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名要趁早」和「少年得志大不幸」哪邊是對的呢?
我一直對於上面兩邊都有很多疑問,一直到看到這本書《大器可以晚成》,書名取的真好,人生不用那麼早做很多決定,大器晚成也是可以的呀。
我一直覺得自己的人生進程慢人家五年。例如:27歲才去打工度假、33歲工作才穩定、37歲才有思考婚姻這件事。上面這些軌跡,如果都減掉5歲,是不是比較符合一般人的想像呢?
「22歲去打工度假、28歲得到穩定的工作、32歲考慮結婚。」似乎比較走在所謂「適合」的路上。
因為我是一個膽小的人吧。我需要在世界邊緣探頭探腦一陣子,即使已經決定要跨出那一步,但還是需要再多看兩眼,把眼前的輪廓大致瞄過一次,才能走出第一步。
我常覺得年輕人很厲害,怎麼可以在那個年紀就做出這麼重大的決定呢?我看著很多20出頭的孩子有自信、意氣風發地走在我前方,我曾經非常非常羨慕,覺得自己如果有一半的風采,人生的顏色應該就會突然發亮鍍膜了吧。
書中提到一個概念,對我而言簡直打開一扇高聳大門!作者提到一個在心理學界也一直有在討論的想法,18-25歲的人「執行功能」其實還未發展完成,所以在「控制情緒和衝動、擬定複雜的計劃、未雨綢繆」等成人的關鍵能力上都尚未妥善成熟,但社會進程卻希望這個年紀的人要決定自己的工作、婚姻等攸關一輩子決定的事。
是不是太趕了一些?
對我當然是太過匆促。我之前就發現我對社會的感知大概慢5年,這5年可以讓我慢慢磨著、選擇人生的每一個決定。但看著身邊的人,我會有「我這樣下去可以嗎?我在幹嘛?」的恐慌,而且心裡難免會想「最好人生有那麼多5年可以讓我划水!」
但我也始終清楚我只能這樣活,其他人的方式並不適合我。
我不知道是否應該唸研究所,那對我的意義是什麼?我無法立刻決斷職場與我的適切度,我需要6個月以上的適應期。我不知道眼前的人是一輩子的夥伴,或是過眼雲煙的點頭之交。
我用在外人眼中很緩慢的速度一個一個釐清我心中的疑問。
「執行功能發展完全的平均時間雖然是25歲,但有些人20歲就已經發展完全,有些人卻是過了25歲、甚至超過30歲才堪稱發展完全。」
於我而言,關鍵時間應該是打工度假那年。27歲,我去打工度假的那一年對我人生意義非常重要,它讓我更新自己對自己的想像、重新檢視自己的能力,加強和消除了一些對世界的看法。而我其實一直在思考、準備這件事,大概22歲開始陸續蒐集相關資訊、他人經驗等,然後27歲才去執行。
你看,我真的需要5年。
但是很神奇的是,我始終認為「這是一件一定要做的事」,我沒有懷疑、退縮過,他就像一盞亮在前方的燈,我一直看著它往前走,只是別人可能5分鐘就走向光亮處,而我需要5年。
而那一年對我來說就是人生的禮物。我之前無法清楚的向別人說明,為什麼那麼晚才想去打工度假,我只能很空泛的說:再不去就不能去了阿。
或許我可以換一個科學一點的說法:我認為這是一件一定要做的事,但我的執行功能可能在我更年輕的時候尚未發展完成,不足以帶領我完成這場大冒險,我可能會容易害怕、猶豫,甚至輕易決定放棄;好在晚一點的時候它已經足夠成熟,可以帶領我完成這趟人生寶藏旅行。
我非常滿意我在對我而言最好的時間的點,收到這份最好的禮物。
《大器可以晚成:當世界沉迷年少得志,耐心是你成功的本事》
作者:里奇.卡爾加德(Rich Karlgaard)
出版社:先覺
出版日期:2019/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