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10|閱讀時間 ‧ 約 6 分鐘

如何用門檻高低來找到有價值的能力?

以前門檻很高的事情,你因為現在門檻變低而過了,並不代表你有那個能力。
用大學文憑來比喻,50 年前要考上大學,除了要考上之外,你的家境還要有足夠的錢,且有能讓你讀書的時間才可以上大學。
所以那時候你能上大學的話,代表你身分地位是很高的,也容易吸引女人過來。
但你如果把 50 年前的高門檻目標仍當作現在的能力指標,那你要先去確認門檻是不是還很高?
現在仍會覺得有讀大學很棒的,多是超過 50 歲的家長,因為他們過去對大學印象是高能力指標,但身為還在打拼的年輕人來說,你就不該去認為上大學就代表有能力。
因為現在隨便就可以有大學能上,除非你真的考上頂尖學校,那還可能有這麼一點點讓人驚艷,但也就如此而已。
我另用創業比喻,網路盛興之前,你要創業還得要找貨源、曝光通路、認識人脈,什麼都要靠現實的社交認識,不斷交換名片找線路。
而現在,你要的貨、哪裡有場地能租、怎麼曝光,都在網路就能找到第一手訊息,甚至還有人主動教你的麼做生意,要能夠進來創業的領域就不算是高門檻。
現在的高門檻反而是什麼? 我用一句話帶過
「你要如何持續經營下去?」
聽起來很籠統,代表著現在創業的高門檻不是「進不進的來」,反而是做進去後的運營內容,這不會是單一問題,而是整合性問題。
以前流量很好拿取,FB 發個文就很多人來看,現在則不是,你要花錢買廣告才有機會,如果不花錢呢? 那就是製作好內容。
所以如何製作好內容吸引流量就一個檻。
但製作好內容仍不夠,你還必須有好的售後服務,要是你產品別人也有,那當別人賣便宜一點,你客人是不是又掉頭就走?
於是你必須提供某項服務,且這服務是符合你品牌使命,然而你就會去思考在什麼樣的服務之下,就算價格貴一點客人仍會繼續留下來買你的產品。
所以售後服務又是一個門檻。
接下來你又會發現,產品明明賣很好,可是怎麼每年購買量逐漸下滑?
因為現在創業門檻太容易,新的產品能夠快速加入,又加上現在消費者容易受社群影響,導致持續有新鮮的產品上市,大部分人會想去嘗鮮。
於是你原本只想把一項產品做好的心態已經不適用,你只能多開產品線,去把客群給圈起來,這樣不論他們去哪個產品嘗鮮,都會讓他們把錢付到自己公司的產品上。
多開產品線的門檻,那又更巨大了。
於是我才會把這些內容總結成「你如何能夠持續經營下去?」。
就不拘泥在某個產品上,而是圍繞在生態圈上。
我指的「生態圈」是什麼?
用減肥來比喻,今天一個人說他太胖,會把原因歸咎在單一問題上,或許他今天假設是缺乏運動。
於是他開始養成每天跑步 30 分鐘的習慣,但事實卻與他所想的不符合,原本希望透過運動改善。
前期的確改善了,只是長期運動之下,肚子更餓、吃的更多,反而變得更胖。
但這個狀況很多人會認為運動沒有用,但並不是這樣單純,我們要去探討,你除了運動之外,是不是也要照顧到飲食與睡眠,甚至你運動的內容也有所要調整?
這是整個生活的生態系要改變,而不只單純從你生活中的一個點去做更改就能成功,人沒那麼簡單,它並不像機器壞什麼修什麼,一個有機生命出問題,要以中醫的全身性觀點去看待。
要能夠有全身性看待的能力,你就必須擁有跨領域的知識內容,這才是踏出改變的門檻,當你能夠跨過這門檻做到改變生活方式,也代表著你內涵已經比別人高出許多。

那麼要如何判斷這個門檻高或低?

1、人數多還是少?
在 50 年前的大學錄取率,跟現在比起來相差多少? 肯定現在錄取率是破表的高,也代表著上大學是幾乎沒價值的事情,你不用以此為驕傲,除非你上了頂尖學校,當然科系也要考量進去。

2、能進去的資格
延續第一點的數量多寡,如果有個門檻很少人去走,是因為它要有某個證明,那麼這證明是不是在市場被認可的價值? 又或者這是在某個小圈子才被認可的價值呢? 而這圈子是不是你要進入的?
比如國外一些幫派在選人時,會要你有真正砍過人才能夠加入,那麼你就要審視這是不是你要的。
另一類就是獅子會這種高額入會費的門檻,這種也是看個人喜好選擇要不要進去,有時錢當作門檻是簡單又粗暴,但不代表是萬用的。
更高的資格門檻,則是在文化圈中,你必須要在這裡被認可,就不是單純有錢,而是要有品味以及長期在文化圈累積名聲,這裡就是更少人能觸及的成就。

3、價值確認
有些創業項目或許沒那麼多人去涉略,但不代表你發現了藍海,更多可能是這個項目已經被人嘗試過,並且死一片後確認沒市場價值,後續才沒有被人發揚光大。
所以你除了查到資料外,你還得懂的判讀資訊,去明白這東西門檻高,但對你而言做起來有沒有那個價值則是另一回事。
是說現在哪有什麼藍海,早就被挖光光了,最頂的科學家才是藍海,但那屬於你我都沒機會的部分,就不必討論了。
我們能做的是拿已知領域做不同碰撞,創造新的生態圈。

現代有價值的能力是什麼?

當 AI 出現之後,又更加速的讓一些專業能力被部分取代,會說部份取代是因為還是需要有人類來做整合,整合並不是目前 AI 能做到的事情。
於是跟情緒、溝通、協做有關的事情,都仍需要人類來處理,於是你的工作領域中有這幾種特質的部分可以多多琢磨。
如果你是機械工程師,你更應該注重工程師與設計師之間的互動,學習如何表達,以及設計師若不善表達,你必須有引導它說出自己理念的能力。
如果你是位保險業務員,你要做的不是評估這顧客最划算的保險菜單,這件事情 AI 做的比你好,你要學的是如何讓客群明白為什麼 AI 給他們這種菜單,而不是別種菜單、解決對方疑慮、決策過程的狀況排除等等。
其實人工智慧的出來是必然,不會是偶然,而當你能接受它的時候,你才能想像當有 AI 一起與你協做時,你能夠創造什麼樣的新價值出來,而並非一直抗拒它。
當你在抗拒的時間裡,已經有人開始想像之後透過 AI 協做出什麼新的營運模式。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