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92閱讀心得:不是我人脈廣,只是我對人好。(吳家德老師)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我的粉絲專頁https://reurl.cc/kqgLdb 歡迎按讚加入追蹤
以前對於「人脈」的概念,總會聯想到一些大老闆,或是企業家,在各大場合互遞名片,握手問好的那種場面。一般的平民老百姓,活在安安穩穩的環境中,把自己顧好就好,又不是要升大官發大財,哪裡需要什麼人脈?
再加上自己的個性也不是走外向型,工作的環境也是比較封閉的學校職場,所接觸的人不是同事,就是學生。因此「人脈」這個詞彙對我來說,感覺是個可有可無的存在。因為感覺不需要,所以不會特別去營造,更不可能去經營,雖然我知道「人脈」似乎很重要,但當時我下意識覺得我不怎麼需要。
去年底,因為報名歐陽老師的寫作課程,所以開始公開寫文章。也因為小印老師的關係,我開始經營粉絲專頁,因而我間接認識了很多人,也逐漸對於「人脈」有一些不同的想法,尤其是在看了吳家德老師的書,更是感嘆自己之淺見。
當我們覺得自己生活很無趣時,吳家德老師卻認為,「對人感興趣,生活很有趣」,透過與人的相處,他不但開啟一段一段的友誼,也讓自己的工作與生活更加豐富。
當我們總是抱怨沒有人幫助自己時,吳家德老師便提醒,我們有沒有「把別人的事當自己的事」,用同理心去對待別人?
當我們很淺見地認為,人脈就是建立在一些利益交換之時,吳家德老師給讀者一句當頭棒喝,「人脈的最終目的是利他」。
在這本書中,吳家德老師用了好多日常生活常見的例子,從這些生活事例中,我們可以看出吳家德老師多麼用心在過生活,我們認為尋常的小事,像是服務生打翻咖啡、向路人問路、等待餐點時的小店閒逛、鄉間慢跑與農夫的談話,吳家德老師通通都紀錄下來。
在這些故事中,處處展現吳家德老師的熱情,試想,一個對人事物無感的人,就不會有好奇心,就不會發現,其實人與人的相處,都有一些道理在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每一篇文章中所流露出的那種真誠熱情,凡事正面看待,對於別人的幫助心存感恩的態度。
其中有一篇文章是在描述「發DM」這件事情,很多人對於這種工作心存不屑,但是吳家德老師當時雖然是菜鳥業務,但他卻抱持著正向的心態,在發DM的同時,一邊與接收DM的客人攀談,藉此拉近關係。因為一直抱持著「把客戶當朋友」的信念,有些客人被他的熱情感動,也會「舉手之勞」推薦他給有需求的親友。而吳家德老師對於這樣的客人,始終心存感念之恩,對他來說,即使是個舉手之勞,對是菜鳥的他而言,都是莫大的幫助。
因為人是群體動物,不可能獨自生活,更不可能不靠別人幫助,有時候我們的舉手之勞,就可能解決對方的燃眉之急。也因為如此,我們更應該時常心存感恩,對人心存感恩,相信每一件事情都有助於自己的成長,這是「人脈」的開始。
我們的人脈,不是說我們生活中認識多少人,或是網路上有多少社群朋友,因為這些只是一些數字,能不能在真正緊急時刻有作用,就是看我們平常生活的經營。
該如何經營?家德老師在書中用三個部分來提點大家,先認識自己,建立好正確的心態,有正向和快樂的心態,與人相處才會雙方舒服。接著廣交朋友,生活中的各種情境,請展現熱情與善良的一面,心存感恩並廣結善緣。最後分享與人為善,從幫助自己的利己,擴展到對他人有利的利他,善用自己的人脈力量,去發揮影響力,幫助更多的人。
書中由一篇又一篇的生活故事組成,沒有華麗的文辭堆砌,有的只是吳家德老師那充滿熱情的經驗分享,無論你是哪一個年齡層的讀者,都可以從家德老師的文字中發現,原來與人的相處,可以有這麼多的學問在其中,原來生活中有這麼多的哲學。我們的每一個行為舉止,或是每一句話語,其實都與「人脈」相關。
真正的人脈,不是別人可以幫助我什麼,而是我可以幫助別人什麼。想知道如何在生活中建立人脈,並真正發揮人脈最大的價值,吳家德老師的這本書,不會告訴你深奧的哲理,只會告訴你「對人好」才是真正的秘訣,但是我們必須要親身去實踐,才能夠去體會。
所以,請用善良與感恩的心,去對待你身邊的人,當人們感受到熱情與真誠,自然會給予正向的回饋,因為利他就是利己,而在這個社會上,善良懂感恩的人永遠會得到最多的回報。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52會員
293內容數
寫作是需要長時間訓練,希望用這個方式,建立每天良好的寫作習慣。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底層邏輯》強調真正的人脈是源於能夠幫助他人,通過不斷提升自我價值來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作者分享了自己在社交中感到孤獨的經歷,並認識到人脈的本質在於平等的價值交換。經營人脈需無私價值的付出與分享,這樣才能吸引到真正有價值的朋友,實現雙贏的關係。本文探討如何通過提升個人專業能力,拓展人脈的影響力。
Thumbnail
剛進學校交朋友時,都會想說快點跟同學變熟,就可以馬上交到朋友了。 因為在學校時,很快交到朋友會是一種生存之道,因為學校是團體生活,快點交到朋友代表你擁有更多的資源,所以我們會盡量用任何親和、熱情以及善於跟人打成一片來交朋友。 但是在後來的成人世界中,反而發現,”與人為善”這件事不一定會讓你得到好
Thumbnail
       你會重視職場上的社交關係嗎?你會在意自己的在職場的人脈嗎?我們常常聽到在社會上人脈很重要,人脈就是一種資源廣,許多事就好辦,但是真的是這樣嗎?
Thumbnail
人脈等於錢脈?別讓這句話侷限了你的想像 「人脈等於錢脈」,這句耳熟能詳的俗語,你是否也曾感到困惑?如果自己並非業務或生意人,只是個平凡的上班族,認識再多的人,對你的財富又有什麼實質幫助呢? 然而,人脈的價值,遠遠超乎你我的想像。它並非只是業務或生意人的專利,而是每個人都能受益的寶貴資源。正如「得
Thumbnail
一位曾經在26歲時擔任安寧病房的志工,體會到生命的無常。也因如此,改變了他的想法,個性從內向轉變成外向。透過改變讓生活變得更豐盛,更因為積極主動結識了很多朋友,最後透過人脈網絡募款,幫助偏鄉的小朋友能順利上課,因為他認為「人脈的終極目的是利他」。
姚念廣推薦吳家德老師的書《不是我人脈廣,只是我對人好》,分享了書中心得與吳老師的素質。書中主張「對人好」建立人緣,並分享吳老師對人好的生活故事。推薦給想增進人際關係、社交機會的人。
關於社交與人脈。 我不喜歡為了特定的目的認識人。保持連絡的多半都是交心的朋友。 商學院講究人脈,曾經在學時聽朋友嘆說經營的人脈在需要謀職時都沒能幫上忙。大概是這一嘆讓我對人脈心生負觀感。一方面是我可能就是那個沒能幫上忙的人,二方面是我要用這態度去擴展人脈嗎?
Thumbnail
曾是單方面付出的我,透過時間與自我提升,領悟到人脈的核心在於價值交換與平等互惠。我學會了提升自己,從而在人際互動中實現雙向價值提供,建立更健康、持久的關係。這過程不僅豐富了我的人脈質量,也讓我認識到真正有力的人際網絡基於雙方所能提供的價值。
Thumbnail
36歲的時候,我曾經出來創業,因為這個原因,我開始研究起「人脈」這一個議題,畢竟依據人脈的理論:我認識的人越多,越多人知道我在做甚麼,我成功的機會就會越高。 這個道理簡單明白、不複雜,也確實說服了我。因此,在那一年的年末,某一天的深夜,我檢查了自己手機上通訊軟體的好友名單,有將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底層邏輯》強調真正的人脈是源於能夠幫助他人,通過不斷提升自我價值來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作者分享了自己在社交中感到孤獨的經歷,並認識到人脈的本質在於平等的價值交換。經營人脈需無私價值的付出與分享,這樣才能吸引到真正有價值的朋友,實現雙贏的關係。本文探討如何通過提升個人專業能力,拓展人脈的影響力。
Thumbnail
剛進學校交朋友時,都會想說快點跟同學變熟,就可以馬上交到朋友了。 因為在學校時,很快交到朋友會是一種生存之道,因為學校是團體生活,快點交到朋友代表你擁有更多的資源,所以我們會盡量用任何親和、熱情以及善於跟人打成一片來交朋友。 但是在後來的成人世界中,反而發現,”與人為善”這件事不一定會讓你得到好
Thumbnail
       你會重視職場上的社交關係嗎?你會在意自己的在職場的人脈嗎?我們常常聽到在社會上人脈很重要,人脈就是一種資源廣,許多事就好辦,但是真的是這樣嗎?
Thumbnail
人脈等於錢脈?別讓這句話侷限了你的想像 「人脈等於錢脈」,這句耳熟能詳的俗語,你是否也曾感到困惑?如果自己並非業務或生意人,只是個平凡的上班族,認識再多的人,對你的財富又有什麼實質幫助呢? 然而,人脈的價值,遠遠超乎你我的想像。它並非只是業務或生意人的專利,而是每個人都能受益的寶貴資源。正如「得
Thumbnail
一位曾經在26歲時擔任安寧病房的志工,體會到生命的無常。也因如此,改變了他的想法,個性從內向轉變成外向。透過改變讓生活變得更豐盛,更因為積極主動結識了很多朋友,最後透過人脈網絡募款,幫助偏鄉的小朋友能順利上課,因為他認為「人脈的終極目的是利他」。
姚念廣推薦吳家德老師的書《不是我人脈廣,只是我對人好》,分享了書中心得與吳老師的素質。書中主張「對人好」建立人緣,並分享吳老師對人好的生活故事。推薦給想增進人際關係、社交機會的人。
關於社交與人脈。 我不喜歡為了特定的目的認識人。保持連絡的多半都是交心的朋友。 商學院講究人脈,曾經在學時聽朋友嘆說經營的人脈在需要謀職時都沒能幫上忙。大概是這一嘆讓我對人脈心生負觀感。一方面是我可能就是那個沒能幫上忙的人,二方面是我要用這態度去擴展人脈嗎?
Thumbnail
曾是單方面付出的我,透過時間與自我提升,領悟到人脈的核心在於價值交換與平等互惠。我學會了提升自己,從而在人際互動中實現雙向價值提供,建立更健康、持久的關係。這過程不僅豐富了我的人脈質量,也讓我認識到真正有力的人際網絡基於雙方所能提供的價值。
Thumbnail
36歲的時候,我曾經出來創業,因為這個原因,我開始研究起「人脈」這一個議題,畢竟依據人脈的理論:我認識的人越多,越多人知道我在做甚麼,我成功的機會就會越高。 這個道理簡單明白、不複雜,也確實說服了我。因此,在那一年的年末,某一天的深夜,我檢查了自己手機上通訊軟體的好友名單,有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