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沉默:一段埋藏三十年,令人不忍的沉痛過往。他勇敢凝視,並且自我療癒。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圖片來源:金石堂
朋友曾經說:「能不能請有意願成為父母的人都先接受測驗,通過了才能生小孩?」
我說:「如果這樣的話,人類早就滅絕了。」
看似幽默的對話,其實潛藏的是我們長期以來對於許多父母不適任的的悲憤與感嘆。身為長期關注孩童心智發展的我們總是很難理解,為何有人明明不愛小孩卻生了一堆?抑或是生了小孩卻視為所有物而任意處置,更遑論動輒打罵及言語羞辱的教養方式仍普遍存在於社會中,讓我們忍不住開始懷疑或許自己才是異類。縱使近年來重視兒童權益的意識日益升高,但關注兒童情緒與需求的概念仍未真正建立起來。
會閱讀《不再沈默》這本書源起於作者陳潔皓與太太徐思寧一同出了新書《遠方有哀傷,此地有我》,得知作者三歲至五歲間被親生父母寄養在奶媽家而被全家四人性侵的故事時,我簡直驚駭不已,看著那些極度不真實的文字令我淚流滿面,猶記得當時我把文章轉傳給其他朋友,大家紛紛害怕地說:「我不敢看這本書。」
其實,我也很害怕。但我實在好想知道作者如何一路走過來,也相信他寫下這些文字肯定不只是希望療癒自己,更希望可以透過自己的真實故事給予類似遭遇的人一些安慰與力量,於是我決定走進這位三歲小男孩的世界,扮演那個傾聽者的角色。
閱讀這本書的前半段,我幾乎是呈現心跳加速與身體微微顫抖的狀態,趁空檔轉述給先生聽的時候,還意外發現自己的聲音語帶哽咽,即便早已在網路上看過部分的書中內容,但真正進入到作者的內心世界時,仍感到令人難以喘息的驚濤駭浪不斷襲來,如果只是身為一位讀者都有如此痛苦的感受,那我實在無法想像作者如何承受這些折磨與苦痛而得以倖存下來?
與其說痛恨奶媽一家的性侵及兒虐行為,更令人感到憤怒的是作者父母的決絕與冷漠,不禁令我想起丹麥女作家托芙的作品《童年》中描述小女孩與母親相處的情景如同空氣凝結般的疏離,偶爾從母親口中吐露的輕蔑話語都令我感到不寒而慄,而作者陳潔皓的父母對孩子的態度更甚於此,完全把孩子視為人生的絆腳石,甚至作者的父親曾經說過:「如果沒有小孩,我的藝術成就會更高。」
作者說:「一個受害者需要的,並不是任何形式上的和諧,而是需要有人能理解他們的痛苦、他們的無助、他們的恐懼。」
無論是哪一種受害者,都很容易被否定感受,總是會被批評小題大作,或被責怪破壞關係的和平與多數利益,彷彿這些令受害者感到身心困擾的情緒不值得一提,倘若一再追究就是不懂得顧全大局或斤斤計較。
作者說:「一個倖存者,必須重新學習不再壓抑感覺,並且學會表達感覺。」
事實上,早已有許多專家都呼籲父母從小要協助孩子指認情緒,並且幫助他們說出來,最重要的是要接納孩子的情緒否則孩子學到的只會是如何抑制真實的情緒,而非學習自我調節。我看著作者在書中說他童年時期透過漫畫、電視及電玩得到釋放的感覺,甚至一邊打電動還一邊流淚,令我感到震驚卻也心疼不已。
或許很多人會不解為什麼自己過往的悲慘遭遇需要如此攤在陽光底下?難道不是令自己難堪也令他人難堪?就此把這個秘密埋葬帶入棺材裡不好嗎?加害者也年事已高,難道不能放過他們嗎?
作者說:「說出事實與感受,就是在撲滅那曾經傷害過你的火焰,而你並不是那火焰,你是被火焰傷害的人。你有勇氣打破沉默,終結受害的循環。你有權利得到理解與重視。」
何時全盤托出並不重要,應該被關注的是受害的事實,而受害者(倖存者)確實也需要透過不斷追尋能理解自己痛苦之人來得到內心的療癒,而不是帶著創傷而假裝若無其事就能安然度過這一生,我相信作者也透過出版書籍讓更多人閱讀到自己的遭遇而一次次讓自己的心靈更加茁壯,所以說出這些過往的真實經歷並非增添事端,而是勇敢撲滅火苗的行為。
《不再沈默》這本書不僅是作者勇敢凝視自我並成長的經歷,他也大聲疾呼情緒應該被重視,而不是引以為恥無論是整個文化的觀念,抑或是從小成長環境的刻意忽視,都造成了往後情緒表達的困難,自然也很容易喪失求救的能力
關於近日多起的Metoo事件連環爆,希望大眾能尊重且接納發聲者的情緒感受,而非去質疑在此時此刻說出這些經歷之其心可議。
感謝作者寫下自己的真實遭遇,也在作者提到閱讀這本書的我們就如同無形的見證者之處流下了欣喜的眼淚,因為我感受到作者已不再是那個三歲小男孩,而是透過傾吐與書寫成為了拯救自己的英雄。
avatar-img
206會員
1.1K內容數
射手媽咪婷婷的 Premium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身為一名挑書看作者、書名、封面的嗜讀者,這本書是我看一眼就決定要閱讀的一本書。不僅如此,我還先去看了日本網友如何評論這本書,最感到好奇的是作者的長相,果然不負我所望拜網路發達之賜得以一窺作者的廬山真面目。 其實以上的這些資訊是每個人都能透過網際網路輕易取得的,而身為前公安搜查官的作者稲村悠在書中不僅
當我們與久違的家人朋友閒聊時,多半話題會圍繞在工作、家庭、感情狀態,例如:「現在的工作薪水好嗎?」、「小孩現在多大了呢?功課好不好?」、「有對象嗎?何時要結婚?」。 卻幾乎無人關心彼此目前的心情狀態與生活目標,似乎「快樂」是一種奢侈,而「目標」是一種過於理想化的夢想,每個人都汲汲營營當下有益於自己的
在大人的眼裡,小孩總是被認為無憂無慮,不需要為沈重的家計煩惱,也無需為生活瑣事煩憂,所以當我們在新聞事件中看見孩子因為不快樂而做出傷害自己的行為時,很容易不自覺產生責怪的心情,時常會聽到這些可憐的孩子被批評:「真是不懂得惜福,做這些事情真的非常不孝。」 我總認為小孩是最弱勢的一群,因為無法獨立而必須
有時候會覺得翻開一本書就如同闖進另一個空間,得以窺探他人的生活起居,或是進入另一個異想世界,而青山美智子的《月曜日的抹茶咖啡店》一書延續《木曜日適合來杯可可亞》的寫作邏輯與步調,都是以12篇看似獨立實則串連的故事來牽起所有人物的相遇與緣分。 書中提到關於「幸運」這件事,其實我認為這都源自於我們看待事
每次看有關身心靈的書籍時,總是會閱讀到許多癌症末期患者奇蹟痊癒的故事,而這些患者除了接受正規的醫學治療之外,通常還擁有強烈的求生意志與正面思考,正巧昨天就聽聞台語女歌手詹雅雯老師的腦部腫瘤消失的好消息,是否更加證實了奇蹟的真實性呢? 雖然無法確切得知那些所謂的「不治之症」是透過哪些方法才獲得治癒,但
我永遠記得小學一年級即將畢業的那個時節,某位同學的媽媽向我訴說他們即將要搬家轉學的事情,她緩緩地跟我說:「歡迎以後來我們家玩唷!」我默不作聲,心裡只感到疑惑,妳沒告訴我新家地址,我要如何去妳們家玩呢?年幼無知的我,當下只感到莫名,卻不懂得離別的哀傷,但隱隱了解到未來可能不會有一個人無條件地在雨天借我
身為一名挑書看作者、書名、封面的嗜讀者,這本書是我看一眼就決定要閱讀的一本書。不僅如此,我還先去看了日本網友如何評論這本書,最感到好奇的是作者的長相,果然不負我所望拜網路發達之賜得以一窺作者的廬山真面目。 其實以上的這些資訊是每個人都能透過網際網路輕易取得的,而身為前公安搜查官的作者稲村悠在書中不僅
當我們與久違的家人朋友閒聊時,多半話題會圍繞在工作、家庭、感情狀態,例如:「現在的工作薪水好嗎?」、「小孩現在多大了呢?功課好不好?」、「有對象嗎?何時要結婚?」。 卻幾乎無人關心彼此目前的心情狀態與生活目標,似乎「快樂」是一種奢侈,而「目標」是一種過於理想化的夢想,每個人都汲汲營營當下有益於自己的
在大人的眼裡,小孩總是被認為無憂無慮,不需要為沈重的家計煩惱,也無需為生活瑣事煩憂,所以當我們在新聞事件中看見孩子因為不快樂而做出傷害自己的行為時,很容易不自覺產生責怪的心情,時常會聽到這些可憐的孩子被批評:「真是不懂得惜福,做這些事情真的非常不孝。」 我總認為小孩是最弱勢的一群,因為無法獨立而必須
有時候會覺得翻開一本書就如同闖進另一個空間,得以窺探他人的生活起居,或是進入另一個異想世界,而青山美智子的《月曜日的抹茶咖啡店》一書延續《木曜日適合來杯可可亞》的寫作邏輯與步調,都是以12篇看似獨立實則串連的故事來牽起所有人物的相遇與緣分。 書中提到關於「幸運」這件事,其實我認為這都源自於我們看待事
每次看有關身心靈的書籍時,總是會閱讀到許多癌症末期患者奇蹟痊癒的故事,而這些患者除了接受正規的醫學治療之外,通常還擁有強烈的求生意志與正面思考,正巧昨天就聽聞台語女歌手詹雅雯老師的腦部腫瘤消失的好消息,是否更加證實了奇蹟的真實性呢? 雖然無法確切得知那些所謂的「不治之症」是透過哪些方法才獲得治癒,但
我永遠記得小學一年級即將畢業的那個時節,某位同學的媽媽向我訴說他們即將要搬家轉學的事情,她緩緩地跟我說:「歡迎以後來我們家玩唷!」我默不作聲,心裡只感到疑惑,妳沒告訴我新家地址,我要如何去妳們家玩呢?年幼無知的我,當下只感到莫名,卻不懂得離別的哀傷,但隱隱了解到未來可能不會有一個人無條件地在雨天借我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9月份讀書會的選書看完,我想流淚卻流不出來。《不再沉默》是作者 陳潔晧的親身經歷,那時還三歲的他,被奶媽一家四口性侵了整整三年。幼小的他,只是一具無處可去的肉體、玩具。也還是三歲的他,被奶媽抓著還未發育的性器猥褻、被奶爸要求舔那噁心已成長的男根,早餐的牛奶裡還有奶媽家哥哥的白色渾濁物。
Thumbnail
育兒書和專家文章看了很多,到底孩子心裡想的是不是真的像專家說的那樣呢? 林寶脫口而出的真心話,有時候真的讓我不得不服...
Thumbnail
本文分享了一位個案在阿卡西紀錄中解讀過程中的經歷。反映出因繼母的管教影響,導致自信心缺乏與家庭關係的困擾。專家引導個案釋放情緒、建立自我優點意識,並學會自我安撫。此篇文章探討如何從創傷中重新自我認識,尋找幸福的過程。最後,個案也針對情感關係中的溝通障礙進行了深度分析與解決,適合有相似背景的人士參考。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建議先閱讀上一篇文章,我的愛情為什麼不像童話故事?—介紹《親密恐懼》 1.辨別親密恐懼 2.療癒自己
Thumbnail
在幾次的禱告服事中,我發現童年被忽視的經驗,經常深深地影響一個人的自我形象,在他們的心中,經常有一個謊言在對他們說:「我是不重要的。」當我們邀請聖靈啟示受傷的源頭時,經常發現父母在不經意的情況下,所說的話有關。這提醒我,有時候身為權柄,我們所說的話,經常比現實的處境,更有殺傷力。
Thumbnail
就跟你說youtube影片少看,這邊滿滿都是偏差的個人價值觀洗腦,像我這台也是。
Thumbnail
《幸福童年的真正秘密》一書探討了童年創傷與戰爭創傷對成年後行為的影響,即使身為專家,但若無自我覺察,同樣遭遇親子衝突。文章總結了愛莉絲的童年背景和馬丁對母親的觀察,父母在面對自己的議題,特別是童年創傷時,對於建立良好親子關係的重要性。最後,強調了面對真實自我,對父母如何處理親子關係有著積極的影響。
Thumbnail
每個人在回溯原生家庭時,都能從中爬梳出負面的影響。本文探討如何通過自我覺察與療癒,打破慣性的迴圈,活出更好版本的自己。作者以自身經驗分享了對選擇性緘默症的體驗,並提出了辨認情緒以及面對憤怒的方式。同時,呼籲讀者成為自己的父母,覺察與療癒自己,讓悲劇在自己身上劃下句點,成為一個真正自由的靈魂。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在成長過程中所經歷的性別身分不認同的心理創傷,以及自我療癒的過程。作者分享了在家庭中被母親忽視,以及傷害自我價值的經歷,並強調了療癒與自我接納的重要性,鼓勵讀者面對並接納自己的內在小孩。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9月份讀書會的選書看完,我想流淚卻流不出來。《不再沉默》是作者 陳潔晧的親身經歷,那時還三歲的他,被奶媽一家四口性侵了整整三年。幼小的他,只是一具無處可去的肉體、玩具。也還是三歲的他,被奶媽抓著還未發育的性器猥褻、被奶爸要求舔那噁心已成長的男根,早餐的牛奶裡還有奶媽家哥哥的白色渾濁物。
Thumbnail
育兒書和專家文章看了很多,到底孩子心裡想的是不是真的像專家說的那樣呢? 林寶脫口而出的真心話,有時候真的讓我不得不服...
Thumbnail
本文分享了一位個案在阿卡西紀錄中解讀過程中的經歷。反映出因繼母的管教影響,導致自信心缺乏與家庭關係的困擾。專家引導個案釋放情緒、建立自我優點意識,並學會自我安撫。此篇文章探討如何從創傷中重新自我認識,尋找幸福的過程。最後,個案也針對情感關係中的溝通障礙進行了深度分析與解決,適合有相似背景的人士參考。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建議先閱讀上一篇文章,我的愛情為什麼不像童話故事?—介紹《親密恐懼》 1.辨別親密恐懼 2.療癒自己
Thumbnail
在幾次的禱告服事中,我發現童年被忽視的經驗,經常深深地影響一個人的自我形象,在他們的心中,經常有一個謊言在對他們說:「我是不重要的。」當我們邀請聖靈啟示受傷的源頭時,經常發現父母在不經意的情況下,所說的話有關。這提醒我,有時候身為權柄,我們所說的話,經常比現實的處境,更有殺傷力。
Thumbnail
就跟你說youtube影片少看,這邊滿滿都是偏差的個人價值觀洗腦,像我這台也是。
Thumbnail
《幸福童年的真正秘密》一書探討了童年創傷與戰爭創傷對成年後行為的影響,即使身為專家,但若無自我覺察,同樣遭遇親子衝突。文章總結了愛莉絲的童年背景和馬丁對母親的觀察,父母在面對自己的議題,特別是童年創傷時,對於建立良好親子關係的重要性。最後,強調了面對真實自我,對父母如何處理親子關係有著積極的影響。
Thumbnail
每個人在回溯原生家庭時,都能從中爬梳出負面的影響。本文探討如何通過自我覺察與療癒,打破慣性的迴圈,活出更好版本的自己。作者以自身經驗分享了對選擇性緘默症的體驗,並提出了辨認情緒以及面對憤怒的方式。同時,呼籲讀者成為自己的父母,覺察與療癒自己,讓悲劇在自己身上劃下句點,成為一個真正自由的靈魂。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在成長過程中所經歷的性別身分不認同的心理創傷,以及自我療癒的過程。作者分享了在家庭中被母親忽視,以及傷害自我價值的經歷,並強調了療癒與自我接納的重要性,鼓勵讀者面對並接納自己的內在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