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問題與選擇困難症:什麼時候該「我認為」?什麼時候是「我覺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本文處理的是內在思維,而非對外溝通。
多年前在書上看過一段話,大意是與人溝通時,要多使用「我認為」,而非「我覺得」。這是一個口語的魔法,「我認為」是一個經過思索整理後的結論,「我覺得」多是順心而為。倘若遇到爭執性問題,後者容易顯得情緒化。
這段話影響我至深,長時間以來,我用「我認為」來進行自我的訓練,包含怎麼拆解問題、梳理脈絡、強化關鍵。反應在寫作上就是養成了強迫症,我注重目的性與架構,喜歡條列重點,並盡可能鍛造金句來加強讀者的印象。
但仔細看我的寫作歷程,其實我是寫奇幻言情跟情慾小說起家的,當時算是典型的外顯孤僻、內在豐沛的年輕作者。而當我陷入情緒困擾的時候,朋友甚至以「親愛的,別忘記你是個小說家」來開解,要我將濃厚的情緒從思維中抽離,才有辦法冷靜面對困局、處理問題。
所以我是從「我覺得」,走到「我認為」。但是...
「我覺得」真的不好嗎?跟著感覺走,就一定會導致失敗的結果嗎?
「我認為」就能讓你自此溝通順暢,升職加薪,一路走上人生巔峰嗎?
什麼時候該「我認為」?什麼時候是「我覺得」?阿虹從「判斷」以及「選擇」的時機點來提供建議。

做判斷 使用「我認為」

前言提到:「我認為」是一個經過思索整理後的結論。思索、整理就是一個判斷的過程,再導出「我認為」的結果。
什麼時後你需要做判斷?當你有所疑惑、一頭霧水,或者選擇困難症發作、無法下決定的時候;怎麼做判斷?你可以透過條列式的整理進行分析,來找出影響你的決定性關鍵
有一個極其簡單的做法,提供給大家參考。
  1. 準備一張紙及一支筆。
  2. 寫下問題主旨。
  3. 以可選擇的行動項目劃分欄目。
  4. 在不同的行動項目下,條列出「優/弊」點。
  5. 根據優弊點進行分析比較,導出結論。
我自己的問題:「我該選擇哪一種方式,開始進行自媒體的經營?」為例。
這是阿虹根據自身狀況的分析,不適合套用到每個人身上喔!
透過圖表「條列」你的觀點或條件,有利判斷。 我一直重複強調「條列」,因為它在整理思維方面真的簡單又有效。
每一個優劣點的權重不一,需要自行判斷。通常也關係到你自我發問背後的目的性,譬如說,如果我加入自媒體的首要目的是「賺錢」,我應該要選影音自媒體平台,因為無論工具、資源,平台屬性等,跟文字自媒體比較起來,我都具有優勢條件。
那為什麼我最後選擇了文字自媒體呢?原因就在下一章節:「我覺得」。

做決定 使用「我覺得」

「我認為」跟「我覺得」,極有可能是不同的結果。前言提到「我覺得」是順心而為,應用在選擇行為上的白話文就是:哪裡舒服往哪裡去。
比如說上下班都在做影音這件事情讓我很痛苦?重點在「痛苦」;比如說論文字自媒體經營,讓自己獨處這件事讓我覺得很舒服,關鍵在「舒服」。
我在發問的當下並不清楚自己的目的性,直到透過「我認為」的行動,找到選擇的關鍵:我重視創作當下的感受,書寫的這個過程讓我快樂。
所以當第二目的性:比如說賺錢,比如說跟人群有更進一步的交流,當它危及到我的快樂感受,我會根據「我覺得」來做取捨。
「我覺得」對內在蘊養非常重要。應用得當可以強化出發點,明確目的性,時刻提醒對你來說,什麼是最關鍵的。
當「我認為」跟「我覺得」相悖離的時候,你當然可以選擇「我認為」,只是相對要付出的心理代價會比較高,但只要你的目的性夠強,當你完成任務的時候,成就感也是別人所無法體會的。

「我覺得」之前,先進行「我認為」

強烈建議各位在進行「我覺得」的行為之前,
先進行「我認為」的思維整理。
為什麼?因為世界不是圍繞著我們運轉,自己的選擇結果要自己承擔。當你事先為選擇做過分析,你能進一步明白:
  1. 我在各方面會面臨什麼挑戰?
  2. 我的其他目的是否需要換個方式達成?
  3. 我有多少時間來佈局、執行、完成任務?
  4. 我必須聚攏那些資源?甚至創造新的人脈?
  5. 我有多少底氣面對選擇失敗?
我總是透過「我認為」→「我覺得」這個流程(有時候是循環),來讓自己在面對錯愕的結果的時候、停止怨天尤人。某一方面來說,這也是提醒自己必須「對自己負責任」的一種方式。
本文處理的是內在思維,而非對外溝通。如果要談到跟他人的溝通交流,那又是另一篇文章了。(不會有這篇文章)
一點人生經驗淺見,希望對各位有幫助。我們下回合見囉!
-----
🐈喜歡我的文章請按愛心
🐈想要隨時複習請按收藏
🐈歡迎留言】或【來信】交流
阿虹的Mail:cianhong.lee@gmail.com
🐈鼓勵阿虹持續創作歡迎【贊助
🐈我是阿虹,一個不想廢到死的阿姨。歡迎【追蹤】、【訂閱】、【開啟小鈴鐺】喔!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0會員
44內容數
挽救自己的每一瞬間 感謝自己今天又活下來了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無處安放的靈魂 的其他內容
今日的高雄午後一如往常的悶熱,我坐在陽台,被陽光曬得意識模糊,不知道為什麼就想起小星星(天狼星的暱稱)。翻閱日記,原來她已經離開我12年。無法說得更多,僅以此文悼念。
1.人生奇異點的奇異定律,40歲之後該怎麼辦? 2.大學時奇的友情可以延續多久?世新話劇社的答案是24年! 3.舞台劇《基地40》簡介、演出與購票資訊
對我來說,糟糕的狀況有二:其一是對生活的麻木,其二是失控後的衝動行為。 想要自救,找到解壓的方式非常重要。 我的方式是收掉公司不當老闆,以及從台北搬回高雄。 換個環境,你能換個腦袋喔!
你是本性感傷?還是罹患憂鬱症? 怎麼建立自己的病識感,可以從兩件事來判斷: 1.檢測自己是否失控? 2.檢視人際關係的平衡狀態
今日的高雄午後一如往常的悶熱,我坐在陽台,被陽光曬得意識模糊,不知道為什麼就想起小星星(天狼星的暱稱)。翻閱日記,原來她已經離開我12年。無法說得更多,僅以此文悼念。
1.人生奇異點的奇異定律,40歲之後該怎麼辦? 2.大學時奇的友情可以延續多久?世新話劇社的答案是24年! 3.舞台劇《基地40》簡介、演出與購票資訊
對我來說,糟糕的狀況有二:其一是對生活的麻木,其二是失控後的衝動行為。 想要自救,找到解壓的方式非常重要。 我的方式是收掉公司不當老闆,以及從台北搬回高雄。 換個環境,你能換個腦袋喔!
你是本性感傷?還是罹患憂鬱症? 怎麼建立自己的病識感,可以從兩件事來判斷: 1.檢測自己是否失控? 2.檢視人際關係的平衡狀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好久沒有讀到想寫下一篇長文心得文的好書了。 我常常會對人生感到困惑,會懷疑自己過往的決策是不是正確的,對人生的選擇是否要調整,而這本書一開始就一針見血的說;「我們人生所有重大決策都歸結於3個問題:是否該開始、是否該留下、是否該離開。」
  人生無時無刻都在進行選擇,每個選擇都是你之所以是你的原因。在選擇之前,會有因;在選擇之後,會有果,這個從因到果的過程其實就是思考,而選擇就是你把思考的內容付諸實行的工具。   在做出選擇之前,將所有可能需要考慮的條件進行過篩與審視是很有必要的,因為每個條件都可能影響你的選擇方向。但僅僅考慮「因
Thumbnail
當人生遭遇許多挫折與失敗,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向?心理師從心理專業的角度解析與分享《真希望你也喜歡自己》的作者房琪,在書中提供的四條思路,透過自我分析、試錯、不輕易評判他人的選擇與替別人做決定,來解開人生習題。
Thumbnail
你是否時常因為錯誤的決定而事後感到懊悔不已?或是你堅信自己已經做出最佳的決策,卻被旁人指出做事不經大腦思考? 倘若你時常發生以上的情況,那或許要試著了解到底問題出在哪裡?我們總認為自己說出的每一句話及作出的每一個行為都是基於思考後才決定,但《終局思維》這本書的作者夏恩卻指出其實很有可能我們
判斷力通常是決策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評估和理解信息的能力。
判斷力,作為一種思考能力和行動能力,影響著我們在面對各種情況下所做出的決定。
我願意犧牲一項次要的需求,去換取一項對我重要的需求,認清了這一點,就容易選擇了。
Thumbnail
比如現在有 2 個選擇,因為好像都不錯,於是就陷入猶豫不決,這時最有用的做法就是對選擇作出假設「如果選擇 A 選項的話,可能會有 X 問題,因為...這不是我們可以承受的事情。」 「與此同時, B 選項則沒有這個問題,雖然可能賺的少一點,但我們只適合這個選擇。」消去 A 所以選擇 B 。
Thumbnail
除非你有‘’決策恐懼症‘’(Decidophobia), 或是稱為“選擇困難症”,每個人每一天都會面對各種情況,也都必須做出選擇。差別只是,你是做出什麼樣的選擇?尤其,面對比較重大的情況時,你會以什麼樣的思維方式來做選擇。 仔細回想過去面對比較重大情況;必須做選擇時,竟然發現自己不愛跟從多數人所愛
Thumbnail
好久沒有讀到想寫下一篇長文心得文的好書了。 我常常會對人生感到困惑,會懷疑自己過往的決策是不是正確的,對人生的選擇是否要調整,而這本書一開始就一針見血的說;「我們人生所有重大決策都歸結於3個問題:是否該開始、是否該留下、是否該離開。」
  人生無時無刻都在進行選擇,每個選擇都是你之所以是你的原因。在選擇之前,會有因;在選擇之後,會有果,這個從因到果的過程其實就是思考,而選擇就是你把思考的內容付諸實行的工具。   在做出選擇之前,將所有可能需要考慮的條件進行過篩與審視是很有必要的,因為每個條件都可能影響你的選擇方向。但僅僅考慮「因
Thumbnail
當人生遭遇許多挫折與失敗,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向?心理師從心理專業的角度解析與分享《真希望你也喜歡自己》的作者房琪,在書中提供的四條思路,透過自我分析、試錯、不輕易評判他人的選擇與替別人做決定,來解開人生習題。
Thumbnail
你是否時常因為錯誤的決定而事後感到懊悔不已?或是你堅信自己已經做出最佳的決策,卻被旁人指出做事不經大腦思考? 倘若你時常發生以上的情況,那或許要試著了解到底問題出在哪裡?我們總認為自己說出的每一句話及作出的每一個行為都是基於思考後才決定,但《終局思維》這本書的作者夏恩卻指出其實很有可能我們
判斷力通常是決策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評估和理解信息的能力。
判斷力,作為一種思考能力和行動能力,影響著我們在面對各種情況下所做出的決定。
我願意犧牲一項次要的需求,去換取一項對我重要的需求,認清了這一點,就容易選擇了。
Thumbnail
比如現在有 2 個選擇,因為好像都不錯,於是就陷入猶豫不決,這時最有用的做法就是對選擇作出假設「如果選擇 A 選項的話,可能會有 X 問題,因為...這不是我們可以承受的事情。」 「與此同時, B 選項則沒有這個問題,雖然可能賺的少一點,但我們只適合這個選擇。」消去 A 所以選擇 B 。
Thumbnail
除非你有‘’決策恐懼症‘’(Decidophobia), 或是稱為“選擇困難症”,每個人每一天都會面對各種情況,也都必須做出選擇。差別只是,你是做出什麼樣的選擇?尤其,面對比較重大的情況時,你會以什麼樣的思維方式來做選擇。 仔細回想過去面對比較重大情況;必須做選擇時,竟然發現自己不愛跟從多數人所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