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句點更悲傷」──愛,謝謝,以及對不起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比句點更悲傷」封面/自己拍攝
作者:大師兄
出版:寶瓶文化
  之前看過大師兄寫的「你好,我是接體員」(2018/12/12出版)、「火來了,快跑」(2021/7/27出版),已經瞭解他的工作環境以及每天會面對的人事物,這次回頭看他2019年出版的著作「比句點更悲傷」,記錄他在殯儀館負責管理冰庫時發生的事。
  張大春在推薦序寫下:
  我多年以前的兩句歌詞:「寂寞只是一個句點,圍成剩下自己的圓圈。」當時為賦新詞,以為理解了人生的寂寞,殊不知對於寂寞的體會,非有對他人──尤其是陌生人──親切的慈悲與關照不可。大師兄的書,正是出自這樣難能可貴的情懷。
  殯儀館每天看到的都是死亡,的確,只有往生者才會被送過來,接下來可能是家屬、社會局、警察、檢調單位和鑑識小組等(部分人士應該在往生者送入冰庫前已經接觸過,不需要再出現在殯儀館),其中最多種情緒反應及處理方式的非家屬莫屬了。
  本來嘛,家屬就是跟往生者最有關聯的對象了,一個人死後,剩下都是生前對他種種過往情緒和回憶,有人選擇不表達,也有人選擇徹底宣洩,不管好的壞的一次通通說完。
  我不是當事人,所以我沒有權力評斷是非。
  但活到接近4開頭的年紀,殯儀館也去過2、3次,從還小不懂事、沒印象,到後來會幫忙處理一些事情,再到現在不僅可以協助處理事情,還扮演起安撫其他人情緒的角色。看著親戚傷心哭泣,我也會難過;同樣是親戚,看到他憤怒咆嘯,我也會擔心害怕,但當時的我年紀太小,膽子也小,小到我不敢上前跟他說:
  「你常常回來看她不就好了?」
  「你也沒有按時拿錢回來,到底是在不爽什麼?」
  「意見這麼多,你自己回來顧啊,一起住一個月你就知道了。」
  「你知道她最愛的就是你嗎?我們跟她一起生活的都不重要,像你這樣久久回來一次,哄得她很開心,她還留了一個房間等你回來住!」
  現在我長大了,不知道膽子是不是也跟著長大,但如果再遇到當年的親戚,我很確定自己甚麼也不會跟他說,因為所有的情緒(喜怒哀樂)及結果(後悔、悲哀、早知道......等等)都是自己的選擇。
  大師兄在書中「付出」那篇講到一個姊姊為了父母和弟妹省吃儉用,想盡辦法提供他們生活上的幫助,但是當這個姊姊生病時身體很虛弱,希望弟弟妹妹可以陪她看病,也因為看病很花錢,所以希望借給弟弟妹妹的錢可以拿回來,但他們都沒辦法陪伴和還錢,然後父母即使知道她身體不舒服,但對於她少拿錢回家這件事還是會抱怨。
  姊姊一時之間矇了,她一輩子盡心盡力照顧的家人,到頭來不僅沒有人願意幫忙,甚至反過來抱怨。於是姊姊的情緒也漸漸失控,開始怨天尤人,甚至最後精神狀況出了問題。
  整件事,到底問題出在哪裡?
  其實,嚴格來說是這個姊姊的選擇。
  大師兄說:
  我覺得付出就是要無怨無悔,不求回報的。我一直覺得每個人來到世上,都有每個人的功課,要把自己功課做好,才能去幫人寫功課。而每個人拿到的功課是不一樣的。
  有錢人拿到的可能是一加一等於多少,我們拿到的可能是加減乘除又開根號,不必替別人去想答案,要專心做好自己的題目。
  以前出席喪禮是無窮無盡的悲傷,現在喪禮結束後,反而感受到越來越多的如釋重負:一家族的人盡心盡力照顧和陪伴,沒有痛苦太久地結束生命、回到佛祖身邊一起修行。明顯感覺到大家雖然不捨,但我們最愛的親人已經離苦得樂,大家可以心平氣和地接受這個結果。
  記得有一次,剛開始有點不習慣,雖然是在等火葬的時間,但大家從回憶往生者的過往,開始聊到各自的家庭、生活和工作狀況,後來甚至有人肚子餓或渴了,提議去附近的便利商店買東西果腹,出發前還呼朋引伴問有沒有人要同行......
  於是我漸漸懂了,儘管再珍愛重視的人離去,日子還是要過,地球還是在轉,下一秒持續推著上一秒前進。
  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做好自己的功課,活在當下,該表達愛意的時候絕對不浪費,能擁抱的時候絕對不錯過。
  希望當那一天來臨時,我有足夠的勇氣去面對,然後,不後悔。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71會員
51內容數
一隻書蟲的遊歷,盡量不挑食。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白夜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連續上班六天,相信大家身心都很疲憊了,在週日晚上為大家帶來一篇輕鬆閱讀的讀書心得。   
對現階段的自己來說,料理三餐,看似毫不起眼的日常,用最小的限度善待自己,卻巨大如人生志業那樣。我喜歡自己把自己餵飽,即使難吃,也要負責任地,直到最後的湯汁都不能閃躲。套一句日本人愛用的說法,雖然只是小小的日常,卻是我的人生「流儀」。(引自書中P.9-10)
  連續上班六天,相信大家身心都很疲憊了,在週日晚上為大家帶來一篇輕鬆閱讀的讀書心得。   
對現階段的自己來說,料理三餐,看似毫不起眼的日常,用最小的限度善待自己,卻巨大如人生志業那樣。我喜歡自己把自己餵飽,即使難吃,也要負責任地,直到最後的湯汁都不能閃躲。套一句日本人愛用的說法,雖然只是小小的日常,卻是我的人生「流儀」。(引自書中P.9-10)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兩人之間總會有一人先走,家庭之下也總會有人先行離開…. 許多時候我們在送別的那一刻,大家哭著抱著彼此,哭的理由也許不再是與祂分離,而是…..為何是自己被留下? 某日儀式過後,有一位親屬詢問了我們服務人員:「請問要如何像你們一般看淡生死之事呢?」 其實沒有人能在生死之別時看淡一切….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人們害怕死亡,禮儀師應該是教育業,打造一個讓人不害怕死亡的世界。本書為讀者提供對生死議題的思考和生命教育的重要性。本文介紹了善終的態度和安寧療護的觀念,鼓勵人們及時道謝、道歉、道愛、道別。
Thumbnail
《比句點更悲傷》作者從事殯儀館接體員的經驗,分享與死亡和家人有關的深刻故事。他思考活著的人該如何珍惜生命,以及反思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故事涉及震撼人心的家庭糾結、自殺背後的故事、血緣關係的重要性等,教人深思。
我有很多讓我印象深刻的居服員、個案、家屬,之後會慢慢與大家分享。 今天讓我先分享一位居服大姊的故事,她是一個做事很認真很細心的姐姐,似乎派案給她之後就什麼都不用擔心,但姐姐的個性有點冷也很少笑,某次與其他同事聊天,才知道姐姐身上有很重的經濟壓力,過了一段時間姐姐突然告知要請喪假,她說她先生過世了,
Thumbnail
一旦喪失生命,我相信我們會上天堂。但是身後事,如果沒有事先預作規劃和安排,在傳統以父權為本位的社會, 許多身後的事情往往由長子安排。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生命中不可避免的離別,過程中,作者分享了對失去的悲傷和對活著的人的心理狀態的瞭解和思考。 文章還闡述了集體潛意識的概念,以及離別所帶來的不同情感,最後反思了面對離別時的態度和心情。從共情到接受到面對,全面而深刻地討論了離別這個命題。
Thumbnail
古時候人很難活到老,於是有了未知生,焉知死。但其實對殯葬業者而言,每天接觸的都是死人事兒,從死見生,這本書是殯葬業者的敘事,也是他和先尊的故事,但凡書中的故事跟打電話都不太有關係就是了。 先從自身談起,怎麼會接殯葬業,也同時鋪陳整本書,像擠牙膏一樣的敘事,拼湊他和先尊的故事。殯葬真的是許多人避之唯
深刻感受到當人離開時,就沒有感情了,只剩下利益糾葛。 大哥說因為家中還有長輩,所以牌位不能放回家,並一直推銷他手上南投山區的納骨塔,還有在第一天,我在警局忙著處理事情時,大哥同時在我家物色東西,想要認領拿走,連公司配給我的筆電都要A走,對我來說是個很大的衝擊,因為他太「務實」了! 連與葬儀社討論
Thumbnail
「有時候,喪事不是喪事,只是想花錢買個不要遺憾,跟買張贖罪券沒有兩樣,只要覺得值得就好。」在殯儀館工作的大師兄,看盡各種形形色色的家屬,遇過千奇百怪的荒謬事,這也就呼應他所說的:「在這工作的好處,說不定就是看看別人發生的事,再來思考自己。生前沒人知道的秘密,死後爆發出來讓至親再大吃一驚,直呼不可能。
Thumbnail
兩人之間總會有一人先走,家庭之下也總會有人先行離開…. 許多時候我們在送別的那一刻,大家哭著抱著彼此,哭的理由也許不再是與祂分離,而是…..為何是自己被留下? 某日儀式過後,有一位親屬詢問了我們服務人員:「請問要如何像你們一般看淡生死之事呢?」 其實沒有人能在生死之別時看淡一切….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人們害怕死亡,禮儀師應該是教育業,打造一個讓人不害怕死亡的世界。本書為讀者提供對生死議題的思考和生命教育的重要性。本文介紹了善終的態度和安寧療護的觀念,鼓勵人們及時道謝、道歉、道愛、道別。
Thumbnail
《比句點更悲傷》作者從事殯儀館接體員的經驗,分享與死亡和家人有關的深刻故事。他思考活著的人該如何珍惜生命,以及反思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故事涉及震撼人心的家庭糾結、自殺背後的故事、血緣關係的重要性等,教人深思。
我有很多讓我印象深刻的居服員、個案、家屬,之後會慢慢與大家分享。 今天讓我先分享一位居服大姊的故事,她是一個做事很認真很細心的姐姐,似乎派案給她之後就什麼都不用擔心,但姐姐的個性有點冷也很少笑,某次與其他同事聊天,才知道姐姐身上有很重的經濟壓力,過了一段時間姐姐突然告知要請喪假,她說她先生過世了,
Thumbnail
一旦喪失生命,我相信我們會上天堂。但是身後事,如果沒有事先預作規劃和安排,在傳統以父權為本位的社會, 許多身後的事情往往由長子安排。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生命中不可避免的離別,過程中,作者分享了對失去的悲傷和對活著的人的心理狀態的瞭解和思考。 文章還闡述了集體潛意識的概念,以及離別所帶來的不同情感,最後反思了面對離別時的態度和心情。從共情到接受到面對,全面而深刻地討論了離別這個命題。
Thumbnail
古時候人很難活到老,於是有了未知生,焉知死。但其實對殯葬業者而言,每天接觸的都是死人事兒,從死見生,這本書是殯葬業者的敘事,也是他和先尊的故事,但凡書中的故事跟打電話都不太有關係就是了。 先從自身談起,怎麼會接殯葬業,也同時鋪陳整本書,像擠牙膏一樣的敘事,拼湊他和先尊的故事。殯葬真的是許多人避之唯
深刻感受到當人離開時,就沒有感情了,只剩下利益糾葛。 大哥說因為家中還有長輩,所以牌位不能放回家,並一直推銷他手上南投山區的納骨塔,還有在第一天,我在警局忙著處理事情時,大哥同時在我家物色東西,想要認領拿走,連公司配給我的筆電都要A走,對我來說是個很大的衝擊,因為他太「務實」了! 連與葬儀社討論
Thumbnail
「有時候,喪事不是喪事,只是想花錢買個不要遺憾,跟買張贖罪券沒有兩樣,只要覺得值得就好。」在殯儀館工作的大師兄,看盡各種形形色色的家屬,遇過千奇百怪的荒謬事,這也就呼應他所說的:「在這工作的好處,說不定就是看看別人發生的事,再來思考自己。生前沒人知道的秘密,死後爆發出來讓至親再大吃一驚,直呼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