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oo運動在全球引起了廣泛的回響,這個運動從揭露性騷擾和性侵犯的事件開始,進一步揭示出權力動態的問題,讓我們開始思考更深層的議題。運動的核心宗旨在於「用同理心實現賦權」(empowerment through empathy),而團結各種不同的人們,不論貧富、種族與國籍。一旦有一群人願意參與活動,他們不僅會受到其他參與者的保護,更能顯示出這是一個真實存在的問題。這不僅適用於性騷擾,也同樣適用於我們在政治、經濟、學術等領域所見的權力濫用問題。當我們面對不公不義,我們是否能像參與#MeToo運動的人們一樣,勇敢地站出來,追求公義和真理?
運動的核心宗旨在於「用同理心實現賦權」(empowerment through empathy),也就是說,透過理解和關懷他人的經驗,我們可以找到改變現狀的力量。這種同理心不分性別、種族、年齡、職業或經濟狀況,任何人都可以選擇站出來支持#MeToo運動。運動鼓勵人們以行動來支持那些曾受到性騷擾和性侵犯的人,無論他們身處何地,都應受到公平對待。
以現代的認知,女性在歷史的長河中貌似是一種籍籍無名的存在,當人們談論女性在職場的角色時,他們往往將其視為一種新現象。我們習慣於認為,女性是在1960年代的女權革命期間,得益於新的平等觀念和繁榮的戰後經濟,才開始在職場獲得一席之地。有些人可能會注意到,這種先例部分是由1940年代的戰爭經濟形勢設立的,而Rosie the Riveter依然是一個象徵性的提醒,當時女性從家庭領域走出,接替缺席的男性工作。
《鉚釘工蘿西(Rosie the Riveter)是二次大戰的文化符號之一,其形象是戰時六百萬進入製造業工廠工作的女性的代表(這些工作傳統上是由男性作的),後來更成為女性主義以及女性經濟力量的象徵。美國社會對女性著褲裝的廣泛接受(本來女性只能穿裙子)也歸功於鉚釘工蘿西。鉚釘工蘿西最有名的形象是一張由J·霍華德·米勒(J. Howard Miller)於1943年設計的海報,標題是:「我們能做到!」--摘自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