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哲學」?也許面對這樣的提問,人們腦袋裡最常出現的答案就是回到哲學這個字詞本身的「愛智」之說,抑或者總是會不由自主地連結到許多著名的哲學家,但對於這些哲學家所提出的各種想法倒是覺得敬謝不敏。尤有甚者,最讓人感到驚駭的莫過於,在那各式各樣的答案裡,彷彿哲學就只是意味著知識,甚或是一門與生活難以銜接的艱澀學問。
然而,當看著紀錄片中的凱文・麥可瑞維(Kevin McArevey)在哲學教室中引領孩子們思考時,當更能深切地體悟到,哲學其實是一個發軔,更重要的其實是實踐。亦即哲學不單單只是思辨,那還更進一步地影響著行動。誠如校長對著孩子們所提出的核心概念,哲學就是提出不同的想法,這裡頭沒有對或錯。倘若可以聽聽看別人的不同想法,也許就會改變既有的念頭,重要的是不要認為自己永遠是對的。因為在那想法的背後,往往容易導致執拗、衝突,甚至是讓人心碎的戰爭。
「柏拉圖少年」是一部拍攝位於北愛爾蘭的北貝爾法斯特的聖十字小學的紀錄片,其不僅贏得2022年愛爾蘭電影電視學院獎的最佳紀錄長片,更榮獲2022年希臘塞薩洛尼基紀錄片影展的國際競賽評審團特別獎的殊榮。「柏拉圖少年」不僅極其精彩地紀錄著教育現場所發生的種種,以及哲學課程對於學生的影響,更讓人深切地反思既有教育現狀的模式與框架。可想而知,整部紀錄片的核心人物,正是將哲學教育帶入國小的麥可瑞維校長。誠如他所告訴學校的孩子,他希望的是把哲學與愛,從學校帶入家庭,甚而影響整個社會。觀看的過程,每每感受到校長的用心良苦而感動不已。
而談及這部紀錄片之前,當可先瞭解北愛爾蘭的首府貝爾法斯特長期處在紛爭與擾攘之中,如同片中所提及的從1960年代末期開始,主張北愛爾蘭脫離英國統治與愛爾蘭共和國合併的天主教徒與主張北愛爾蘭留在英國的新教徒之間的矛盾開始激化,甚至產生非常激烈的流血衝突。根據相關資料顯示在那個時期,北貝爾法斯特因為衝突而喪生的平民僅次於西貝爾法斯特。跨入21世紀,雖然政治暴力減少,但是教派之間的仇視並沒有消失,甚至天主教民族派與新教的保皇派居住區,反而更加形同陌路。
當城市居民彼此仇視,那往往難以避免城市陷入紛爭之中,而倘若那既有的想法與偏見難以動搖,那麼改變的契機也許就在下一代的身上。這更加能夠感受到麥可瑞維校長的用心與深意,這也如同紀錄片一開頭麥可瑞維校長在上班的路程中,車上所播放的音樂是他最鍾愛的歌手「貓王」艾維斯·亞倫·普里斯萊(Elvis Aaron Presley)。而歌曲則是「If I Can Dream」,歌詞裡那句「一定會有和平共處的時候」對應著紀錄片中的內容,不禁讓人動容。
紀錄片中拍攝著麥可瑞維校長試著將哲學帶入到國小教育,那不單單只是增加哲學課程,其在處理學生的相關問題時,也都將學生帶到學生所戲稱的「哲學牆」前面,一步步地引領學生去思考。甚至在家庭訪問的過程中,也嘗試與父母溝通哲學教育的必要性,並且期待父母也能鼓勵孩子們思考。而在整個紀錄片中,當可發現這其中有兩個極為關鍵的議題,一是紛爭、一是情緒。
誠如一開始所說,校長對孩子們說哲學沒有對錯,哲學允許有不同想法的表達,甚至在聆聽與想法碰撞的過程中,促成了改變的可能,而非在既有的偏見裡,堅持自己是對的。倘若學習哲學能夠鬆動關於既有想法的偏執,那麼當能夠慢慢改變那自以為是的執念,甚至學習與不同的想法共處。更重要的是,校長還指稱哲學課程意味著「尊重的時間」,也就是大家學習尊重彼此的觀點。在哲學課程中每個人都可以有不同的意見,也都可以表達出來,大家在那樣的過程中學習尊重彼此的差異。
如同紀錄片中所拍攝的哲學課程,校長常常會提出一個主題,諸如什麼是焦慮,讓孩子們甚至是老師來發表意見。這時難免會有一些孩子表達出天馬行空的想法,而當有任何人對於他人的想法發出聲響或語出嘲笑時,麥可瑞維校長就會立刻制止,甚至帶著大家嘗試去理解提出者內心的更多想法。校長曾經言及,學習哲學很重要的是,學會承認自己不知道所有的答案。因為那樣的不知道,所以願意更開放自己,而非自以為是地封閉自己,進而都以自己的觀點來看待一切。麥可瑞維校長以身體力行的方式陪著孩子一步步學習如何去尊重他人的想法,甚至更進一步帶領孩子嘗試去理解,不同想法背後的更多的念頭,也許那才是哲學教育最精彩之處。
而在那過程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莫過於對於憤怒與焦慮的討論,麥可瑞維校長先讓孩子們去討論什麼是焦慮的情緒,孩子們以自身生活為出發點,分享著各自的想法。也讓孩子們討論如何面對憤怒,並且鼓勵孩子們分享在經驗憤怒時,他們所嘗試的各式各樣的方法。而後更帶入哲學家塞內卡所提及的控制憤怒的十種方法。課程中以哲學家的觀點與孩子們的觀點相互對照,一方面鼓舞孩子,讓他們覺得自己也可以是哲學家;一方面更藉此教導孩子們如何去面對憤怒。
這其實是相當重要的一環,因為當鼓勵著孩子發表自己的想法,這也隱含著意見不一的可能,而那所將帶來的衝突,以及情緒的挑起,則是不容忽視的一環。尤有甚者,既有社會的氛圍裡,那仍然緊繃的狀態,也是一個讓人感到壓力與焦慮的來源。這過程中,除了分享讓自己離開有壓力的環境,脫離不好的情緒,還鼓勵著直接釋放情緒的方式,以及透過音樂與想像轉換情緒。舉凡課程中,讓孩子們去想像去到最喜歡的地方,就是一個典型的情境移轉。透過那有趣的想像練習,然後帶到憤怒情緒的應對方式,當更能讓孩子們印象深刻。
除了哲學課程之外,麥可瑞維校長每每在孩子發生一些事情的時候,就會請他們到所謂的「哲學牆」面前。而所謂的哲學牆,其實只是一個白板。然而,在那過程中,校長總是會引領孩子們去思考自己的所作所為,甚至鼓勵他們嘗試去談及行為背後的動機與感受,然後再帶著孩子去思辨這舉措所帶來的影響。以及意識到自己行為失當之後,自己該當如何補救。這過程中,透過白板上面的書寫與記錄,當可以讓思慮更為清楚,也可以藉此衍生更多的思考。
那樣的模式跳脫既有由上而下的教育灌輸模式,而是一步步地引導孩子們去思考自己的行為,是否吻合自己的意圖,還是那不過是一時衝動所造成的錯誤。若是如此,那麼又該如何調整,如何補救。那迥異於一般的斥責與懲罰,甚至直接要求犯錯者悔過,卻從未真正去理解孩子們內在的想法,只是一味地將大人的想法強加於他們之中。反而更能引發孩子深刻地反省,並且慢慢地學習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這裡頭讓人印象極為深刻的就是校長在面對康納與迪倫這一對表兄弟時常發生爭執的過程。他總是不厭其煩地引領孩子們去說出內心的想法,尤其是爭執的當下,往往真正的想法容易被憤怒情緒所遮蔽。校長也不急著去反駁,而是一步步地帶領孩子慢慢緩解當下的情緒,然後才能夠真正去看清彼此之間的關係。也因為如此,才有機會成就發自內心的言歸於好。那不是受到大人的勉強所做出的違心之舉,而是回到自己內在的想望。
然而,當康納與迪倫再次發生嚴重衝突時,面對著校長的提問,迪倫說出父親教導他「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的概念時。當可以立刻看到麥可瑞維校長陷入苦思與長考,他很清楚眼下所面對的是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衝突,稍一處理不慎可能會引發更大的波瀾。然而,他並未因此而選擇視而不見,而是邀請所有的小朋友進入哲學教室一同來思考蘇格拉底所提出的想法。這位名聞遐邇的哲學家點出人們總是要你相信他的話,他們不想要你自己思考。然而,麥可瑞維校長對著孩子們說,現在你們該自己思考了。並且接續提及,暴力會衍生暴力,永遠不會停止,然而如果你們願意卻可以阻止暴力繼續發生。
其實電影中不僅屢次提及過往在北貝爾法斯特這個城市所發生的種種暴力事件,甚至學校還讓孩子們觀看當時的紀錄片,讓孩子們去討論與分享他們的感受與想法。而孩子們也不忘分享家中成員提及那段過往歷史時的不安與害怕。能否不要再讓歷史重演,當是麥可瑞維校長衷心的期望,也是他夢寐以求的想望。他當然知道經歷過那段威脅與衝突的大人,可能因為焦慮與害怕而衍生出想要自我保護的防衛機轉,甚或是潛在的憤怒依舊在心頭縈繞。於是乎,那樣的念頭也往往會不經意地傳遞給孩子。
然而,倘若因為顧忌家長的想法,而不管孩子們,那麼整個社會是否將會不斷地複製既有的焦慮與衝突。果真如此,什麼時候才有可能迎來和平。哲學教育的目的,在於鼓勵孩子們思考,那背後是一種相信,相信孩子們有思考的能力,相信孩子們在衡量種種之後,不單單只是利己還會利他,也同時相信每個人內心深處的良善。因為學校裡,不論是校長、老師,總是不斷地帶著孩子去感受到別人對於自己的關心、在乎與愛。那是愛的傳遞,那是校長所提及的目標,那就是將哲學與愛從學校帶到家庭,甚至未來帶入社會。這也如同校長如何費心地設計著校園門口的那一面牆,彩繪著學校哲學教育的特色,讓每天接送孩子們上學放學的家長,都能夠看見,也都願意支持。
當哲學教育鼓勵孩子們思考,鼓勵孩子們表達,甚至鼓勵孩子們挑戰父母的偏見,那其實是學校教育非常困難的挑戰。然而,那卻是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因為教育是幫助孩子成為自己,而非成為大人或父母所希望的樣子。誠如上述提及校長在哲學課程中以蘇格拉底的見解鼓勵孩子們有自己的想法,甚至嘗試掙脫父母有意或無意所形塑的框架。
校長為了幫助學生,還與學生進行如何與家長針對此一議題對話的模擬。他請學生扮演家長,自己則是扮演學生。在那過程中試著去對家長提問,「為什麼你這麼想?」、「為什麼要我成為那樣的人?」、「為什麼要我成為你而不是自己?」那過程何其不易,但卻又何其重要。哲學教育讓孩子們成為自己想成為的樣貌,而非成為父母所認定該要成為的樣貌。哲學教育鼓勵孩子們擁有思辨與解決問題的能力,而非總是仰賴大人來解決所有的問題。
紀錄片還不忘帶到這幾年疫情發生時的停學,以及重新復學之後的種種過程與相關議題。校長在哲學課程中,帶著孩子們去思考在家學習過程與過往所經驗的不同,以及網路學習的差異。並且藉此討論著網路罷凌的經驗與應對。當然,這裡頭也同時紀錄著學校在這過程所發生的一些事件,舉凡罹患糖尿病的孩子,面對自己疾病以及同儕之間的不安與退卻。甚至帶到毒品、乃至自殺議題在社區以及學校之間的影響。
衝突、焦慮、不安、憤怒,那如同傳染與遺傳疾病一般,倘若不斷地在社區蔓延、傳承,那麼社區究竟何時才能迎來和平時刻。社區裡的大人幾乎都曾經遭逢那讓人不堪回首的衝突,以及令人驚懼的死亡威脅。甚至眼下的生活,那讓人感到憂懼的牆面繪圖依舊佔據著顯眼的角落。彷彿隨時都可能被挑起的不安,依舊迴盪在心頭,倘若人們所懷想的只是暫且的安住,而非勇敢去追求和平的到來。可想而知,心裡的傷所形成的糾結、驚恐與憤怒,往往不自覺地複製在下一代身上。
是故,如何跳脫既有的困境,如何擺脫過往的夢魘,那期許與希冀都落在下一代的孩子們身上。麥可瑞維校長把哲學帶入教育體系,以愛與關懷面對著孩子,甚至以「一日聖十字小學學生,一生聖十字學生」的榮耀,讓學生產生歸屬感與認同感。以愛與歸屬為後盾,以思考為利器,也許學生在逐漸長大之後,當能嘗試去改變眼下對立與紛擾的局面。不僅如此,倘若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就能望透過學校教育進一步影響家庭教育,那豈不更加兩全其美。當然那責任不單單只在於學生,透過班親會、家庭訪問,麥可瑞維校長總是不厭其煩地傳遞哲學教育的重要。因為他深信著,藉由如此的教育模式,當有機會擺脫訪若宿命一般的爭執與衝突,也終能迎來真正和平的日子。
電影的最終與初始相互呼應,麥可瑞維校長下班開車離開校園,車內依舊播放著貓王的「If I Can Dream」,聆聽的過程,不禁想著歌詞裡所表達的,也許正是他衷心的企盼吧!
There must be peace and understanding sometime
一定會有和平與相互理解的那一天
Strong wind of promise that will blow away the doubt and fear
強風保證將會帶走一切的恐懼與疑惑
If I can dream of a warmer sun, where hope keeps shining on everyone
若我能夢見溫暖的太陽照耀著每個人
Tell me why, oh why, oh why won't that sun appear
告訴我為何,為何太陽就沒有露臉呢
We're lost in a cloud with too much rain
我們迷失在雲端並被大雨淹沒
We're trapped in a world that's troubled with pain
我們受困在一個只有困擾與痛苦的世界
But as long as a man has the strength to dream
可只要一個人堅定著夢想
He can redeem his soul and fly (He can fly)
靈魂便可得到救贖且翱翔
Deep in my heart, there's a trembling question
我的內心深處仍有個問題困擾著我
Still, I am sure that the answer's... answer's gonna come somehow
我仍相信這會有答案,將會用某種形式替我解答
Out there in the dark, there's a beckoning candle, yeah
在漆黑之中有道明亮的燭光指引著
And while I can think, while I can talk, while I can stand, while I can walk
讓我可獨立思考,想說就說,想停就停,想走就走
While I can dream, oh, please let my dream come true, oh, right now
若我能擁有夢想,拜託,讓我美夢成真吧,此時此刻
Let it come true right now
此時此刻讓一切成真吧
Oh, yeah
聽著歌,不禁想著紀錄片中的哲學教育就像是漆黑之中那到明亮的燭光,願意去相信的是,這一切終能讓美夢成真,讓太陽露臉,迎來和平與相互理解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