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3/06/13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職場與職涯】我們是否能勇敢地站出來?從#MeToo運動看對抗職場不公的必要性

#MeToo運動在全球引起了廣泛的回響,這個運動從揭露性騷擾和性侵犯的事件開始,進一步揭示出權力動態的問題,讓我們開始思考更深層的議題。運動的核心宗旨在於「用同理心實現賦權」(empowerment through empathy),而團結各種不同的人們,不論貧富、種族與國籍。一旦有一群人願意參與活動,他們不僅會受到其他參與者的保護,更能顯示出這是一個真實存在的問題。這不僅適用於性騷擾,也同樣適用於我們在政治、經濟、學術等領域所見的權力濫用問題。當我們面對不公不義,我們是否能像參與#MeToo運動的人們一樣,勇敢地站出來,追求公義和真理?
#MeToo運動自從2017年爆發以來,已成為全球的社會運動。這個運動源於演藝圈,現在它的影響力已經遠遠超出了這個範疇。性騷擾與性侵犯的議題獲得了更廣泛的公眾關注,並讓我們對於權力的動態有了更深入的認識。但這個運動並不只是對於個別事件的抗議,它更是一種對於社會結構的質疑和挑戰。
運動的核心宗旨在於「用同理心實現賦權」(empowerment through empathy),也就是說,透過理解和關懷他人的經驗,我們可以找到改變現狀的力量。這種同理心不分性別、種族、年齡、職業或經濟狀況,任何人都可以選擇站出來支持#MeToo運動。運動鼓勵人們以行動來支持那些曾受到性騷擾和性侵犯的人,無論他們身處何地,都應受到公平對待。
然而,這個運動的重要性不僅僅體現在對性騷擾和性侵犯的反抗上。事實上,#MeToo運動已經成為一種強大的力量,抵抗所有形式的權力濫用。在這個運動的推動下,我們開始看到,無論是政治、經濟,還是學術領域,權力的不對等和濫用都是一種普遍的問題。
性別不對等
以現代的認知,女性在歷史的長河中貌似是一種籍籍無名的存在,當人們談論女性在職場的角色時,他們往往將其視為一種新現象。我們習慣於認為,女性是在1960年代的女權革命期間,得益於新的平等觀念和繁榮的戰後經濟,才開始在職場獲得一席之地。有些人可能會注意到,這種先例部分是由1940年代的戰爭經濟形勢設立的,而Rosie the Riveter依然是一個象徵性的提醒,當時女性從家庭領域走出,接替缺席的男性工作。
《鉚釘工蘿西(Rosie the Riveter)是二次大戰的文化符號之一,其形象是戰時六百萬進入製造業工廠工作的女性的代表(這些工作傳統上是由男性作的),後來更成為女性主義以及女性經濟力量的象徵。美國社會對女性著褲裝的廣泛接受(本來女性只能穿裙子)也歸功於鉚釘工蘿西。鉚釘工蘿西最有名的形象是一張由J·霍華德·米勒(J. Howard Miller)於1943年設計的海報,標題是:「我們能做到!」--摘自維基百科》
鉚釘工蘿西(Rosie the Riveter)是二次大戰的文化符號之一
鉚釘工蘿西(Rosie the Riveter)是二次大戰的文化符號之一
事實上,這種講述方式是虛構的。在大部分的人類歷史中,女性都被視為出色的工作者。在許多古老的文明中,女性早已被賦予了各種社會與經濟角色。從古代的女巫與祭司,到中世紀的商人和手工藝人,甚至在一些文化中,女性擁有的地位與財富,甚至超過男性。這些都證明,在人類歷史的大部分時期中,女性不只是優秀的工作者,更是無可或缺的社會與經濟推動者。
在現代社會中,性別不對等的問題仍然存在。無論是工資差距、職位晉升的限制,或是家庭與工作的雙重壓力,女性在工作場所面臨的挑戰與困難仍然巨大。
權力不對等
而權力不對等的現象無關性別,通常來自組織結構的差異。在一個組織中,不同的人員擁有不同的權力與責任,這種差異性是對工作需求的回應。這是一種必要的差異,能讓工作能有效地被分配和完成。當這種差異性超越了合理的範疇,就可能演變成權力的濫用,進而導致對個體的壓迫。
我們看到的大部分組織,都遵循著一種等級制度或階級制度,這種制度讓人員可以依據他們的能力與成就,獲得更多的權力和責任。這看似公正的制度,卻隱含著一個潛在的問題,那就是彼得原理(Peter Principle)。
《「彼得原理」是指:在組織或企業的等級制度中,人會因其某種特質或特殊技能,令他被擢升到不能勝任的高階職位,最終變成組織的障礙物(冗員)及負資產--摘自維基百科》
這個原理說明了一個在組織中普遍存在的現象:員工通常會被提升到他們無法勝任的位置。當員工在其目前的職位上表現出色,他們往往會獲得提升,而這種提升會持續,直到他們達到無法勝任的位置。一旦到達這個位置,他們的表現就不再出色,所以就無法再獲得提升,而固定在這個位置上,這就是彼得原理。
這樣的現象往往造成出一種矛盾而又具有壓力的情境,就是那些在其職位上無法適應的員工,往往對下屬的出色表現感到恐慌,因為他們擔心自己的位置將會被取代。因此,他們可能會運用手中的權力,對下屬施加壓力,以確保自己的地位不受威脅。這種壓迫可能以公開的方式呈現,也可能隱藏於微言細語之中,但無論如何,這都會對員工帶來巨大壓力,甚至可能引發職場中的霸凌或性騷擾等問題,更嚴重的情況下造成當事人的PTSD(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我該站出來嗎?
我們需要的,是一個每個人都能夠負責自己行為,並尊重他人的工作環境。我們需要的,是一個沒有權力濫用,沒有性騷擾,沒有職場欺凌的工作環境。透過理解和同感他人的情況,我們可以找到支持和幫助他們的方法,從而讓他們變得更強大和有能力改變現況,這就是#MeToo運動希望實現的目標,也是我們應該追求的理想狀態。
若要實現這種理想的工作環境,我們不能僅僅依賴個別組織的努力。這需要社會層面的改變,包括法律、教育、文化等各個方面的改革。例如,我們需要建立並強化性騷擾的法律制裁,讓性騷擾者無處遁形。我們需要在學校教育中融入性別平等和反霸凌的教育,培養學生的尊重與包容心態。我們需要在媒體和公共論壇上提倡性別平等和反對權力濫用的觀念,讓這些觀念深入人心。
此外,每個人也都有責任參與這場改變。我們不能坐視不理,看著性騷擾和霸凌的行為發生。我們需要站出來發聲,並支持那些受害者。我們需要承擔起我們的社會責任,並積極參與這場運動。
性別不對等、權力不對等、職場霸凌,這些問題並不是無法解決的。如果每個人都能理解「用同理心實現賦權」(empowerment through empathy)這個核心價值,看到不公不義的現象進行發聲,總有機會創造出一個公平、公正、尊重個人價值的工作環境。讓我們一起努力,讓這個理想變成現實吧。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