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是個專門輔導二十多歲族群的諮商師,作者認為在這個初出社會尚屬年輕的年紀,正是決定往後會有什麼樣生活至關重要的時刻,鼓勵這個年紀的人們積極的面對及規劃,建立起屬於自己的工作觀及愛情觀,來打造幸福的人生。
三十多歲的日子是初出社會二十幾歲時的自己所做的抉擇的延續,二十多歲的人們可能並不覺得這段時間彌足珍貴,常常會仗著自己還年輕而率性而為,但若沒有在這段時間累積與奠定基礎,一切很有可能就如此惘然度過;這段時間真的很容易迷失,以往學生時期只要努力讀書、進好大學,跟著普羅大眾既定的時間軸,日復一日地繼續過著生活即可;但到了二十多歲,開始上班、接觸社會,能夠選的工作很多,但也不是太清楚自己究竟要的是什麼。
有些人會格外的厭世,覺得自己不容於這個社會及體系,有些人覺得自己被工作綁死了,跟以前酷炫的自己比起來遜斃了,有些人覺得做的事情就只是一個小小的螺絲釘,有我或沒有我毫無差別、有些人覺得自己都不夠了解自己了,要怎麼做出正確的職涯選擇?大概就是初出社會的我們會遇到的種種問題,作者鼓勵我們思考這些問題的同時,更應該實際捲起袖子去嘗試。
看到更好的機會,想盡辦法去找到相對應的人去了解要如何到達那樣的位子,即使是弱連結也有可能幫助你串起所需的資源,而且人是喜歡幫助別人的生物,適當的請求別人幫助其實不會真的造成他人極度困擾的;又或者是在做小小螺絲釘的事情時把眼光放遠,想著在達到你想要的境界會需要額外累積什麼能力,趁著這段時間先把自己準備好等待良機,把人力資本建立好,等到機會來了才更有資格去承擔責任,任何的嘗試都不會是枉然。
我覺得這些概念都是相通的,跨出舒適圈、不怕的去挑戰,別讓時光渾渾噩噩的蹉跎掉了,千萬要記得去做些什麼;認識自己是個一生的課題,沒有辦法只透過打坐冥想個兩三個月,就能夠完全理解自己適合什麼樣的腳色,更多的生命體驗才能真正讓自己在這些細節中體現哪些才是真正讓自己舒服的生活模式。
除了工作之外,作者也提到二十幾歲的戀愛是特別重要的,如果成家立業是個最終會希望踏上的道路,更應該趁早去尋覓適合自己的關係,而不是把時間花在明顯覺得不合適的關係或是純粹的交交砲友;從離婚的相關數據顯示,晚婚的人不代表已經成熟到知道自己適合什麼樣的關係,有先同居過,也不見得是測試感情的最佳方法,先同居常常會讓人覺得捨棄的成本變大,更難去通盤的審視這個對象究竟適不適合自己,也容易這樣就隨意地把自己許配或是娶了個習慣但不適合的對象。
明明挑對象也跟挑工作一樣是個會影響一生的抉擇,這個社會普遍會對於職涯規劃有很多的建議及方針,但對於如何談戀愛跟選擇伴侶卻好像希望人們一夕達成,所以說啊,趁更年輕的時候多去交些男女朋友,在進入一段關係前更直接地去釐清個性的合適度與否,別再花時間浪費在不對的人身上,否則連放下都會是很大的情感負荷。
我想很多時候就像賈伯斯說的一樣,總是要回頭來看才會發現這些點與點之間是彼此連結的,即使很痛苦地走過,也都會從中帶走些什麼,有的時候真的就是做了以後才會有體悟、才會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我記得我在香港的日子裡,看到一本書至今對我影響很深,The magic of thinking big,大意就是唯一會限制一個人的發展的就是對自己的制約,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之類的概念,大概是從那個時候開始我不再懷疑自己的能力,反正就是做做看再說,真的不行也有可能在做的半路上,看到更適合自己的去處。
我覺得自己雖然屬於書中所說的二十世代,但我不太像作者所形容的這一世代的迷惘年輕人,我一直都很努力地把自己放逐在各式各樣的場域去體驗人生,倒也沒有因為這麼多不確定而停滯不前的狀況發生,我感謝每一個把我帶領到現在這個狀態的每一個過客;至於感情的部分,倒跟自己最近的經歷也有點呼應,胡亂進入一段不適合的關係,真的對人生沒有什麼加分效果,離開也不覺得特別的惋惜,謝謝曾經陪著彼此走過一段路,但下次如果又走錯的話,麻煩趕快迷途知返,青春歲月不能浪費啊,同場加映之前看過的
讀書心得:愛情市場學 ,如何更有策略地去認識人,提高自己成交的機率,阿哈哈哈,這篇心得就分享到這,如果你有以上二十世代常見的問題,看看這本書可能會讓你有不一樣的想法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