail
作為哲學的門外漢,我當然甚少讀到論文這般專業的哲學文章。所以我每讀這書都必須要先準備好精神狀態,以便聚精會神去消化內容。 結果發現,我還真讀不太懂這書呀🤨 孔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所以我也無謂對大家強裝我理解這書呀😭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探討了哲學的定義及其範疇,分析哲學介於神學與科學之間。透過英國哲學家羅素的觀點,揭示哲學在知識、道德與價值等議題上的重要性。提及了經典的人性論辯論及,強調讀哲學能提升個人思考能力與人生觀。討論對於哲學的刻板印象與個人對於哲學的初體驗,鼓勵讀者追求深度思考與理解。
Thumbnail
本文主要介紹了在面對困難時,要擁有積極的人生觀及目標,並分享了作者的經歷和目標。文章中提到了西方哲學家蘇格拉底的幽默故事和作者的學習與成長計劃,以及對未來孩子的期許。作者也引用了亞馬遜總裁貝佐斯的名言,鼓勵大家保持正向的態度。
Thumbnail
在《像哲學家一樣生活》中,我們發現人類感到痛苦的兩個主要因素是「貪得無厭」和「擔心事物超出自己的掌控」。學會接納當下處境後採取適合的行動,即便是賦予當下事實新的意義,將有助於減輕痛苦。
  亞里斯多德的觀察與分析向我們揭示了先蘇時期的古希臘哲學發展。最初,這些被認為擁有智慧的人,他們的「智慧」的對象是物質世界。他們是一些從事著理論性探究的「自然哲學家」。出於一種「對令人敬畏的自然之認知興趣」,這些探究者將人的思想從「製作具體工具」、「執行具體行動」這類工作中解放出來。
  在一片荒蕪之中,我們變成石頭。就像《媽的多重宇宙》裡面表現的,我們也可能就只是那樣。我們並不是一個等待某一天會「碰!」地一生嘣出猴子的那顆了不起的石頭。就是一顆任意的、路旁的、即便被指派給薛西弗斯,最終還是得滾回原位的石頭。
什麼是「批判思考」(critical thinking)?十個人可能會有十一種答案。 古希臘詩人阿爾基羅庫斯(Archilochus)曾講過一則寓言:「狐狸懂很多事,刺猬則只知道一件大事。」當這兩種動物面臨威脅時,狐狸會據他所知,找出最合適的解決辦法;但刺蝟不管遇到什麼困難,都只會把自己捲成一顆球。
Thumbnail
嫉妒(妒忌)是心靈的胃潰瘍……古希臘哲學家 蘇格拉底(西元前470-399)徒弟柏拉圖 徒孫亞里士多德(希臘三賢)。 早年讀到一句話:認識自己(Know Thyself)語出老蘇亦鐫刻在希臘神殿柱石上。當時懵懂自負認為誰不認識自己呢?其實歲月蹉跎後才明白這句話的真義,和儒家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
Thumbnail
  聽說哲學史有兩種教法,一種是從第一位哲學家泰勒斯(Thales)教起,按時間序(先蘇哲學、蘇柏亞、中世紀哲學、現代哲學)一路講下來;另一種則是從現代哲學之父笛卡兒(Descartes)講起,而我有幸第一次接觸哲學史便是從笛卡兒談起。為什麼是從笛卡兒談起?一開始我也不知道,只是聽著老師說笛
Thumbnail
作為哲學的門外漢,我當然甚少讀到論文這般專業的哲學文章。所以我每讀這書都必須要先準備好精神狀態,以便聚精會神去消化內容。 結果發現,我還真讀不太懂這書呀🤨 孔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所以我也無謂對大家強裝我理解這書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