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即是多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最近看了幾檔藝術展,可以分成兩大類--一是填空增坪效的,二是留白給呼吸的。不能不說:前者的審美感動是否印象深刻尚不知,但感官疲勞可真就餘悸猶存。所以除非職責所在,越是密不透風的展場我穿梭的速度越快--年紀大了,光陰寶貴,犯不著跟忒糾結的展覽攪和。
群展固然有不得已的理由,但個展也要一股腦兒把作品擺好擺滿,實在令人費解:莫非正因為機會難再,此時不秀,更待何時?還是藝術家過於多產,難以取捨?無論如何,進展館的人都必然是走馬看花。展件越多,每件平均分到的東西注目就越短。展場不是大賣場,觀者可沒有動機或義務要來挑選哪個物件打包帶走。
另外一種近年流行的,則是策展者絮絮叨叨:長篇大論引經據典的展覽總說明以外,還愛搞個喧賓奪主的大圖輸出主題圖像,星羅棋佈的原作變成眾星拱月;或者東一塊單元論述、西一條文青標語。生怕大家看不懂創作人與策展人的苦心孤詣,還得拍個展覽說明的影片在會場顯眼的地方擺放,苦口婆心,真是「眾生無邊誓願度」哇!
就理想上來說:公開展覽是理性溝通的過程,而不是創作者在私密小宇宙獨白,這應該是互信與自重,幾可上綱到法蘭克福學派學者哈伯瑪斯強調「公共領域」維護運作的關鍵。就實效上來說:藝術展演與一切商業展售、政治宣達、教育訓練一樣,都要遵守傳播學的規則,講求閱聽經驗、效果、再傳播效果,以及知識與行為的改變。藝術家不信任作品的感染力,策展人沒把握佈展的有效度,還要借助超載的文詞來補強,不也正好暴露了展覽的缺陷嗎?所以不管就理想還是實務上來說:塞滿不留餘地的展,都是弄巧成拙,甚至可以說:是對公共資源的浪費。
包浩斯的重要人物路德維希·密斯·凡德羅有句名言:"Less is More"(少即是多)固然有其特定的美學與生產背景,但其尊重使用者、重視機能的宗旨,則是任何公共建設與活動不能忽視的。希望以後少看到一些創作者策展人自嗨的展,多出現一些執簡馭繁、餘音繞樑的展。
avatar-img
21會員
101內容數
「藝術生活」發掘生活中的藝術,將藝術導入生活,富厚生計,充實生趣的諸般面向。綜合感性與理性深入藝術生態鏈與創作鑒賞收藏。期望能不落入現今藝評與新聞報導的俗套,坦誠面對作品,展覽,市場,以及最重要的,人性。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Kang-Ywe Lyau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禮瀛東方藝術這尊夾紵羅漢,第一眼看去,那聳起得不自然的雙肩,袈裟下紙片般的肌骨,猶如枯枝抗拒風吹般勉力交疊的雙掌,小腿摺進膝蓋藏到了腳掌完全消失,軀幹疲累到硬撐著不往後倒下,怎麽都覺得怵目、緊張。偏偏面容安詳、眉宇慈悲、雙脣輕抿,在殘存的肉色礦物彩殘餘下,份外顯得親和。
相信不少人已經打算在春假衝一波日本旅遊。我剛從東京回來,有幸躬逢櫻花滿開。但近日春雨綿綿,料想春假期間東京連櫻吹雪的美景也了不可得了。這裡分享幾個我親自看過且在春假期間還在上檔的展覽,提供大家在滿喫滿買之餘,也能造訪欣賞,讓心靈也放題旅遊一番。
狂八0展自開展以降幾乎無日不被靠北,似將創下靠北藝術版議題熱度的紀錄。但這同溫層有外溢嗎? 從谷歌搜尋的統計來看,有! 狂八0展是去年12月3日展到今年2月26日。我就把近九十天北美館Google Trend拿來對比。發現最高峰出現在2月26日。而當天我去北美館的照片確實顯示盛況空前。
至於面對先「將全方位退出NFT領域」,然後刪文,轉身又要來種最後一批韭菜的巨鯨,如果還要伸頭求割,只能說是你累世業緣,合該此劫!
一年以來受邀參加不少藝術講座,從大規模的體育館,餐酒館轟趴,到小教室的線上下活動,不一而足。流程不外是請一兩位講者上台報告,Q&A,然后自由交流。但隨著主辦與參加者的屬性,各活動的氣氛有很大的差異。 如果硬要比較,我不能不說:NFT圈的藝術沙龍活動是最High最賓主盡歡的。
谷歌公佈了今年全球搜尋排行統計。令人有點跌破眼鏡的是:中正紀念堂昂然位居文化里程碑建築類(Cultural Landmark)谷歌地圖搜尋全球第六名,僅次於倫敦白金漢宮、大笨鐘、埃及金字塔、巴西里約的耶穌大神像、以及比利時布魯塞爾王宮。
禮瀛東方藝術這尊夾紵羅漢,第一眼看去,那聳起得不自然的雙肩,袈裟下紙片般的肌骨,猶如枯枝抗拒風吹般勉力交疊的雙掌,小腿摺進膝蓋藏到了腳掌完全消失,軀幹疲累到硬撐著不往後倒下,怎麽都覺得怵目、緊張。偏偏面容安詳、眉宇慈悲、雙脣輕抿,在殘存的肉色礦物彩殘餘下,份外顯得親和。
相信不少人已經打算在春假衝一波日本旅遊。我剛從東京回來,有幸躬逢櫻花滿開。但近日春雨綿綿,料想春假期間東京連櫻吹雪的美景也了不可得了。這裡分享幾個我親自看過且在春假期間還在上檔的展覽,提供大家在滿喫滿買之餘,也能造訪欣賞,讓心靈也放題旅遊一番。
狂八0展自開展以降幾乎無日不被靠北,似將創下靠北藝術版議題熱度的紀錄。但這同溫層有外溢嗎? 從谷歌搜尋的統計來看,有! 狂八0展是去年12月3日展到今年2月26日。我就把近九十天北美館Google Trend拿來對比。發現最高峰出現在2月26日。而當天我去北美館的照片確實顯示盛況空前。
至於面對先「將全方位退出NFT領域」,然後刪文,轉身又要來種最後一批韭菜的巨鯨,如果還要伸頭求割,只能說是你累世業緣,合該此劫!
一年以來受邀參加不少藝術講座,從大規模的體育館,餐酒館轟趴,到小教室的線上下活動,不一而足。流程不外是請一兩位講者上台報告,Q&A,然后自由交流。但隨著主辦與參加者的屬性,各活動的氣氛有很大的差異。 如果硬要比較,我不能不說:NFT圈的藝術沙龍活動是最High最賓主盡歡的。
谷歌公佈了今年全球搜尋排行統計。令人有點跌破眼鏡的是:中正紀念堂昂然位居文化里程碑建築類(Cultural Landmark)谷歌地圖搜尋全球第六名,僅次於倫敦白金漢宮、大笨鐘、埃及金字塔、巴西里約的耶穌大神像、以及比利時布魯塞爾王宮。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當提到「當代」時,這個詞背後潛藏的是不得忽略之時間性。策展時,考量過往作品如何編排與整理外,還需關注現下參觀的觀眾,這就是製作展覽時間性的根源。因此,除空間之外,展覽也利用了時間。
Thumbnail
越是發展好的國家,越有物資過剩和無法整理的情況,這儼然已經成為一種現代病。
Thumbnail
中途我突然理清楚這個展覽搞的是甚麼藝術了...「與一眾創作者的思維共建」即屬於 Collaborative curatorial practices... 參與式藝術體驗... 對於觀眾培養,從人文關懷層面培養藝術或藝團跟觀眾的需求關係所構成的社區文化,或是更深層的哲學上「觀者的存在」的影響...
Thumbnail
在《從拉斐爾到梵谷》展間更是,既然是面向「真跡」而來,當然就是為了它的真、它久遠時間外的親手親筆,輾轉而至長遠空間外的親自親眼。忍不住以為祂們的靈大概也穿梭其中,以至於現場時間的流不再均速,才會明明只是50幾幅畫作,卻用了兩個半小時、奇美博物館的閉館音樂響起,都仍難以挪眼抬腳離開。
  生命的意義不是必要條件,只是用以協助仍不了解這些作品的人認識會場的導覽手冊。看展時能拿到的話,的確挺令人高興的(畢竟誰都不喜歡空手而歸)。但在仍需要你以作者身分給出更多繼續推展風格的作品時,手冊這類的事情,如果尚沒有造成你太多的煩惱,或許就先擺在一邊,以後再思考。
Thumbnail
前些年台灣常有國際級的藝術展演活動。 通常我不太去擠這些大師的展覽,因為我很不喜歡和一大群人擠著,然後花很多時間排隊,又被人群匆匆推擠著前進只能快速流覽那些作品,若我真的對那一位大師有興趣,我寧可出國時到他專屬的美術館很從容的靜靜觀賞真蹟,否則我乾脆就在家裏閱讀印製得非常精美清晰的專刊或複製畫。
Thumbnail
在當今競爭激烈的商業環境中,展覽活動成為品牌推廣和產品展示的有效手段。然而,一場成功的展覽不僅僅需要華麗的裝潢和吸引人的展品,更需要精心策劃的規劃,這就是策展規劃的重要性。本文將深入探討策展規劃的各個階段,從展示規劃、設計到製作,解析展覽策展的藝術和科學。
Thumbnail
新加坡藝博會帶來的藝術產業的學習之旅,從大型的藝博會到私人畫廊和美術館,都展現了不同的藝術風貌和流行。新加坡的藝術週,更是在周邊景點和造景作品上鋪展,展現出成熟的藝術產業鍊風貌。
很多時候我們想要講的東西太多,反而沒辦法把想要表達的意思好好的傳達,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人腦在短時間可能沒辦法吸收這麼多的資訊。因此好好的找出最想表達的主軸,把重點講清楚反而更為重要,其他的內容可以等到下次再說。
Thumbnail
2023大大小小的展覽約看了80場。原本「看展」只是作為單純「觀眾」,如今也會去觀察「陳列佈置」、「互動方式」或者「發行週邊」。原本想列出年度排名,但發現有點兒難,因為無論是北美館大展或小空間個展,都有很多值得學習之處。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當提到「當代」時,這個詞背後潛藏的是不得忽略之時間性。策展時,考量過往作品如何編排與整理外,還需關注現下參觀的觀眾,這就是製作展覽時間性的根源。因此,除空間之外,展覽也利用了時間。
Thumbnail
越是發展好的國家,越有物資過剩和無法整理的情況,這儼然已經成為一種現代病。
Thumbnail
中途我突然理清楚這個展覽搞的是甚麼藝術了...「與一眾創作者的思維共建」即屬於 Collaborative curatorial practices... 參與式藝術體驗... 對於觀眾培養,從人文關懷層面培養藝術或藝團跟觀眾的需求關係所構成的社區文化,或是更深層的哲學上「觀者的存在」的影響...
Thumbnail
在《從拉斐爾到梵谷》展間更是,既然是面向「真跡」而來,當然就是為了它的真、它久遠時間外的親手親筆,輾轉而至長遠空間外的親自親眼。忍不住以為祂們的靈大概也穿梭其中,以至於現場時間的流不再均速,才會明明只是50幾幅畫作,卻用了兩個半小時、奇美博物館的閉館音樂響起,都仍難以挪眼抬腳離開。
  生命的意義不是必要條件,只是用以協助仍不了解這些作品的人認識會場的導覽手冊。看展時能拿到的話,的確挺令人高興的(畢竟誰都不喜歡空手而歸)。但在仍需要你以作者身分給出更多繼續推展風格的作品時,手冊這類的事情,如果尚沒有造成你太多的煩惱,或許就先擺在一邊,以後再思考。
Thumbnail
前些年台灣常有國際級的藝術展演活動。 通常我不太去擠這些大師的展覽,因為我很不喜歡和一大群人擠著,然後花很多時間排隊,又被人群匆匆推擠著前進只能快速流覽那些作品,若我真的對那一位大師有興趣,我寧可出國時到他專屬的美術館很從容的靜靜觀賞真蹟,否則我乾脆就在家裏閱讀印製得非常精美清晰的專刊或複製畫。
Thumbnail
在當今競爭激烈的商業環境中,展覽活動成為品牌推廣和產品展示的有效手段。然而,一場成功的展覽不僅僅需要華麗的裝潢和吸引人的展品,更需要精心策劃的規劃,這就是策展規劃的重要性。本文將深入探討策展規劃的各個階段,從展示規劃、設計到製作,解析展覽策展的藝術和科學。
Thumbnail
新加坡藝博會帶來的藝術產業的學習之旅,從大型的藝博會到私人畫廊和美術館,都展現了不同的藝術風貌和流行。新加坡的藝術週,更是在周邊景點和造景作品上鋪展,展現出成熟的藝術產業鍊風貌。
很多時候我們想要講的東西太多,反而沒辦法把想要表達的意思好好的傳達,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人腦在短時間可能沒辦法吸收這麼多的資訊。因此好好的找出最想表達的主軸,把重點講清楚反而更為重要,其他的內容可以等到下次再說。
Thumbnail
2023大大小小的展覽約看了80場。原本「看展」只是作為單純「觀眾」,如今也會去觀察「陳列佈置」、「互動方式」或者「發行週邊」。原本想列出年度排名,但發現有點兒難,因為無論是北美館大展或小空間個展,都有很多值得學習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