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手機裡面跳出了一則
報導,寫到日本的大學升學率只有48%,在OECD國家當中,位於墊底的位子。而報導的標題特別強調日本的大學升學率比韓國還要低,在什麼都絕對不想輸韓國的日本,這個標題真是引人注目。
台灣及日本的大學升學率相差近4成
從日本動漫、日劇裡面也可以發現,高中生在填「進路調查」的時候,確實不一定會填寫大學升學,有些人高中畢業之後,就選擇去就業,就連今日的日本也相同,在我去練習跆拳道的時候,道館裡的高中生也不選擇升學大學,而是決定去就業,開始「社會人」的人生。
反觀台灣,在日本的
報導裡,把台灣超過8成的大學升學率的社會稱之為「超高學歷社會」,而就讀普通高中的學生裡面,更是有9成5以上的學生繼續升學唸大學。雖然一部分的數字可能來自於台灣的高等職業教育進行了體制改革,而新設立了許多科技大學,但若是把日本的「短大」也加入日本的升學率的話,大約是6成,和台灣之間還是有2成的差距。
在日本,說要去念博士,旁人只是搖搖頭?!
上個星期,和同樣也就讀博士課程的日本人同學A和B聊天,突然A同學問我「在台灣,一般人對於念博士班是怎麼想的呢?」當下聽到也不知道怎麼回答,一臉疑惑,A同學就再補充「在日本,如果聽到要去念博士班,大概會先搖搖頭。一般不會有特別高的評價」,B同學也表示無奈的贊同。當時我還蠻驚訝的,於是我回答,在台灣,一般還是會對於念博士班有蠻高評價的。
另外,我也跟他們補充,在台灣,蠻多政客也會想辦法取得一個博士學位,這樣就多了一層鍍金的感覺。聽到這裡,A、B同學變得超級驚訝,他們說在日本要搞政治完全不需要多搞一個博士學位吧,不過也同時吐槽說,要當政治家還是要有博士學位才是對的吧。
之前寫的
文章裡,也大概提到了日本非常欠缺博士人才的現況,政府除了花錢開設提供獎學金的博士學程之外,同時,現在日本又再
積極檢討「高度人才」有關的移民政策,根據相關的積分制度,具有博士學位、畢業於日本重點名校、會說日語、在日本有相當好的年收入,最快可以一年取得永住權。
然而,從源頭來看,除了升學率低迷之外,社會大眾普遍對於「博士學位」還是感到蠻無感的。想想難道會是金錢因素?於是我後來又問了A、B同學,如果大學畢業之後,家裡也不缺錢的有錢人,他們不選擇繼續念書嗎?A、B同學想都不用想,他們回答,就算是有錢人也還是會去就業,對於有錢人家送家裡的孩子繼續升學或出國留學的這種事情,完全沒有這樣的社會形象。
台灣國內的高度競爭,讓念書的壓力很大?
台灣地狹人稠,有很多尺度和日本很不一樣。舉個例子,東京大學和國立臺灣大學的規模差不多,總學生數大約都是3萬人,大學部每年的畢業生都是3千多人左右。然而,日本首都圈人口數是3000萬,台灣首都圈(北北基桃)是900萬人,公司行號的數量以及總人口數大不相同,這裡單純只是用簡單的人口數來看,不過還是可以感覺得出來,當台大畢業生要投入國內職場時,和東大畢業生投入國內職場時,所面臨的競爭的總體,還是不太一樣。
在台灣即使念了台大,因為總體市場不夠大,所以台大生也不是那麼稀奇。若再加上北北基桃竹等整個北部地區的大學,北部的頂大畢業生在台灣北部發展不是稀奇事,競爭後的結果,也就是大學學歷並不足夠,而是要繼續往上念、再往上念,甚至連是不是「純血」,也都是競爭點之一。
所以果然還是要到國外去發展比較好嗎?
在日本也有遇到台灣人的大學老師,當時聊天聊到畢業之後的就業,我提到了結束這次留學之後,想回台灣,老師說了一句「不覺得台灣的市場很小嗎?」相信這是許多人離開台灣、追求更好的發展的原因之一。而先進國家有良好的社會福利制度、就業市場、工作環境等,滿滿都是誘因。
然而,在國外所面臨的挑戰也蠻多,要適應不同國家的文化是其一,另外,在蠻多先進國家,例如日本、歐洲各國,氣候也一項大挑戰,整體而言,冬天的時間較長、日照較短,和台灣大不相同,每年秋天過後(甚至以台灣人的標準而言,10月開始就是冬天了),都要經歷漫長又寒冷的冬天,才能迎接春天的來臨。氣候也可能會影響一個人的情緒,嚴重者會出現季節性憂鬱症,這可是對於台灣人來說最大的挑戰之一。
其他的部分則是關於當地的生活圈、人際關係等等,哈佛大學一個長期追蹤的
心理學研究指出,人生幸福的關鍵還是在於深度的人際關係,在國外若是沒有建立起當地的人脈網路,很容易也會使人感到寂寞孤單,也會突然覺得賺再多錢似乎都是徒勞。
雖然台灣很擠很小,但是想到家人親友都在這裡,就是一個待在台灣的重要理由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