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3/05/31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人皆生而平等,那死亡的權利也是嗎?《生命的非選題》

人總說自殺不能解決問題,那請問還有什麼可以?
身為位居第一線多年的急診醫師,不僅時常參與生命的逝去,也接觸過許多自述生不如死的人,有的人癌症多重轉移,有的人心臟衰竭舉步維艱,有的人長期洗腎多重併發症,有的人全身疼痛卻久久找不出病因,也有些人神經受損或嚴重精神疾患而無法表達,但光看肢體與表情就能知道,他絕不好過。
想像自己是其中的一個人,可能幾個月、甚至幾年、數十年受盡折磨,想自己為苦難畫上休止符,為什麼不行?當我們飼養的貓犬病入膏肓,懇請獸醫讓牠們舒服地解脫會被視為人道且善良,那為什麼生為人的我們,反而沒有這樣的「死亡權」?為什麼協助受苦之人解脫的他人,還會被視為邪惡的罪人呢?
本書作者Katie Engelhart抱有相同的疑問,她是一位記者,也是NBC電視網的作家及製作人,她善用專長,前往那些能合法協助死亡的國家與地區,追蹤採訪那些想要了結生命的人,以及協助他們的組織或醫師,並以其中六個人的故事,構築了這本書。在她筆下,每位人物都被描繪地相當立體,讓人很容易將心比心,若是有充足重症醫療背景的人來讀,尤其能對那些「死亡醫生」的心境有所感觸。

癌症末期
癌症末期病人,大概是最能得到理解的一群人了,畢竟癌症本身就很常與疼痛和死亡連結在一起,醫師也比較會試著估算癌症病患的平均餘命,要符合美國某些州的預後條件也比較容易,像是奧勒岡州的《尊嚴死亡法案》就限制病患要罹患絕症,且預後小於六個月。有人會問,既然放著不管也活不了幾個月,那提早協助死亡的意義為何?首先是痛楚,許多癌症末期的疼痛程度很高,即使是有使用嗎啡,甚至安寧療護,離輕微疼痛可能都差得遠,或許在鎮靜藥物的輔助之下,昏睡的病患看起來比較平靜,但他本人的體感是否也這麼舒服,可能不見得。再來是尊嚴,在許多人心中,插鼻胃管灌食、裝尿管、包尿布給人清理穢物就等同於失去尊嚴,而這些卻是癌末臨終前很難沒有的經驗,很多人的心願就是能在失去基礎自理能力之前,有尊嚴地死去。
還有一點就是「理想的臨終場景」,我們常在影劇中看到,一群家人和摯友,陪著臥病躺在床上的主角,聽完溫馨的遺言,看著他平靜地嚥下最後一口氣。但顯然絕大多數的現實都不是這樣的,在醫院待久了都知道,沒有被心肺復甦壓斷肋骨甚至吐血就算幸福了,就算是最妥善的安寧療護,也不見得能很好地預估死亡時間,讓家人都剛好在身邊,何況在許多國家,病人可能也負擔不起這種醫療服務。

慢性神經疾病
難以逆轉的神經疾病患者,離解脫的終點往往很遙遠。書中的主角之一瑪雅,十幾歲就開始出現一些症狀,像是視力暫時性下降,肢體麻木或抽搐,突發性呼吸困難等等,經過超過十年的檢查與治療,才被確定是多發性硬化症,而她的病程也過了反覆發作期,只會持續及變壞。而因為世人對於罕見疾病的不理解,連父親也覺得她只是歇斯底里,讓她的人生除了病痛,只有孤獨。然而多發性硬化症並非會快速死亡的疾病,即使症狀可能已超過一般人心智能承受的程度,都還有多年的平均餘命,固然也不符合像是《尊嚴死亡法案》的條件,她若想好好解脫,就只能飛去瑞士等合法安樂死的國家求助,一樣是不會治癒只會惡化的疾病,為什麼她比較沒有死亡權?難怪這樣的人常有個想法:「好希望我得的是癌症。」

自然老化與失智症
老化與失智呢?有些人不見得被診斷出什麼疾病,但身體的機能的確已退化許多,慢慢地看不到、聽不見,走兩三步就喘,做點事就全身痛個半死。老化是生物的必然,數百年前的人類都很能理解,但隨著醫療在這一兩個世紀的快速進步,現代的人,不管是醫生還是病人,似乎都覺得「沒有病就不該會死」,沒什麼人有興趣研究,單純老化到死亡的過程是怎麼一回事,他們的苦痛與哀號,很少人聽得見。失智也是另一個不夠受重視的族群,當他們意識清楚能做決定的時候,離死亡往往尚遠,等他們退化到開始受苦受難時,老早喪失了簽署任何同意書的能力,人生的最後一哩路,只能交給別人決定。

精神疾患
重度憂鬱之類的嚴重精神病,更是難以有出口,我們很難比較心靈上的痛苦和身體上的痛苦哪個比較高,而若他們已配合完成所有精神科醫師建議的治療,卻依然痛苦萬分,跟束手無策的癌症病患又有多大的差別?而且他們大多好手好腳,可以執行任何激進的自殺手段,拿不到藥物舒服解脫,就只好去高樓跳下或舉槍自盡,真的有比較人道?

有得選擇反而更能試著活下去
我們可能以為,人若能拿到自殺藥物就一定會尋死,但還是有一些人,拿到藥物或能取得協助服務反而得到了安心感,因為他們有了「選擇權」。當我們知道真正走投無路的時候,還是可以安詳地死去,那好像可以再奮鬥一下!提供一個更佳的死亡選擇,反而可能讓人沒有後顧之憂,最後活得更久,甚至走過難關。
礙於篇幅就先分享到這邊,本書內容對於一些人可能會過於沉重,請先評估後再考慮要不要閱讀,若您是醫療圈相關人士,特別是急重症工作者,那絕對能從本書得到許多共鳴與啟發。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