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菩提道次第廣論──正住、具慧、希求的真義是什麼(二)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話說正住、具慧、希求為聞器,不變說者德,亦不轉聽者。釋論云:說具三法堪為聞器,若具其三則,於法師所有眾德,見為功德不見過失。若不完具如是器相,說法知識雖極遍淨,然由聞法者過增上故,執為有過,於說法者過,反執為德,是故縱然得完具一切德相知識,然於師亦難了知。
以上這一段廣論裡的描述耐人尋味。
當一個人在生活中常常發誓,發願說要做某一件事,或者沒有做某一件事,其行為已經成為說法的意向,這時候我們要觀察這個人的行為是不是真的如自己說的那樣去做,假如沒有,以煩人的口語來說是空口白話,用佛家觀點來說,造惡業,這個世上其實很多人都在造惡業,而且還拉著很多人一起造惡業,但是他們從來不承認自己造惡業,都說自己是造善業,做善事,把一些是非觀點混淆著一起說,用許多自己都不太能接受的所謂的善業來說服大家接受,為什麼會這樣?因為自利,想要成就自己的功德,利益,所以他必須用更多的惡業善業來使大家接受他的話,並且符合更多人求利的貪念之心。
許多的人都把善良收起來了,為什麼呢?生在世間越善良的人容易被欺侮,被受騙,所以大家都用最惡的一面相對。以至於大家在生活上變得很痛苦,即使求神拜佛也一樣痛苦。
當我們看見路上以一個老人慢慢的走,會不會想要去纏扶呢?這時候開始有了許多想法,老人為什麼一個人走?他的家人呢?其實路過的你我都曾經是他的家人,因為在過去世裡的相遇,來到這一世,所以我們看見了老人,在未來世也許還會碰到,只是不知道用什麼方式遇見而已。這就是佛法出入世的概念。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1904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愛你久久放心闖天涯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1.各類自然文化與社會政治議題 2.各類生活關察文 3.講不完的教育專題文章 4.各類主題徵文 5.菩提道次第廣論 6.現代詩 7.現代小說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話說正住、具慧、希求為聞器,不變說者德,亦不轉聽者。釋論云:說具三法堪為聞器,若具其三則,於法師所有眾德,見為功德不見過失。若不完具如是器相,說法知識雖極遍淨,然由聞法者過增上故,執為有過,於說法者過,反執為德,是故縱然得完具一切德相知識,然於師亦難了知。 以上這一段廣論裡的描述耐人尋味。 在勵志型
「若器倒覆,及縱向上然不潔淨,並雖潔淨若底穿漏」此乃斷器三過。斷器三過六種想,病想,醫想,藥想,療病想,善士想,久住想。這六種想念過經典的人都知道,可是往往很難去修持住。現在就來簡略這六想概念如何修持慢慢菩提路。 思惟說法所有勝利,發起承事大師及法,以何意樂加行而說,於何等境應說不說所有差別。 前一
「若器倒覆,及縱向上然不潔淨,並雖潔淨若底穿漏」此乃斷器三過。斷器三過六種想,病想,醫想,藥想,療病想,善士想,久住想。這六種想念過經典的人都知道,可是往往很難去修持住。現在就來簡略這六想概念如何修持慢慢菩提路。 思惟說法所有勝利,發起承事大師及法,以何意樂加行而說,於何等境應說不說所有差別。 發起
「若器倒覆,及縱向上然不潔淨,並雖潔淨若底穿漏」此乃斷器三過。斷器三過六種想,病想,醫想,藥想,療病想,善士想,久住想。這六種想念過經典的人都知道,可是往往很難去修持住。現在就來簡略這六想概念如何修持慢慢菩提路。 思惟說法所有勝利,發起承事大師及法,以何意樂加行而說,於何等境應說不說所有差別。 發起
「若器倒覆,及縱向上然不潔淨,並雖潔淨若底穿漏」此乃斷器三過。斷器三過六種想,病想,醫想,藥想,療病想,善士想,久住想。這六種想念過經典的人都知道,可是往往很難去修持住。現在就來簡略這六想概念如何修持慢慢菩提路。 思惟說法所有勝利,發起承事大師及法,以何意樂加行而說,於何等境應說不說所有差別。 發起
話說正住、具慧、希求為聞器,不變說者德,亦不轉聽者。釋論云:說具三法堪為聞器,若具其三則,於法師所有眾德,見為功德不見過失。若不完具如是器相,說法知識雖極遍淨,然由聞法者過增上故,執為有過,於說法者過,反執為德,是故縱然得完具一切德相知識,然於師亦難了知。 以上這一段廣論裡的描述耐人尋味。 在勵志型
「若器倒覆,及縱向上然不潔淨,並雖潔淨若底穿漏」此乃斷器三過。斷器三過六種想,病想,醫想,藥想,療病想,善士想,久住想。這六種想念過經典的人都知道,可是往往很難去修持住。現在就來簡略這六想概念如何修持慢慢菩提路。 思惟說法所有勝利,發起承事大師及法,以何意樂加行而說,於何等境應說不說所有差別。 前一
「若器倒覆,及縱向上然不潔淨,並雖潔淨若底穿漏」此乃斷器三過。斷器三過六種想,病想,醫想,藥想,療病想,善士想,久住想。這六種想念過經典的人都知道,可是往往很難去修持住。現在就來簡略這六想概念如何修持慢慢菩提路。 思惟說法所有勝利,發起承事大師及法,以何意樂加行而說,於何等境應說不說所有差別。 發起
「若器倒覆,及縱向上然不潔淨,並雖潔淨若底穿漏」此乃斷器三過。斷器三過六種想,病想,醫想,藥想,療病想,善士想,久住想。這六種想念過經典的人都知道,可是往往很難去修持住。現在就來簡略這六想概念如何修持慢慢菩提路。 思惟說法所有勝利,發起承事大師及法,以何意樂加行而說,於何等境應說不說所有差別。 發起
「若器倒覆,及縱向上然不潔淨,並雖潔淨若底穿漏」此乃斷器三過。斷器三過六種想,病想,醫想,藥想,療病想,善士想,久住想。這六種想念過經典的人都知道,可是往往很難去修持住。現在就來簡略這六想概念如何修持慢慢菩提路。 思惟說法所有勝利,發起承事大師及法,以何意樂加行而說,於何等境應說不說所有差別。 發起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本文深入探討《妙法蓮華經》中安樂行品第十四的教義,強調菩薩應於後末世安住四法,以慈悲之心說法,並且避免與世俗及邪道近親,以保護自身及信仰的純淨。透過文殊師利的問答,文本清晰闡明菩薩的行處和親近處,引導修行者於滅後時期如何恪守信仰,並持續修習佛法。這些教誨對當代信徒實為重要指引。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本篇文章深入探討《妙法蓮華經》中的勸持品第十三,透過藥王菩薩和其他菩薩的誓言,呈現其在佛教信仰中的重要性。文中提到,菩薩們誓願在佛陀滅後廣泛宣揚此經,以助眾生克服惡世中的困難與挑戰,並強調堅持忍辱的精神。此經典傳承了菩薩們的信念與力量,對於現代信徒在生活中尋找靈性指南具有重要意義。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Thumbnail
「彼,云何,世尊!菩薩乘發行,住應?云何修行應?云何心降伏應?」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極樂世界,教主本尊,今現在彼,為諸有情,宣說甚深微妙之法,令得殊勝利益安樂,十方菩薩瞻禮聞法,得蒙授記,稱讚供養,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修菩薩道要自利利他,這些德能你不具,就是你很欠缺。有的人說:「我這人講話就是這麼大聲、就是很直接,認識我的人就知道了!他們都不會見怪。」不要再講這種傻話了!為什麼大家都要認識你?為什麼大家都要習慣你、包容你?為什麼大家都要承受你的直接?菩薩善巧、軟言愛語,還有無礙辯才,你都不修了?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本文深入探討《妙法蓮華經》中安樂行品第十四的教義,強調菩薩應於後末世安住四法,以慈悲之心說法,並且避免與世俗及邪道近親,以保護自身及信仰的純淨。透過文殊師利的問答,文本清晰闡明菩薩的行處和親近處,引導修行者於滅後時期如何恪守信仰,並持續修習佛法。這些教誨對當代信徒實為重要指引。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本篇文章深入探討《妙法蓮華經》中的勸持品第十三,透過藥王菩薩和其他菩薩的誓言,呈現其在佛教信仰中的重要性。文中提到,菩薩們誓願在佛陀滅後廣泛宣揚此經,以助眾生克服惡世中的困難與挑戰,並強調堅持忍辱的精神。此經典傳承了菩薩們的信念與力量,對於現代信徒在生活中尋找靈性指南具有重要意義。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Thumbnail
「彼,云何,世尊!菩薩乘發行,住應?云何修行應?云何心降伏應?」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極樂世界,教主本尊,今現在彼,為諸有情,宣說甚深微妙之法,令得殊勝利益安樂,十方菩薩瞻禮聞法,得蒙授記,稱讚供養,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修菩薩道要自利利他,這些德能你不具,就是你很欠缺。有的人說:「我這人講話就是這麼大聲、就是很直接,認識我的人就知道了!他們都不會見怪。」不要再講這種傻話了!為什麼大家都要認識你?為什麼大家都要習慣你、包容你?為什麼大家都要承受你的直接?菩薩善巧、軟言愛語,還有無礙辯才,你都不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