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求認同還是認異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人們常常尋求認同感,也常常為了追求獨特而想要跳脫主流。這兩者看似矛盾,但其實並非完全對立的概念。本文將探討尋求認同和認異的意義,以及如何在極簡主義的觀念下平衡兩者。


認同感是人類社會中基本的需求之一,因為它能夠為我們帶來安全感、歸屬感和自尊心。無論是在家庭、工作場所、學校或社交媒體上,我們都會努力尋求與他人的共鳴和認同。這種感覺可以讓我們感到被接受和尊重,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它也是幸福感和滿足感的來源。


然而,認同感的追求也可能讓人們陷入綁架。當我們過度依賴他人的認可和喜愛時,可能會迷失自我,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此外,當我們的身份和價值觀與主流文化不符時,尋求認同感也變得更加困難。這種不一致可能會讓我們感到焦慮、孤獨和不被接受。


另一方面,認異是指追求不同於主流的獨特性和獨立性。這種追求可能來自於個人的內在需求,也可能是對現有文化和價值觀的批評和反叛。認異通常被視為對自我實現和創造力的重視,也可能是對自我價值和自尊心的追求。


然而,認異也有其缺點。如果我們過於追求與主流不同,可能會讓我們陷入孤獨、無助和不被接受的感覺。此外,過度強調個人獨特性也可能導致我們忽視了群體、社區和集體利益。


在極簡主義的觀念下,我們可以將尋求認同和認異的追求視為一種動態平衡。

在這個平衡下,應該優先找到的是哪一種會更能自在地做自己,沒有任何一種是絕對的好或絕對的不好,重要的是自己的感受。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HPY的沙龍
4會員
19內容數
你可以回想一下,是否曾經有提著重物的經驗,在當下是不是只想快點走到目的地,並且卸下身上或手上的重物,更不用說你在沿途中還有餘裕欣賞街上的花花草草、路途上的過眼雲煙,當你放下重物的那一刻,剛剛的過程都彷彿快轉般的直接跳過,直接跳到了現在。因為很輕,才能在人生這條道路上全力地奔跑。
HPY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3/05/20
快節奏的現代生活讓人們感到壓力和疲憊,因此失去了自己的生活,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尋找緩解壓力的方法。
2023/05/20
快節奏的現代生活讓人們感到壓力和疲憊,因此失去了自己的生活,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尋找緩解壓力的方法。
2023/05/13
「把自己當別人」,這個標題看起來有點奇怪,但實際上卻是一個重要的觀念。
2023/05/13
「把自己當別人」,這個標題看起來有點奇怪,但實際上卻是一個重要的觀念。
2023/04/30
「努力是為了不用再努力」是一句看似矛盾的話,但如果用極簡主義的觀點來看,它其實是一個非常有智慧的道理。
2023/04/30
「努力是為了不用再努力」是一句看似矛盾的話,但如果用極簡主義的觀點來看,它其實是一個非常有智慧的道理。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提供一條簡單公式、一套盤點思路,幫助你快速算出去日本自助旅遊需要準備多少日幣現金!
Thumbnail
提供一條簡單公式、一套盤點思路,幫助你快速算出去日本自助旅遊需要準備多少日幣現金!
Thumbnail
認識自己的工具,它會把人類做一種歸類。如果你沒有清楚的意識到,它只是為了方便你了解到自己原有的特質的話。你就會掉入另一個自己的框架裡面。 把外界別人對你的批判,轉化成內在自我的批判。 就算是同一個類型的人,同一張人類圖。也會因為是不同的人,而活出不同的人生。會有的大方向只是你們可能會比較懂對方會有的
Thumbnail
認識自己的工具,它會把人類做一種歸類。如果你沒有清楚的意識到,它只是為了方便你了解到自己原有的特質的話。你就會掉入另一個自己的框架裡面。 把外界別人對你的批判,轉化成內在自我的批判。 就算是同一個類型的人,同一張人類圖。也會因為是不同的人,而活出不同的人生。會有的大方向只是你們可能會比較懂對方會有的
Thumbnail
何謂獨立思考?在大部分人的認知中,獨立思考就是擁有自己的觀點,在自己的認知系統中做出判斷。但本書的兩位作者-斯洛曼和芬恩巴赫兩位認知科學專家則給出另一條思路:人其實無法「獨立」思考。
Thumbnail
何謂獨立思考?在大部分人的認知中,獨立思考就是擁有自己的觀點,在自己的認知系統中做出判斷。但本書的兩位作者-斯洛曼和芬恩巴赫兩位認知科學專家則給出另一條思路:人其實無法「獨立」思考。
Thumbnail
我們當然可以接受、吸收出於各種立場的看法和包裝好的知識;但同時,我們也能對這類資訊抱持懷疑與好奇心,並試著求證、觀察、討論、省思,尋找解答。 真正重要的是,我們得經歷「思」與「動」的過程,以讓外在資訊與自主意志求取某種程度上的平衡。唯有反覆思索,才能真正達到所謂的「獨立思考」。
Thumbnail
我們當然可以接受、吸收出於各種立場的看法和包裝好的知識;但同時,我們也能對這類資訊抱持懷疑與好奇心,並試著求證、觀察、討論、省思,尋找解答。 真正重要的是,我們得經歷「思」與「動」的過程,以讓外在資訊與自主意志求取某種程度上的平衡。唯有反覆思索,才能真正達到所謂的「獨立思考」。
Thumbnail
最近看到很多各式各樣的時尚穿搭,刺激著消費。時尚可能是一種特定的模仿機制。個體在跟隨時尚的過程中不需要去為自己的品味負責,某種程度上帶來一種滿足和安全感。也許這就是消費社會。
Thumbnail
最近看到很多各式各樣的時尚穿搭,刺激著消費。時尚可能是一種特定的模仿機制。個體在跟隨時尚的過程中不需要去為自己的品味負責,某種程度上帶來一種滿足和安全感。也許這就是消費社會。
Thumbnail
思維對環境有兩種適應方式: 同化 / 順應 後者,是局部的、是變化的。現實會不斷的改變我們的認知模式。 這不舒服,因為相對於固守真理,我們的思維要經歷太多不確定與變化。 但也因為快且不斷改變,我們才得以發現很多原本自己不知道的東西。
Thumbnail
思維對環境有兩種適應方式: 同化 / 順應 後者,是局部的、是變化的。現實會不斷的改變我們的認知模式。 這不舒服,因為相對於固守真理,我們的思維要經歷太多不確定與變化。 但也因為快且不斷改變,我們才得以發現很多原本自己不知道的東西。
Thumbnail
人是複雜的,有各種面向。我們在A議題上持相同論點,不表示我們在B、C、D看法上也都很合。從單一議題擴大結盟是危險的,結盟後內部較弱勢的人就很難發出異質的聲音。那是一種病態,因為你不可能跟另一個人百分百沒有相異的看法。 我們重人情,也要保有理性。 如果只是迎合,就沒有必要出聲。
Thumbnail
人是複雜的,有各種面向。我們在A議題上持相同論點,不表示我們在B、C、D看法上也都很合。從單一議題擴大結盟是危險的,結盟後內部較弱勢的人就很難發出異質的聲音。那是一種病態,因為你不可能跟另一個人百分百沒有相異的看法。 我們重人情,也要保有理性。 如果只是迎合,就沒有必要出聲。
Thumbnail
『值得一提的是,群體極化也同時讓許多重要的價值得以透過社運實現,若缺乏極端主義的傳播,社運及革命將是一盤散沙。』 今天的資訊傳遞方式和過去不同,無時無刻都有巨量的資訊被傳遞,但人的精力和時間有限,在能夠迅速獲得大量取樣的同時,也限制在單一議題上投入的時間與深度。
Thumbnail
『值得一提的是,群體極化也同時讓許多重要的價值得以透過社運實現,若缺乏極端主義的傳播,社運及革命將是一盤散沙。』 今天的資訊傳遞方式和過去不同,無時無刻都有巨量的資訊被傳遞,但人的精力和時間有限,在能夠迅速獲得大量取樣的同時,也限制在單一議題上投入的時間與深度。
Thumbnail
我渴望作品被看見,但我更渴望保持創作的本質與初衷。 獨特性在這個世代被不斷的放大。每個人都迫切的渴望被理解、被注目。孤獨的感覺就顯得更加強烈。 在講究獨特性;成為自己時,網路社交變成一種標籤......
Thumbnail
我渴望作品被看見,但我更渴望保持創作的本質與初衷。 獨特性在這個世代被不斷的放大。每個人都迫切的渴望被理解、被注目。孤獨的感覺就顯得更加強烈。 在講究獨特性;成為自己時,網路社交變成一種標籤......
Thumbnail
如果公民素養在全球的各地域將是或已然為現代的普世價值之一,那麼筆者認為其就該撇除區域、宗教、種族等差異,亦與學歷、階級、社經地位無關,而回歸到「人」的本質來論述....
Thumbnail
如果公民素養在全球的各地域將是或已然為現代的普世價值之一,那麼筆者認為其就該撇除區域、宗教、種族等差異,亦與學歷、階級、社經地位無關,而回歸到「人」的本質來論述....
Thumbnail
前面提過,利己主義與利他主義很可能只是對於「我」的定義之別,而「整體主義」與「個人主義」的矛盾,則是在許多層面存在完全相反的預設。而且這種矛盾很可能無法化解,也是不應化解的。
Thumbnail
前面提過,利己主義與利他主義很可能只是對於「我」的定義之別,而「整體主義」與「個人主義」的矛盾,則是在許多層面存在完全相反的預設。而且這種矛盾很可能無法化解,也是不應化解的。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