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24|閱讀時間 ‧ 約 13 分鐘

《刻意練習》跨出舒適圈,是為了建立新的舒適圈

這本書在說什麼?

作者安德斯。艾瑞克森(Anders Ericsson)為一名心理學教授,他的研究對音樂、教育、藝術、商業等領域都有深遠的影響。
也曾與多位著名運動員及音樂家合作,研究他們如何通過刻意練習獲得卓越的成就,被譽為「傑出表現」研究的權威,也被稱為「研究世界專家的世界專家」。
那些被我們稱為天才的人,其實是比一般人更擅於「掌控身體及大腦的適應力」而非基因決定。作者用30年的研究,一本書的統整,向我們揭露頂尖人士成功的關鍵不在於天賦,而在於「刻意練習」。
一旦假設某件事情是天生的,等於告訴自己對此束手無策。

我為什麼想讀這本書

一開始只是單純覺得標題很吸引我,"刻意練習"聽起來像是一種成功的秘方,打開天才大腦的一把鑰匙,所以這本書一直在我的待購清單裡。
直到後來因為讀了《子彈思考整理術》這本書,而開始寫子彈筆記,手寫筆記讓我多了很多時間反思我的工作及生活,也萌生了轉換跑道的念頭。
而自從聽到瓦基的讓我對閱讀產生了不同的想法,原來我一直都沒有用對的方式閱讀。我以為只要書看得夠多就能吸收書中的知識,實踐在生活中。
但事實是,如果不將書本的內容整理,並轉化成自己的想法,知識很快會隨著大腦短期記憶的特性而忘記。因此我決定嘗試用刻意練習法來練習「寫作」這項通用技能。

傳統練習的兩種層次

天真練習法

這是一種只讓你「學會」的一般練習法,反覆做某件事便期望重複可以帶來進步。
以學開車來說,駕訓班教練的職責在於讓學員開車上路,而不是「專精」開車技術,事實上,你不需要多厲害的轉彎技術,或是高超的變速技能,就能取得駕照。
反覆練習了一陣子後,轉彎的角度越抓越好,煞車的控制也越來越熟練,已經可以應付大部分開車會面臨的狀況,一旦技能達到這種滿意程度,動作也成自然,就等於不再精進了。
研究顯示,一個人的表現一旦到達「可接受」的程度,動作成自然,再多花幾年「練習」也不會進步。

目標練習法

目標練習的特質是定義清楚的具體目標全神貫注意見回饋跨出舒適圈

1.清楚明確的目標

與其制定「學會烹飪」的目標,不如先拆分成「如何學會刀工」、「選擇食材的概念」。
或是將「寫作20篇文章」拆分成「 每天閱讀30分鐘」、「寫讀書筆記」、「拆解不同文章,分析結構」等明確可執行的目標。
以我鋼琴教學的經驗為例,有些學生會和我說 : 「媽媽說一定要練10次才可以做其他事情。」「我這首曲子昨天彈了20次」。
以目標練習法的概念,我會告訴學生,練習時要以「流暢的速度完整無誤的連續彈奏三次」才算過關,這樣目標導向的練習,有時學生為了達到連續三次無誤,還會練超過20次以上。
不只是開車或學鋼琴,在任何想要精進的技能上,作者說如果不將目標定義清楚,便可能追求了「量」而忽略了「質」。
2.全神貫注
就像前面提到的天真練習法,漫不經心的重複做某件事並不會帶來進步。記得我的鋼琴老師曾跟我說過,她小時候練琴五分鐘就會跑去玩一下家裡的貓,但是那五分鐘他是非常專注地解決困難的片段。
她說 : 「五分鐘的專注練習,勝過一小時沒有目標的練習。」
3.意見回饋
以我練習寫作為例,我有時會試著和某位部落客寫作相同的主題,並以我的方式說明同樣的觀點,寫完後,我會讓我朋友盲讀一段,請他們猜猜看哪一篇是我寫的,雖然是高下立判,不過從中我就可以獲得回饋。
意見回饋不一定都來自他人,也可能是自己,最重要的是「知道自己練習當下的狀況」。有沒有下對功夫很重要,但若是能從旁人獲得意見回饋會更容易看見問題。
4.跨出舒適圈
離開舒適圈,就是嘗試去做以前做不到的事情,如果總是做一些已經應付自如的事情,就算累積大量練習時數也不會進步。
研究顯示,執業二、三十年之久的醫生,在某些客觀表現上還不如剛畢業兩、三年的醫生,原因在於每天行醫大部分都在做重複的事情,幾乎沒有挑戰,也就無法改進。另一個原因是年輕醫生離開醫學院時間較短,接受的訓練較新,記憶也更清晰。
不走出舒適圈,就不可能進步
雖然目標練習法不一定都如此有用,但成效好過「學會就行」的方法,然而接下來我會分享本書的終極練習法 「刻意練習」。

刻意練習與一般目標練習法的差異

其實看到目標練習法時,對我來說已經很有啟發了,刻意練習可以算是目標練習的進階版,其中包含以下兩個差異 :

1. 該領域的技術必須發展得相當成熟

刻意練習在一些具有競爭性質的領域效果最好,而且通常是那些已經發展數十年至數百年的領域,像是音樂、體育、西洋棋、芭蕾舞等。這些領域通常具有競賽性質,以及客觀的優劣標準。
這些領域,隨著競技水平提高,不斷創造新的的紀錄,訓練方法也不斷更新,想成為佼佼者所需的努力已經和以前是不能同日而語了。
書中就舉跳水的例子,在1908年夏季奧運的男子跳水競賽中,一位選手嘗試做出兩周翻騰而差點造成嚴重受傷,因此當時各大比賽禁止做出兩周翻騰持續數周。
而現在,翻騰兩周可以說是跳水的入門功夫,如果一位高中生跳水選手不會來個四周翻騰的話,根本談不上競爭力。
已有人知道如何做,且已經建立成效頗佳的訓練技巧
但這不表示刻意練習不適用在其他領域中,如果不求成為頂尖,而是達到「專精」,刻意練習法仍然是成效最好的練習法。

2. 需要有個老師提供練習活動,幫助學生改善表現。

找老師的好處是可以省去很多自學時試錯的時間,就算是再聰明,學習動機強烈的學生,如果能找到一位好老師也能進步得更快。
老師可以很快的幫助學生制定目標,以及給予犯錯時的即時會饋。
但這邊指的是「好」老師,找到一位好老師是需要下點功夫的,濫竽充數請個不夠專業的老師指導,反而可能把你帶往錯誤的方向。
書中提到,因為缺乏教學概念的關係,一些有卓越成就的人,反而可能是個糟糕的老師。
老師不一定是那個領域中的頂尖專家,但一個好老師在該領域要有一定的成就,並且知道頂尖專家是做了什麼才能如此成功的。
莫札特的爸爸算不上當時傑出的音樂家,卻能造就莫札特傳奇,小威廉斯的父親也不是一位成就非凡的網球員,卻能培育出史上最多大滿貫的偉大女球員。

刻意練習的關鍵 「心智表徵」

心智表徵是一種「心智結構」,對應著不同的事情,例如某個物品、記憶、概念、技術、一系列資訊、圖像、數字、語言等,經過長期的練習及經驗,大腦自動將對應的心智模組套用到相應的情況下。
舉一個心智表徵在記憶上的例子,如果給你看一串沒有規律的數字排列三秒的時間,要求你告訴我那串數字是什麼,例如 : 4、6、3、5、2、7、1、8。你應該無法輕鬆記住出這串數字,除非在腦海中不斷複誦它們。
但如果我給你另一串數字0.5秒的時間, 例如 : 1、2、3、4、5、6、7、8。應該連想都不用想就可以回答正確。相較於第一串文字來說12345678是有意義的排列順序,而「意義有助於記憶」。
以文字來說,「人感緒正向給體驗是就的好情」這段文字,給予有邏輯的排列後,我們可以更快理解其意思「好感就是給人正向的情緒體驗」。
心智表徵不只幫助我們記憶,在任何你想要提升的能力中也扮演重要的角色。
頂尖專家們發展出比我們一般人更高品質的心智表徵,而「刻意練習」正是可以幫助你發展這樣心智表徵的方法。
刻意練習就是講求發展出種種高效率的心智表徵,讓你可以運用於你正在練習的任何活動中

發展出成熟的心智表徵

以前因為常跟父親下棋所以算是有一點心得,當兵時我也是寢室裡的象棋王,戰無不勝。記得有一次在朋友家,偶然得知他爸爸很愛下棋,我於是向他提出挑戰。
出乎意料我竟然一局都贏不下來,好像我要怎麼走他都預測到了,我不甘心的說: 「再來一局」、「最後一局,我已經知道你的策略了」到後來變成 : 「為什麼?」「我是哪一步下錯了?」開始自我懷疑
後來聊天才知道,叔叔以前就很愛研讀象棋的相關書籍,書櫃也能看到幾本厚厚的書。
書中也有關於西洋棋大師的故事,作者研究發現:
想要培養下棋能力的人,會不斷分析大師的棋局,嘗試預測下一步,跟大師相佐,會思考哪裡出錯。
分析思考實際操作,是發展成熟心智表徵的過程,而不只是接收知識。
以學鋼琴來說,光是彈奏譜上的音符是不足以學到音樂的,那充其量只是學會操作一台樂器,若要彈出一手好琴仍然需要花時間分析曲子的結構、和聲、情緒、甚至作曲家的故事,才能潛移默化地展現出音樂素養。
在學校,老師盡力把知識傳給學生,但學生還是要自己學習思考,讓知識在大腦中發芽,這也是為什麼同一個老師,不同學生會有程度上的差異,當然這也牽涉到家庭教育等因素。

如果沒有老師怎麼辦?

好老師的貢獻之一,就是針對問題設計一系列的練習活動,若沒有老師,就得自己設計一套練習活動。
富蘭克林因為讀到某一期《旁觀者》且對文章品質驚嘆不已,因此下定決心也要練出這樣的文筆,他針對自己欣賞的風格挑選出幾篇文章。簡短寫下每個句子的內容,好提醒自己這些句子的內容。
幾天後,他試著根據當初寫下的字句提示,重現文章,目的不是一字不漏的寫出原文,而是寫出和原文一樣好的文筆,仿作之後,他回頭參照原文,與自己的文章比較,並適時修正。從中學習像《旁觀者》作者一樣中肯清楚的表達。
富蘭克林為自己設計了一套練習方法,,實踐了成為偉大作家的夢想,也成為美國建國初期備受景仰的作家之一。
如果沒有老師,我們可以運用以下幾點來幫自己設計練習方法:
1.先找出頂尖專家
身旁若是沒有老師,最好的方法就是以頂尖前輩為師,找出該領域學習的對象方法,可以去尋找那些與許多專業人士密切合作的人,以及觀察專業人士遇到困難都尋求誰的幫助。
2.弄清楚他們做了什麼才能如此成功
在無法近距離認識的情況下,了解一位專家是否值得學習的方法,就是讀他的著作,或是專訪,從中了解他認為什麼是最困難的,以及他如何突破。
剛開始學寫作時我讀了師北辰的《讓寫作成為自我精進的武器》作者分享了他是如何練習寫作,並且成為紐約時報的專欄作家,為了寫一篇科技專欄,他一天會花六個小時在閱讀相關資料。作者也教我們他寫作的心法「遵從本心,照料他人」以及萬能寫作法的運用。
能夠了解頂尖人士的成長過程至關重要,因為當你深入認識他們,會發現他們不過是跟你一樣的平凡人,而這樣的發現會帶來信心,相信自己也能跟他一樣成功。
3.發展出讓自己可以做到那些事的訓練技巧
書中有一句話 :
一旦先驅證明事情可以有不同的做法,其他人便能學習那個技巧,一同向前。
這邊讓我聯想到《逆思維》中說到,最好的思考方式是以科學家的思維來思考,這種思維就是不斷的假設、實驗、修正錯誤的過程,而這正好與刻意練習的原則相似。
每一位傑出的專家都是受惠前人的成就,模仿並重現前輩的成果,最後創造出自己的風格,在許多領域中剛開始也都是透過模仿來學習。
例如語言也是先學習道地的腔調來掌握正確的發音,鋼琴課學生會模仿老師的演奏法或動作,富蘭克林模仿旁觀者期刊的文章,嘗試寫出一樣的文筆來練習。

讀後心得 : 跨出舒適圈,是為了建立新的舒適圈

我特別印象深刻的是書中講述「恆定性」的章節,我們的身體喜歡穩定,不論是維持體內的恆溫,穩定的血壓、心跳、血糖濃度等,所有的細胞及組織都盡量維持不變。
一旦我們試圖打破這樣的恆定性,身體會為了適應新的挑戰而改變,要舉起更重的啞鈴,手臂會增加肌肉量,好讓身體能夠負荷。
當我們在做心智類的技能時,大腦雖然練不出六塊肌,但大腦仍然會產生物理上的變化,例如 : 大腦會開始連結需要的神經元,產生更多灰質,增加神經傳導速度來適應新的任務。
以我教學的經驗,很多成人學生第一堂課都會問我,現在開始學來得及嗎?,或是跟我說 :他們已經不像小孩學這麼快了,手指不靈活。但我的觀察是,成人的學生因為學習力好,通常進度也比小孩更快。
而成人學不好的原因通常是練習時間不足,出社會後幾乎整天都在上班,也沒有所謂的寒暑假了,很難像小孩一樣,一天擠出個三四小時練習。
人之所以停止學習、不再進步,不是因為到達天生能力的極限,而是因為某些原因不再練習,或者從未開始練習。
不同的年齡,學習的差異在於學習的方式不同,換句話說,為了達成一項不可能的事而開始持續練習,大腦最終會找到出路。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