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需要實施12年國教?

    為什麼需要實施12年國教?     《取自親子天下 文/江朝青》

    現代的教育,

    基礎的目標是為了培養公民,要先博雅,

    再學技藝,先做社會公民,再去選擇專業

    該不該盡快實施十二年國教,社會上各種聲音都有,甚至連內閣都出現不同意見。

    日前更有媒體把矛頭指向剛出任政務委員不久的朱敬一,讓不少人誤以為他反對十二年國教的推動。

    曾經參予4 10教改運動、深入研究教育改革的中研院院士朱敬一,

    一直都認為台灣必須盡快實施十二年國教。

    ------------------------------------------------------------------------------------------------------

    基礎教育在歷史上的演變很有意思,以中國為例,早期的小學或私塾多半是私立的,

    現在反而多數的基礎教育是公立的。為什麼會發生這種改變?主因在社會變化。

    十六到十八世紀時期,社會互動已變得複雜,開始有了很多法治的需求,

    政府要管的事情也愈來愈多,於是從一個「帝力於我何有哉」的社會,

    變成「老大哥無所不在」的社會。因社會複雜度增加,

    對互動的細緻度也有更多需求,這個需求就是「基本溝通技巧」和「共同文化價值」。

    基礎教育,人民的基本權利

    基礎教育竟是在訓練「基本溝通技巧」和「共同文化價值」,它是基礎教育的內涵,

    也是人類生存的基本要素。意即你若不懂得加減乘除、你沒有常識,你不懂民主,不懂得尊重別人,

    在社會上就難以生存下去。因此政府必須「普及」基礎教育,這是人民的基本權利。

    美國芝加哥大學前校長赫欽斯〈R.M.H.utchins〉有句名言,

    「教育不是為了訓練專業,而是為了培養公民。」

    培養公民即為「基本溝通技巧」和「共同文化價值」的概念延伸,是一種公民素養。所以現代的教育,

    基礎的目標是為了培養公民,要先博雅,再學技藝,要先做社會公民,再去選擇專業。

    其實社會分工愈來愈細之後,無所謂及早進入專業的問題,太早進入反而無助於宏觀的了解。

    例如太早進入電腦維修的技術,反而不知道電子 科技發展的大藍圖,可能目光如豆,無助於自我實現。

    所以先廣博而後專精,在這時代是好的。

    為什麼要延長國民教育?十九、二十世紀之後,社會更複雜了,社會化的期程也必須拉長,

    了解「基本溝通技巧」和「共同文化價值」的期程也要拉長。你本來只需要了解一點加減乘除,

    現在還得懂一點電腦科技等等,才能在社會上生存,這也是你的基本權利。

    此外,如今我們的社會經濟財力已容許延長。以前很窮的時候,哪有時間及能力去做九年國教?

    也不可能有殘障坡道?〈雖然殘障者也有人權,還是得配合足夠的社會財力才能落實〉。

    如果滿街牛糞,哪來的殘障坡道?基礎教育再拉長,然後開始專業技藝的、謀生的、專精的能力。

    做到這一步,才符合「人本」的自我實現。這就是國民基本教育需要延長的原因。

    學習一種不露鋒芒的處世哲學

    學習公民素養的社會化過程其實也是種「和光同塵」的教育。

    「和光同塵」是老子的話,「和其光,同其塵,挫其銳,解其紛」,

    指的是一種不露鋒芒的處世哲學。美國哈佛大學法學院曾有一例。

    有次校方錄取一位黑人,卻不錄取另一位成績更好的白人學生,

    被白人學生控告涉及另一種「種族歧視」。

    結果校方回應〞指哈佛法學院要訓練的律師,出來要面對甚麼樣的人都有的社會,

    不能讓學生處於一個溫室的環境,周遭同學都在年薪所得一百萬美元以上的家庭出生。

    在那樣的法學院裡,根本不可能了解一個年薪不到一萬美元的人是怎麼想事情、怎麼生活的,

    這樣的人怎麼能在真實的社會裡做律師呢?這就是「和光同塵」的意思,

    你要在能反映社會真實的樣本裡,才能社會化,即使是哈佛這種精英教育,都有這樣社會化的要求。

    精英教育會出現在哪裡?一定是在專業教育之後。沒有人會反對菁精英大學,

    沒有人會反對哈佛大學的存在,但我不認為應該接受精英托兒所。這沒辦法合理化。

    在訓練「基本溝通技巧」和「共同文化價值」的過程中,有甚麼好精英的?

    有甚麼東西值得在這「基本」階段精英?我認為只有自我實踐的典範才叫做精英。

    人被社會化的過程中,不是在自我實踐,到了專業的層次才有所謂的自我實踐,

    因此我們會同意有諾貝爾獎,有專業領域的競逐。

    把小孩磨到300題只能錯1題,讓小孩精熟到這種地步,

    他一定缺少野性,這對孩子是不好的。

    台灣的情形當然很特別。我自己是建中畢業的,若講建中要一般化,很多人都對反對。

    這是一種「類科舉」的文化傳承,我尊重這種文化。但若要維持建中、北一女的存在,

    教育部可能仍需維持一種集中考試的方式,那麼少數的孩子就會為了要進明星高中,

    為基測而得高分而補習「基本溝通技巧」和「共同文化價值」,我很難接受這種情形。

    而且,你能想像把牛頓、愛因斯坦還有很多聰明的科學家放在同一班會怎樣嗎?

    牛頓可能會因競爭壓力太大而不敢去想運動定律的問題。

    貝多芬、海頓、莫札特若在同一班,海頓大概都寫不出曲子了。

    整個教育是被考試弄壞的

    很多家長也擔心,如果沒有類似聯考機制的存在,教育水準就會變差,

    其實整個教育恰恰是被考試給弄壞的。

    回過頭來說,我不覺得「基本溝通技巧」和「共同文化價值」,需要考滿分。

    把小孩磨到三百題只能錯一題,讓小孩熟練到這種地步,

    他一定缺少野性,或者野性被壓抑,這對孩子是不好的。

    全世界目前只有台灣和中國大陸,只有我們這種「類科舉」的國家,

    對國中生還保留全國性的升學考試、做全國性的篩選。

    我不反對高中畢業後有像美國SAT的全國性考試。

    因為孩子十八歲,成年了,懂得自己選擇,明星大學也自然形成。

    多數進入明星高中的孩子並不是出於自己的選擇,而是父母的期待,

    十三、四歲的孩子有甚麼好選擇的呢?他還沒到獨立思考,有能力選擇的階段,

    如果沒有能力選擇,就無法自我實踐,換句話說,也就沒有所謂的「精英」之可能與必要。

    我們如果要推十二年國教,一定要抓著一個理念:「十二年國教是社會化的延長」,

    它是「基本溝通技巧」和「共同文化價值」的延長。

    但之前要先做些準備,包括拉近高中、高職的差距,包括學費的差距等。

    也可能要設計很多綜合高中,將來在分發上才便利,也才能使國中教育正常化。

    而什麼是正常化?和光同塵而已矣。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